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简报(长征精神宣传画报)
admin
2023-03-04 22:33:07
0

1.谁被誉为“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人”

1935年9月13日,《大公报》刊登了名为《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一文,详细叙述了红军长征从四川到西北的具体情况。

这篇文章由《大公报》特约记者范长江所写,是当时国内第一篇客观真实描写红军长征的新闻报道,打破了国民党散布红军是匪徒且即将被消灭的谎言。 范长江,1909年生于四川内江。

1935年7月中旬开始,他追寻红军长征足迹,在长达3000公里、历时10个月的新闻采访活动中先后写下了一系列关于红军长征的详细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1936年,他的通讯作品结集为《中国的西北角》出版,这部作品集被认为“第一次真正、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而范长江也被誉为“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人”。

如今,在位于内江市的范长江纪念馆(范长江故居)里,保存着很多当年范长江采访长征相关资料、照片和实物。“当时的他作为一个党外人士,不仅对红军长征进行了专业的军事分析,并肯定和宣传了红军思想。”

范长江纪念馆馆长段瑞明说。 奔赴西部 只身追寻红军足迹 范长江早年曾在重庆读书,后受到进步思想影响,加入贺龙国民革命军,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与起义部队失联后,他辗转来到北平念大学。1933年开始,还在北大读书的范长江就为京津两地的《晨报》《世界日报》《益世报》《大公报》等撰写新闻稿件。

当年,日军攻陷山海关,抗日形势逐渐严峻,密切关注时局的范长江开始注意到了**和红军。“他曾在中央政治学院的同学帮助下,回到南昌,秘密查阅了很多国民党收缴的关于红军的相关资料一千余册,对红军进行深入了解,这也为他后来对红军长征的采访做了充足的准备。

”段瑞明说。 1935年5月,红军离开四川北上,范长江主动请缨,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从北平赶赴成都。

7月14日,在朋友帮助下,范长江跟随胡宗南军队一个参谋团,从成都出发,经德阳、绵阳,翻过雪山抵达川北重镇松潘,并在那里见到了胡宗南,从胡宗南口中了解到红军的一些相关情况。 随后,他又继续经过南坪(今九寨沟县)、西固(今舟曲县)、岷县、洮州、拉卜楞、临夏等地,9月初抵达兰州,写下了关于红军长征的第一篇报道《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

在这篇文章中,他凭借着扎实深入的采访,和个人对军事的分析见解,对红军长征的背景、岷山南北的地理位置以及红军长征的动向、国民党军队的战略防御部署等都进行了客观叙述和综合分析。 “长江同志的分析与预测,展现出一个军事家的谋略和智能,不禁令我对他的才华和卓识十分钦佩。”

张爱萍上将曾这样点评。 10个月内,范长江足迹遍及川、陕、青、甘、宁等省区,陆续在《大公报》发表关于红军长征的通讯,在全国引发极大关注,他也成为国内报道红军长征的第一人。

深入红区 肯定并宣传红军思想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同月,范长江也乘汽车离开兰州,经西安前往平凉、庆阳、环县一带采访,了解中央红军长征时突破围追堵截、到达陕北的经过,先后撰写了《**过甘入陕之经过》《陕北共魁——刘志丹生平》等7篇很有分量的有关红军长征的通讯报道,客观公正地描述红军,并对红军思想进行了肯定和宣传。

实际上,他不仅是第一个追踪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也是第一个在报道中公开称中国**领导的军队为“红军”的记者。 根据史料记载,范长江在经西固、岷县、拉卜楞到河州(今临夏州)的途中,见到了卓尼土司杨吉庆。

杨吉庆当时接到国民党命令,要求将缺衣少粮且经过长途跋涉后疲惫困乏的红军围堵消灭在甘陕边界的深山峡谷之中。 “对于这个命令,杨吉庆一直举棋不定,就在这时,范长江见到了他,与他进行了彻夜长谈。”

