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用户画像的构建有助于体现用户的体验。那么,如何在一个从0到1的产品中构建用户画像,做好需求分析呢?在本文中,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案例,展示和总结了如何构建用户画像和进行需求分析的过程。让我们来看看。
#一、前言
自从我们上次谈论[课代表]的产品以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课代表】产品从0到1的冷启动过程已经写好了项目——间接竞争产品分析——如何操作产品等方面这个账。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实用的内容,主要包括用户画像、静态标签、动态场景、需求分析等。感兴趣的伙伴可以点击我的账号查看【课代表】产品的其他内容。
#二。用户肖像建筑
## 1\.所谓的用户画像
当我第一次接触产品行业,听到“用户画像”这个词时,我的第一个自觉反应就是交叉分析一个产品用户的年龄、性别、规模、地域等特征。但是,通过知识的摄入和积累,我开始对“用户画像”这个词有了不同的看法。
在百度百科中,用户画像的定义是:用户画像(persona).
又称用户角色,作为勾画目标用户、联系用户需求和设计方向的有效工具,用户画像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然而,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这句话。用户画像反映了真实群体在使用产品时的总体表现(仅代表个人意见)。
以我书房里的一个案例为原型进行拆解:静态标签动态场景。
图2-1虚拟角色的用户画像
根据图2-1,我们可以看到,用真实的静态标签信息构建动态场景,可以帮助我们看到用户画像背后可以生成的产品效果(图2-1显示了设备的最后一列)。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个方法构建用户画像来找到需求。
## 2\.建立用户画像的过程
建立用户画像的方式有很多,但对于0到1的产品,我认为更多的时候来自于调研和头脑风暴,所以需要充分发挥产品能力。
在《幕后产品》的第一章中,洞察力和架构能力被描述为非常重要的产品能力,我将我所学到的东西总结为五点来描述它们。这些能力将帮助我们构建一个从0到1的用户画像(我们也可以在产品访谈中面对常见的问题:产品经理需要什么能力);
1.执行力(创业):不要总是被驱动,要自我驱动,敢于接受失败;
2.自学能力(求知):不断学习,互联网词汇、技术术语、概念和思想要与时俱进;
3.创新能力(联想):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与产品联系;
4.决策能力(好的决策):感受选择,勇于决策,但不要孤注一掷。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构建需求,做出真正的决策;
5.思维能力(逻辑):好的逻辑思维会把一件事情拆分成可以接受的模块,然后按照优先顺序解决。
有了这些能力,我们还需要知道构建用户画像的过程,只需要两步就可以完成:一是构建静态标签,二是构建动态场景。
图2-2用户画像构建过程
在构建静态标签和动态场景的过程中,我和朋友们进行了很多讨论。基于静态标签,我们可以根据发放的问卷进行定义,但是动态场景真的很难,很难模仿实际场景,也很难构建真实事件(它只代表从0到1的冷启动过程,可以根据用户的深入调研过程来构建真实产品)。
所以我们在寻找信息的时候,看到了知识星球的付费知识,在此向前辈致敬。图2-4中,模板选自知识星球老师Potti的讲课内容,根据【班级代表产品】的真实情况搭建静态标签和动态场景。
图2-3用户层次划分
图2-4静态标签真实用户卡
如图2-3和图2-4所示,按照用户层次将用户分为核心用户、二级用户、小众用户和负面用户四种类型(其中省略了细分流程——用户组划分,有机会我们再写一遍)。
用户的静态标签可以通过在竞争产品分析阶段获得的调查问卷跟踪人员来获得。上图中的昵称、性别、年龄等内容都是真实的信息源。
同时,根据对用户习惯的了解和深度访谈,可以描述用户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因此,建立了用户的静态标签。
下一个,但是
以根据该静态标签进行动态场景的搭建(在此过程中不能过于天马行空,需要落实用户感受,并建立真实场景规划)。
图2-5 真实用户动态场景的搭建
由上图内容可以看到【课代表】产品的功能搭建和细化。
其实动态场景搭建的过程就类似于讲一个故事,这跟STAR法则十分相似,在不知道该如何搭建平台时,可以选择故事叙述的模式,从背景介绍、到故事高潮、再到最后结局。从这个过程中提取用户行为,识别用户需求,最终将其并将其转化为功能点强化。
# 三、需求分析
## 1\. 需求列表
当然,由于我们不断在天马行空,头脑风暴,最后必然少不了要进行需求的判断,没人想到的需求不一定是兴奋型需求,更有可能是一个伪需求。但对于刚刚入行的小白来说,这样的动态场景搭建,是一个很棒的思维扩展过程。
在我看来,所谓需求分析,就是在寻找用户痛点、爽点和痒点中不断徘徊,至于产品能爆火,就是因为它在满足了用户痛点后,不断寻求新的痒点和爽点,以留住老用户,扩展新用户。
于是,我便根据上述的两步走方法,针对每个用户群体构造了四个用户画像,每个画像下搭建九个动态场景,并获得了相应的需求列表。
图3-1 需求列表集合
上面的需求列表就是根据动态场景的搭建进而总结出来的,为了保留一些【课代表】产品的神秘感,没有全部列举(碎碎念:虽然产品不会上线,但总想留点神秘面纱,暴风思考)。
至于是如何总结的,也想给大家再展示一下:十分粗糙暴力==复制粘贴。
图3-2 粗糙暴力的复制粘贴展示
由此,我们便得到了一张需求列表(兴奋需求和优化需求同理,构建好动态场景后,继续复制粘贴)。
## 2\. 基于Kano模型的功能分析
整理好所有的需求列表后,我开始思考搭建需求所得到的功能真伪,天马行空的弊端就是可能所有的兴奋需求都是伪需求。于是,我便开始寻找辨别的方法。
需求角度来说,我可以根据上面的表格,拆解成不同的功能,因此,可以将功能点看作需求进行辨别。
Kano模型属于比较基本的辨别模型,原理大家可以去其他的文章中看一看,这里只给出最终的辨别结果。
图3-3Kano模型需求分析(红框是自己圈的)
首先,我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相应的指标,随后利用了Fanbi进行了数据处理过程,并画出了图示。图3-3是第一次使用时画出来的图示,整体使用感受还是不错的,小白用户也可以通过摸索进行数据处理和画图。
# 四、总结
本文从静态标签和动态场景出发构造用户画像,随后整理为需求列表,并刻画了相关的需求分析,但在实战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漏洞,目前也在想办法不断优化中~也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在积累了较多经验后得以更好的修缮。
文章预告:接下来会开始进行【课代表】App功能结构思考和原型设计等过程,借此文勉励自己,也向提供了众多知识图谱的产品前辈表示超级感谢!
本文由@芭芭蘑菇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