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胜地、爱拼敢赢。
福建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先行地,有坚实的实体经济、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承担着先行先试的多重使命。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福建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牢记嘱托、踔厉奋发。福建以约占全国1.3%的土地、3%的人口、3%的能耗创造了全国4.3%的经济总量。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7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八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
发挥福建所长、服务国家所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历次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福建省锚定历史使命,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06:33
闯新路 实体经济增动力
初夏时节,八闽大地万木葱茏、碧水涛涛。
走进泉州的晋江等地,鞋厂遍布、品牌林立。从家庭作坊起步,到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依托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泉州体育用品产业持续走出上扬曲线。
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福建争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排头兵。
这是2024年7月4日拍摄的福州高新区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智改数转”巩固传统产业优势。
2024年,福建实施2205项省重点技改项目,技改融资专项规模扩大至近400亿元。累计为9000多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比保持全国前列。
通过植入创新“芯片”,一片玻璃、一双鞋、一块布被赋予了澎湃的新动能。紧抓新能源浪潮研发“更聪明”的玻璃,福耀玻璃市占率稳居全球首位;从前端到后端全面数字化转型,安踏体育持续领跑中国运动品牌市场。
这是在安踏982创动空间拍摄的一双高科技运动鞋(2024年8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立足资源特色攀“高”向“新”。
赤鉴湖畔,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的“灯塔工厂”里,每1.7秒生产一块电池;厦门鹭岛,“芯—屏—端—软—智—网”一体的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圈加速构建。
这是位于福建南安的全球首个“绿色黑灯工厂”科牧绿色黑灯工厂,该厂占地100亩、总投资8亿元,借力数字化、智能化,每年可节约用电超1亿千瓦时,减排超1.8万吨,整个工厂每年可生产450万套智能马桶(2024年1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以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正在福建崛起。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福建“新三样”出口323.3亿元,同比增长19.2%,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3.1%。福建省工信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施惠财表示,全省工业战新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已从“十三五”末的19.7%增长到如今的28.8%。
紧抓“四链”融合提升创新效能。
在位于福建福鼎的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的白茶智能化精制生产流水线车间,工人在挑选茶梗(2025年4月16日摄 ,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沙县小吃、福鼎白茶、上杭金铜冶炼、仙游工艺美术,依托全省县域经济强、特色鲜明的发展特点,福建在县域重点产业链上抓创新。聚力“四链”融合,全省83个县级行政单位已梳理164条县域重点产业链,通过精准“画像”、分类施策,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堵点卡点,全省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正不断提升。
位于三明市沙县库区移民创业园的福建鑫满园科技食品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沙县小吃“小笼包”(2023年4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谋创新、闯新路。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融合,福建制造业迎风攀爬,质量更高、结构更优。据统计,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1万家,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5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70余家,入选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5年一季度,福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增速位居工业大省前列。
勇争先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又踏层峰辟新天。
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先行省份,医改、林改、科技特派员、生态文明等特色改革的策源地,福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持续奋勇争先。
这是福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大楼外景(2023年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率先出台促进公平竞争地方性法规,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数据最多采一次”“无证明省份建设”……福建省委改革办副主任祝维剑介绍,近年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批标志性改革举措在福建加速落地,福建改革经验被中央改革办推广的数量连续位居全国前列,林改、医改等福建特色改革在全国进一步打响品牌。
福建三明沙县夏茂镇梨树村林业种植大户洪集体展示领取的林票(2023年10月17日摄)。作为全国首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福建省三明创新推出林票、林业碳票、国有林场“场村合作”等改革措施,用改革激活林业产能及林农收益。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不说不是我办,告知是谁办”“不说不能办,要说怎么办”“不说不知道办,要想办法办”。走进福州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无否决权服务”的告示牌格外醒目。中心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这里还设有“办不成事”专窗,专窗人员跟进“疑难杂症”,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明了、心里有底气。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传承弘扬“晋江经验”,福建省近年来持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措施,政府当好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的“店小二”,营商环境指数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优良的营商环境增强民企信心,成为福建向民营经济强省迈进的有力助推器。
在上汽集团乘用车福建宁德基地总装车间内,工作人员在检查下线车辆(2024年 2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2024年,福建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14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今年一季度,全省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为福建经济的良好开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改革增动力,以开放拓空间。
主动对接区域重大战略,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福建正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走深走实:金砖科创基金正式投用,“两国双园”加快建设,中欧、中老、中亚班列接连开通。2025年一季度,“丝路海运”联盟成员达353家,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已占全省总值的52.2%。
一列满载55个集装箱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福州铁路物流中心江阴港站,这是福建福州2025年开行的首趟中欧班列(无人机照片,2025年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自2015年挂牌运行以来,围绕“改革创新试验田”“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和“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新高地”三大战略定位,福建自贸试验区全方位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累计新设企业13.8万户,是挂牌前的8.8倍。发挥沿海近台优势,不断扩大两岸经济合作。十年来,累计新增台资企业近4000家,成为台商投资大陆的首选地。
这是2024年10月15日拍摄的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大厦之门”越开越大,坚定外资投资信心。施耐德电气厦门工业园施工现场,塔吊挥舞,机械轰鸣……企业新建的工业园区较原有工厂面积扩大逾1倍,预计未来5年内产能翻倍。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高飞克表示,这显示了他们立足福建,长期看好并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
作示范 唱响新时代“共富”曲
5月7日,三明市与泉州市签约山海协作特色小微产业园合作共建项目,总投资达76.3亿元。泉州“蓝色海洋”和三明“绿色宝库”交流交融进一步深化。
肩扛“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的重任,福建省以制度聚力,推动山与海、城与乡实现功能互补、双向奔赴。
福建连江县奇达村海域鲍鱼养殖区(2024年12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自上世纪末以来大力实施的山海协作,如今正在打造升级版。
福州携手南平、宁德,厦门对口龙岩,泉州结对三明。在市域对口协作框架下,22对跨市区县、10对市域内区县也确立对口协作关系。通过产业高水平协作、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提升山海联通水平、强化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等方式,山区和沿海经济将“破界生长”、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福建省三明市极野食品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竹笋食品(2024年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从省内到全国,福建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动广龙、沪明对口合作,从汀江到珠江,从沙溪河到黄浦江,福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间合作持续加深。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闽宁协作考核连续6年为“好”,援藏援疆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县域,承上启下,是均衡发展的关键一环。
以县域为重点,福建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紧抓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畅通城乡融合发展通道,实施“乡镇便捷通”“邻县高速通”,提升交通路网辐射功能。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加快形成广泛覆盖城乡的产业发展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
这是2023年8月4日拍摄的福建省道S207线闽浙界至寿宁下党段通车仪式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聚焦“百姓富”,继续走在前。福建省发改委副主任王高辉表示,福建将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主攻方向,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探索促进共同富裕有效路径。
“上汽安吉申诚”号汽车滚装船停靠在福建厦门东渡港区现代码头( 2024年1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奋进;任重道远,更需砥砺前行。
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表示,福建将胸怀“国之大者”,坚持把全省工作放在全国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持续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更好推动各项工作奋勇争先、再上台阶,为全国发展挑大梁、作贡献,奋力谱写新福建建设的实践续篇、时代新篇。
文字记者:江时强、邰晓安、王希、庞梦霞、付敏
视频记者:邓驰旻、林凯、陈旺
海报设计:代云鹤
统筹:储兴华、吴建路、王洁、赵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