段瑞明说,范长江将自己所了解的红军告诉了杨吉庆,宣传红军是一支抗日的队伍,而非流寇。 在范长江的劝说下,杨吉庆不仅没有执行剿灭红军的命令,反而把破坏的达拉沟栈道、尼傲峡木桥修好,让红军通过,并对红军开仓放粮,支援红军粮食30多万斤。

后来,红军队伍再次经过卓尼时,杨吉庆依然悄悄命令藏兵护送红军顺利经过自己所管辖的境地。 1937年,“西安事变”后,正在抗战前线采访的范长江赶赴西安,在那里见到了***。

随后,他又赶到延安,采访了**、博古、刘伯承等中共领导人,并撰写了关于长征的相关通讯报道。 因为对红军长征的深入采访,也让范长江的思想发生了变化,1939年,在***介绍下,他加入了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也成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以他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被定为我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

2.红星照耀中国长征概括

概括如下: 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 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的秘密。

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达成一致搞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第二章 去红都的道路 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

介绍了***及贺龙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第三章 在保安 讲述了**领导人**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谈到了**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

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 第四章 一个**员的由来 本章讲述了**领导人**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第五章 长征 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重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 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而政策。

第七章 去前线的路上 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 第八章 同红军在一起 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红军内部,了解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并且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德怀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经历,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

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策略。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

第九章 同红军在一起(续) **军事领导人徐海东的人生历程以及中国残酷的阶级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杀戮和苦难。讲述**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 讲述红色中国的少年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代表着中国的希望,讲述**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极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 第十一章 回到保安 讲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

讲述了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 第十二章 又是白色世界 详细记述了“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

并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扩展资料: 《红星照耀中国》的影响意义 1、《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2、1937年10 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进入一个新时代。

3、美国历史学家哈罗德·伊萨克斯的调查说明,作为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的主要来源,《红星照耀中国》仅次于赛珍珠的《大地》。《大地》使美国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国老百姓,而《红星照耀中国》则使西方人了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 4、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

他判断由于中国**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

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是实际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5、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面对面采访了**、***、***、彭德怀、贺龙等中国**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

6、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斯诺准确地把握到**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

没有人比**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7、这样,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3.红军长征疑难红军长征期间办了很多报刊,下面哪份报纸不属于长征时

长征路上出版的报刊 中央红军在长征路上的紧张战斗行军过程中,坚持编辑出版《红星》、《前进》、《战士》、《战士报》和《不胜不休》等报刊。

***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途中红军报刊的宣传报道,就是宣言书中的光辉篇章,就是宣传队里的嘹亮扬声器,就是播种机上的重要部件。

所以答案应该选C《不胜不休》 《红星》报 1931年12月11日在瑞京(现为瑞金)创刊,是红军总政治部机关报。长征前在瑞京出刊到了1934年9月25日新编号第六十六期。

长征途中坚持出版,手刻蜡纸油印。每期七八百份,发到连队。

从中央苏区带出去的毛边纸用完后,在进入藏族地区时,曾用印过藏文佛经的纸张背面印报。 先后共出刊《长征》专号28期。

《红星》报通过简短的消息和通讯,及时传播了红军长征路上一个又一个喜讯,如《遵义新闻》、《红军占领桐梓城》、《王家烈叫救命》、《我们胜利渡过了大渡河》、《红星奖章奖给火线上的英雄》等等。这些宣传报道给了广大红军指战员以很大的鼓舞和力量。

1935年1月15日《红星》报以大字标题报道的《军委奖励乌江战斗中的英雄》,就很鼓舞人心。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在《忆长征》一书中提到这篇报道时说:“文字就这么简单,没有什么形容词,几乎都是名字,可是这些金榜题名的英雄,都会像乌江的流水那样,扬名在历史的长河中。

