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户化验非洲猪瘟,可以到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
发现疫情,须及时采取封锁、全部扑杀、无害化处理。同时,禁止所有生猪及其产品调出封锁区,禁止生猪运入封锁区,以防疫情扩散。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非洲野猪、欧洲野猪等)引起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该病也是中国重点防范的一类动物疫情。
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最急性和急性感染死亡率高达100%,临床表现为发热(达40~42℃),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部分咳嗽,眼、鼻有浆液性或粘液性脓性分泌物,皮肤发绀,淋巴结、肾、胃肠粘膜明显出血,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与猪瘟症状相似,只能依靠实验室监测确诊。2018年8月3日中国确诊首例非洲猪瘟疫情。
非洲猪瘟是一种恶性急性传染病,发病快,死亡率高,传播途径广是它对养殖户大的危害。
ASFV可经过口和上呼吸道系统进入猪体,在鼻咽部或是扁桃体发生感染,病毒迅速蔓延到下颌淋巴结,通过淋巴和血液遍布全身。强毒感染时细胞变化很快,在呈现明显的刺激反应前,细胞都已死亡。
从非洲猪瘟病毒流窜入养殖场到出现死亡现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潜伏期,潜伏期一般在4一9天左右,此时生猪外观无异常,活动采食均不受影响,但是病毒在生猪的体内开始大量繁衍,迅速扩散,然后进入发病期。发病期一般在3一5天左右,生猪开始出现厌食,体温逐渐增高,懒惰四肢无力,皮肤出现小型红紫色斑块。
随着病情的加重发绀部位逐渐扩大,体温持续到40度以上,然后进入死亡期,死亡前期生猪体温下降是其和其它疫情大的区别。在一个猪场开始发现得了非洲猪瘟后,一般病毒流传入养殖场已经有一周左右的时间了,可以说这时才开始防控已经基本上没有任何作用了。
2019年1月上中旬,我国新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数环比下降66.7%,疫情发生势头趋缓。
虽然部分区域因非洲猪瘟引发猪肉供需出现不平衡,产生了产区跌、销区涨现象,但全国猪肉市场供应总体充足,价格基本稳定,节日期间猪肉供应有保障 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的最新信息显示,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我国非洲猪瘟前期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疫情呈点状散发态势,疫情总体可控。截至1月20日,全国有25个省份先后发生104起非洲猪瘟疫情。
目前,已有五分之四(83起)疫区解除封锁。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其他领域的影响总体可控,目前全国猪肉市场供应总体充足,价格基本稳定,节日期间猪肉供应有保障。
2019年1月上中旬,我国新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数环比下降66.7%,疫情发生势头趋缓。虽然部分区域因非洲猪瘟引发猪肉供需出现不平衡,产生了产区跌、销区涨现象,但全国猪肉市场供应总体充足,价格基本稳定,节日期间猪肉供应有保障
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的最新信息显示,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我国非洲猪瘟前期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疫情呈点状散发态势,疫情总体可控。截至1月20日,全国有25个省份先后发生104起非洲猪瘟疫情。目前,已有五分之四(83起)疫区解除封锁。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其他领域的影响总体可控,目前全国猪肉市场供应总体充足,价格基本稳定,节日期间猪肉供应有保障。
我国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播途径分为三种。
一是生猪及其产品跨区域调运;二是餐厨剩余物喂猪;三是人员与车辆等机械带毒传播。若生猪调运车辆和贩运人员携带病毒后,不经彻底消毒进入其他猪场,也可传播疫情。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家猪、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所有品种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该病毒具有耐酸不耐碱、耐冷不耐热的特点。 扩展资料: 预防非洲猪瘟的方式: 防控非洲猪瘟的关键是做好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护。
1、要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和易感动物进入养殖场;进出养殖场及其生产区的人员、车辆、物品要严格落实消毒等措施。 2、要尽可能封闭饲养生猪,采取隔离防护措施,尽量避免与野猪、钝缘软蜱接触。
3、要严禁使用泔水或餐余垃圾饲喂生猪。 4、要积极配合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病监测排查,特别是发生猪瘟疫苗免疫失败、不明原因死亡等现象,应及时上报当地兽医部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专家:非洲猪瘟不必恐慌 防控关键是做好养殖场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