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富二代的邵逸夫不愿继承父业,选择追求自己挚爱的电影事业,创业初期辛苦奔波,成为名副其实的“邵跑跑”()。虽然在做慈善时出手慷慨捐款无数,但他经营公司却极为小气,曾拒绝剧务去外面花20元买100个生煎包的申请,理由是公司内部食堂卖的馒头1个才1毛钱。
浏览原图
邵逸夫都是这个时代的传奇,他的一生远比TVB电视剧、比任何一部电影都更为精彩。
邵逸夫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人称“邵老六”,而在香港,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六叔。有人曾经问六叔,生命中什么最重要?他回答,工作。第二重要呢?还是工作。那么,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位传媒大亨亲手建立起来的邵氏王国。
1927年,新加坡罗放申路上有一家刚开不久的影片厂。这只是个刚起步的家庭小作坊,放映的影片全都由家族在上海开办的电影公司——天一影片拍摄。南洋影片厂有两个小老板,三哥邵仁枚和六弟邵逸夫。而这家小小的公司,便是日后声名远扬的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前身。
几年前,邵氏兄弟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南洋,为大哥邵仁杰创办的天一影片公司开拓海外市场。当时的南洋条件非常艰苦,天气炎热,又有蚊虫叮咬,但两人却仍然坚持拉起流动放映车,把放映机、银幕、桌椅等器材全放到车上,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乡村里巡回放映。20年代末,南洋的小镇里有很多华人,他们平时并没有其他的娱乐消遣,因此每次邵氏兄弟的流动放映车一来,人们便蜂拥而上。
前往南洋开拓市场实际上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大哥1924年在上海成立的天一影片公司发展迅速,让上海滩上其他电影公司眼红不已,六家公司联合起来组成“六合影业公司”,并限制上海的戏院不再播放天一的影片,这件事被称为“六合围剿”。不得已之下,兄弟俩才南下南洋,谁知却一炮打响大受欢迎。
从1928年开始,邵逸夫和哥哥不断收购南洋的戏院和游乐城,组建自己的院线和发行网络。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并在邵逸夫的建议下,决定发展有声电影。
余下全文(1/2)
赞收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