转自:上观新闻
2月17日开学第一天,上海交通大学推出国内高校首个全国产化、全系列本地部署的“满血版”DeepSeek,为师生提供千亿级大模型服务;这个学期,复旦大学首批建设的110余门AI课程也将完成首轮开课。上海正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赋能重塑。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高校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近年来,上海高校以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着力点,提升创新策源能级,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增添新动能。
【孕育更多“种子”和动力】
去年12月,上海科技大学作为法人单位建设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注入器顺利通过束流性能测试验收,标志着我国迄今投资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这一“国之重器”建设取得关键进展。
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首条光束线隧道
围绕“国之重器”,上海高校牵头建设了8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重大科技攻关,上海高校牵头建设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一系列高水平创新平台。截至目前,上海高校作为依托单位的2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已完成重组。
“过去,一些鼓励自由探索的项目,一到考核阶段就无法形成闭环。”首批“相辉学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研究员徐彦辉说,不考核给了“相辉学者”最大的自由空间。上海高校积极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成立了相辉研究院、思源研究院,聚焦前瞻性、高风险的科学难题,提供宽松科研环境和长周期的经费支持,支持力度空前之大。截至发稿之时,已有12位相辉学者、5位相辉青年学者、12位思源学者和12位思源青年学者。
复旦大学成立相辉研究院。黄海华 摄两个月前,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海铃计划”团队在西沙海域3500米深处成功布放了一串中微子探测样机。作为中国首个深海中微子望远镜大科学计划,建成后的海铃望远镜有望解答宇宙射线来源的百年难题,填补我国多信使天文观测网的关键空白。李政道研究所、上海数学中心、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依托数理化生等优势基础学科,上海高校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基础研究机构。
越是丰沃的创新土壤,越是为创新发展孕育更多种子和动力。上海高校年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数超4000项,约占全市总数85%;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了全市60%左右的《科学》《自然》《细胞》等高水平论文;牵头获得全市70%左右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其中上海交通大学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复旦大学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6年新增本科专业297个】
教育是基石,科技是动力,人才是核心,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推动上海成为创新重要节点。
新学期,设立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华东师范大学密码学院开始实体运作,以期解决一些重大信息安全问题。图灵奖得主、上海期智研究院院长姚期智院士透露,同样将现代密码学作为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的上海期智研究院,将与华东师大联合培养博士生,今年计划招收9人并为他们提供资助。此外,华东师大还将与中国电信量子信息集团、江苏金服数字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头部企事业单位,共建密码人才产教融合基地,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
去年底同济·临港卓越工程师创新学院揭牌,首批15个教授工作室入驻临港新片区,张东明教授工作室便是其中之一。针对隧道和地下工程中不稳定的数据传输、不协同的监测和弱预警三大挑战,他们研发了混合无线传感网络体系,在实时触发和响应、多参数类型触发、即时现场多维度警告等方面实现了显著创新与突破。博士生朱帅达说,在临港的学习经历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他还参与企业一线的研发和测试,深刻体会到工程现场的实际需求和技术痛点。
博士生朱帅达在隧道现场安装无线传感网络体系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上海打造卓越人才培养新范式时始终在思考的根本问题。不同高校有着自己的“王牌”专业,分类搭建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可放大特色优势。而构建培养联合体,则有利于在产教深度融合中培养复合型人才。
去年初,面向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复旦大学成立四大新工科创新学院。不同于传统的二级学院,创新学院强调学科的融合创新,进行有组织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和有组织改革。面向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需求,上海高校学科专业“腾笼换鸟”,前瞻布局了一批未来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6年来新增本科专业297个,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专业。
2月18日“开学第一课”,上海海洋大学“新农班”60多名学子走进行业导师许翔担任理事的上海昆秀水产专业合作社。在这片盛产青鱼、大闸蟹的水域,许翔正在演示用无人机自动投放蟹塘饵料。他们还在开发无人水质监测网络系统,以改变池塘采样的传统劳作方式。在上海扩招“理工农医”、产教融合培养背景下,上海海洋大学新学期正式启动元鼎卓越农林创新班、农业经营管理硕士专项班,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产业实战”的农学交替培养模式进行个性化人才培养,目前已有15名行业导师受聘带教这些科技“新农人”。
行业导师许翔演示农用无人机自动投料。徐瑞哲摄【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小岗村”】
眼下,在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大零号湾”正在这里按下快进键。上海大零号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作鹏透露,截至目前,“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已投入使用的科创载体超60万平方米,其中宁德时代未来能源研究院等载体近期将陆续投用。“预计到2026年,区域内还将完成新建80万平方米载体,而到2030年,将建成总计约200万平方米载体。”“大零号湾”现已汇聚4000余家硬科技企业,估值亿元以上企业137家。
“大零号湾”汇聚4000余家硬科技企业
不止“大零号湾”,一批大学科技园承载区对区域科技产业发展的贡献能级显著提升。2023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产出就已超过700亿元。截至2024年底,同济科技园已孵化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9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98家。
去年底,上海科技大学与合作者研究的一款抗精神分裂症新药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截至去年底,成立仅11年的上科大累计申请专利2038件,其中PCT和外国/地区专利申请610件。最新数据显示,上科大专利国际化表现位居长三角创新机构百强高校之首。亮眼成绩单的背后,上科大技术转移办公室起到了“桥梁”作用。目前,上海20家高校建立了专业化技术转移部门,4所高校入选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
截至去年,上海交通大学已有100个科研团队按科技成果“完成人实施”模式开办146 家企业,累计吸引社会资本超60亿元。这一模式为上海交通大学全国首创,将成果所有权全部赋权教师团队。致力于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小岗村”,上海交通大学已形成12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在全国高校率先建立由体制内外混编的成果转化专员队伍,设立全国首个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学位点。
上海高校下力气盘活存量专利,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书柜走向货柜。2023年度上海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合同金额超110亿元,较2018年度增长了72%。
原标题:上海部署首个高校国产化DeepSeek,提升创新策源能级|新时代教育强市
图片来源:除署名图片,其他由采访对象提供
上一篇:杨婧茹 “苔花”翻盘 闪耀赛场
下一篇:纺织工业汇聚品牌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