” 长征途中,《红星》报这摊子工作,一共只有四五人。其中,主编1人(遵义会议之前为***,遵义会议后由陆定一接任),赵发生刻蜡版,一人搞油印,两人挑报箱。

赵发生回忆说:“《红星》报工作人员用两条扁担,挑着4个铁皮箱子,随着中革军委日夜行军,挤出时间办报。 铁皮箱子里装着办报的全部设备:1台钟灵牌油印机(因为太重,走到湖南时就把它扔掉了,买了1台轻便的手滚油印机)、几盒油墨、几筒蜡纸、两块钢板、几支铁笔和一些毛边纸等。

一到宿营地,铁皮箱子就是办公桌,经常在国民党飞机轰炸中,支起摊子,坚持工作。” 《前进》 《前进》,由红军总政治部出版,第三期起改由陕北支队前敌委员会主办。

1935年6月10日创刊于长征途中,不定期,油印,32开本,每期5000余字。现仅发现第一至四期,这几期刊物纸质粗糙,第三期就用了灰色、粉红色、深黄色不同的纸张,有的甚至是利用旧废纸的反面拼凑刻印而成的。

但字体工整、刚劲,字迹至今仍然很清晰。 《前进》是一份理论性、思想性、战斗性、指导性很强的刊物。

主要读者对象是红军中、上层干部。该刊第一期刊登的《前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去!》(博古)一文,论述了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会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935年6月16日,中央红军在川西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前进》又载文阐述党提出的新的战斗口号:“夺取松潘,赤化川陕甘”。 文章透彻地分析了红军会合地点松潘等县的地形,指出这种地形虽然有利于钳制追击的敌人,但同时也便于敌人封锁我们,部队给养困难不易解决;提出摆脱这一局面的出路是:“必须继续前进,实现在川陕甘建立新的苏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第三期罗迈写的《甘肃农村的状况与我们的任务》一文,详尽地剖析了甘肃农村的特殊的阶级关系,指出只有贯彻执行党的土地革命政策,才能彻底解放甘肃农民。 第三期还刊登了从敌人新十四师文件中弄到的“***的删电”,用事实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

第四期洛甫的《察哈尔事件与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华北》一文,尖锐揭露了“察哈尔事件”是日本吞并华北与国民党反动派公开出卖民族利益的罪恶阴谋。 记录强渡大渡河的《战士》报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笔者在军事博物馆《土地革命战争馆》中,见到了一份1935年5月30日(原报日期有误)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政治部出版的第186期《战士》报。

这份在长征途中编辑出版的珍贵报纸,在“用我们铁的红军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勇猛精神,扫平一切当前敌人!”的大字标题下,刊登了《大渡河沿岸胜利的总结》和《“牲”部(即红1团)强渡大渡河的十七个英雄》两篇文章,文章记录下十七勇士的事迹和他们的名字:“第二连连长熊上林,第二排排长罗会明,第三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斗员张桂成、肖汗尧、王华停、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第四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斗员肖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 。

4.**的《长征》

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和**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希望并想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5.七律长征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长征,泛指地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进行的大规模战略转移,目的是改变红军反第五次大围剿遭到失败以后的不利处境,保存红军主力北上抗日.本诗所指长征,特指中央红军既第一方面军的长征.1934年10月,第一方面军退出中央根据地,从闽西和赣南出发,突破重重封锁线,入贵州,占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跨越大草地,又继续北上,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经过11省,历时一年,行程25000里. 过了岷山,豁然开朗.**在吴起镇呆了三天,既前往瓦窑堡,在瓦窑堡的新窑洞里,他诗性大发.把一张木凳拉到松木桌旁,让警卫员点上煤油灯,他从锡制文具盒里取出砚台,研好墨,用驼毫小楷笔蘸了一下墨汁,开始在一张宣纸上写起来,诗一气呵成,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6.初二浅谈长征精神论文

长征精神需要亲自体验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开铺“社会主义文化年夜发铺、年夜繁荣”流动的计谋抉择打算,我觉得很实时、很有需要,它对于入步国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味必将起到拨乱归正的浸染。因为,说一句不留人情的话——我们离文化沙漠已为期不遥了。作文网

