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上实现新提升。立足青海实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在共同富裕的路上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就要让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地见效,始终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在实干中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去年青海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上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优先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45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9.38万人,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今年依然强调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要立足省情特色坚持产业就业融合发展,用好劳务品牌带动就业这一重要渠道,扶持培育一批生态农业型、产业经济型、地域特色型劳务品牌。同时也强调吸纳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需要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拓展就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为返乡人员、大学生以及特殊困难人员等群体在“家门口”就业搭建平台,以群众幸福质感的提升让老百姓生活更有奔头、更加红火。
公共服务保障着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权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针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针对重点领域、重点人群推出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解民忧举措,聚焦补齐民生短板,努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以改革向前推动民生向暖。坚持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并重,在城镇化进程和人口变化中下好教育医疗资源布局的“先手棋”,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防灾减灾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快构建上下贯通、统筹协调、配合衔接的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体系。去年青海全力以赴办好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老百姓期待的民生大事,把积石山6.2级地震灾后重建作为一次大考,重建240个项目全部完工,创造青藏高原灾后重建当年开工当年建成的纪录。尤其受气候变化和地形地貌影响,青海地质灾害形势严峻,今年我们要完善“以避为主、治避结合”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模式,坚决打赢防灾减灾主动仗。坚持预防为主的理念,加强“人防+技防”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双叫应”和跟踪反馈机制,全面提高重大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让我们在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上精准发力、久久为功,把造福青海人民作为最大政绩,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