比来翻阅六年前的一份快报,一则《女护释伞长征遭骂》的报道引起了我的不安,抚今思昔,感应万千。感受有需要去事重提,谈谈小我的浅见。

这则报道的根基内容如下:

23岁的郑州女护士祖曼,随从追随央视《我的长征》节目组全体队员,历时250天,行程6100公里,经由9个省,完成了重走长征路。她是26名队员中最年青的女孩,为呵护皮肤,她打起了伞,功效引来一片非议,但她依然故我。

长征队伍刚刚出发,祖曼把自己的脸包着,还打着遮阳伞,生怕晒黑了。当祖曼把自己打伞的照片发在博客里时,马上招来网友漫骂。祖曼归应说,“这对皮肤健康有益处,为什么不成以?”“长征路上,这是我小我的标识表记标帜”祖曼说。

该报道中女护士的做法其实不足取,长征精神其实是要亲自往体验的。 作文700字

1934年10月起头的中心主力红军的长征举世闻名,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的良多事迹可歌可泣。后人追寻他们的萍踪为的是什么?我觉得就是要亲自体验革命前辈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若何体验革命精神呢?当然是要身体力行,一步一个脚印地重走长征路(当然,徒步爬雪山、过草地就不需要了)。假如只是沿着长征路线溜一趟,那也太简单了,此刻的交通如斯发家,乘飞机可轻松“飞”完长征路,只有吃得了那种苦,才能真正体味前辈的艰辛。

报道中的女护士重走长征路,竟然怕晒黑,不禁令人哑然失笑,是为了炒作自己吗?若如斯,我们要催促她及早卷展盖归家。重走长征路不是游戏,而是一次神圣的朝圣!

当然,昔时红军也打过油纸伞,但那是为了藏避仇敌的侦察,这与女护释伞的目的截然分歧,是不成同日而语的。

重走长征路是持重的,是神圣的。若只流于作秀,且不说徒浩荡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也会辱骂不已,还有那些长逝于地下的烈士们,假如他们九泉有知,会何等冷心哪!

长征路是一条不服凡的路,它是一条洒遍烈士鲜血、见证烈士英魂的路,它更是一条信用的、神圣的路。假若有谁为了作秀,为了商业炒作而亵渎了它的神圣,我们毫不许可! 700字作文

长征路仍是一面筛子,一路走来,它筛失踪了不少“秕谷”。队伍中的令郎蜜斯们的娇气,出发前那壮志凌云的豪语,以及途间断断续续地退出,都令我们年夜开眼界。

我们其实不愿意此后再望到近似报道中的行为,相信这只是组织失踪误。

愿长征精神永放光线!

7.西方人看长征

38岁的英国学者李爱德背着沉重的行囊,走过红二方面军曾经翻越的玉龙雪山。

“一切都很好,但现在晚上已经十分冷了。”他在9月中旬的一封信里写道。

这是李爱德第二次踏上长征路。3年前,他和另一位在中国工作的英国朋友马普安,沿着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走完全程。

他们曾感慨,一路上的痛苦,只要我活着,就不想再体验。但2005年11月,李爱德又再次出发,沿着长征路前行。

两个英国人对长征的兴趣并非偶然。长征之所以在70年后的今天更加引人关注,在于它有着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丰富内涵。

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 长征精神属于世界 1936年夏天,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他曾经与之共处18个月的中国红军:“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天天不分昼夜地行走……但这些身着破衣、草鞋的年轻战士还常常围绕着人的精神等哲学命题讨论……” 凭借一张法文地图,薄复礼帮助肖克的红6军团与贺龙的红2军团成功会合,后参加了红二方面军的部分长征。与红军的偶然相遇,使得这位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传播西方教义的中年人成为第一个向世界传播中国长征的外国人。

薄复礼笔下红军的英勇顽强、纪律严明,红军的艰苦奋斗、无私相助,以及他们在漫漫远征中所表现出的一往无前气概,在长征的每路大军、每个阶段都能找到真实的注脚。 湘江之战中,受伤被俘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在扯断自己的肠子后壮烈牺牲;炊事班长每天钓鱼给病号吃,自己却饿死在即将走出草地的时刻;党岭雪山上,很多战士冻成了僵硬的石头…… 无论是古希腊的英雄传说,还是世界军史中的战斗壮举,抑或现代竞技场上的激烈角逐,人类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财富中,有着太多与长征红军相通的品质。

是共性,也是印证。 “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是人类共有的巨大精神财富。”

军事科学院长征史专家徐占权说。 美国记者斯诺向读者热情推荐他的《西行漫记》:“读者可以略微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

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斯诺认为,与红军长征相比,公元前2世纪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进军,不过是一次轻松的假日远行。

因报道长征而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3次接见的斯诺,将长征誉为“震惊世界的行军”,并预言“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 正如他所预言,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无数目光投向了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次远征。

二战名将、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三大洲》一书中说,红军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 法国女学者西蒙娜·戴博瓦尔在长篇纪实报道《长征》中说,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1984年,70多岁的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踏上了当年红军的长征之路。一年后,他在《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中,又一次将长征比作史诗。

“我想,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索尔兹伯里说。 抗击法西斯的“中国力量” 长征的胜利属于世界 病榻上的鲁迅给胜利到达陕北的中国**和红军发来贺电说:“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

当时,世界阴云密布。 上个世纪30年代,有着共同扩张野心的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逐渐结成侵略集团,东西方两个战争策源地悄然形成。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即沦陷于日本法西斯的铁蹄。 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进行长征的中国**和红军,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也始终以谋求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为己任。

“早在1934年7月,红7军团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就发表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郑重宣告,红军决不能坐视中华民族沦亡于日本帝国主义。”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力说。

从《八一宣言》到瓦窑堡会议,从冰天雪地中浴血抗敌的东北抗联到高举“北上抗日”旗帜的长征大军,中国**的抗日主张和斗争实践,极大地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最终形成了空前团结的全国抗战局面。 1936年10月,三支大军在黄土高原上胜利会师。

经过长征淬炼的人们,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长征保留下来的火种,很快形成燎原之势。 “跟日本人交手多了,他们就知道,戴斗笠的八路厉害,都是老红军。”

84岁的红二方面军老战士夏精才回忆说,“后来,日本人见到背斗笠的,不敢轻易过来打。” 以红1军团为主改编的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取得了中国抗战第一个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经历了长征的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万名留守苏区的游击队员组成了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他们抗击着侵华日军总数的75%,同时还抗击着几乎全部的伪军,成了民族独立的中坚力量。

12.5万次敌后战斗和22次正面大会战,国共双方共同领导的中国战场为配合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抗击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不容假设,但二战中的西方巨头不约而同对中国抗战作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能不能给我《猫武士》第一本的第... 能不能给我《猫武士》第一本的第一个啊?呼唤野性的第一章如果能给我很多的话就更好啦!回答好我就给你一串...
高手们请帮忙翻译下下面的文章,... 高手们请帮忙翻译下下面的文章,急用,谢谢了!翻译成英文?
落跑甜心大结局是什么啊,具体的 落跑甜心大结局是什么啊,具体的男主角和女主角在一个没人的山坡举行婚礼仪式,仪式结束后,藏在山坡下的亲...
关于冬风的诗句 关于冬风的诗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
林如海的介绍 林如海的介绍林如海,是清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巡盐御史,娶妻贾敏,林黛玉之父。
南阳有几个监狱,具体位置在哪,... 南阳有几个监狱,具体位置在哪,盗墓被判了大概五年,会在南阳那个监狱?哥,难道你就是传说中的摸金校尉。
有一本游戏小说主角是一个监狱的... 有一本游戏小说主角是一个监狱的人,还是秘密组织的人他得到一个神器叫沙盗王的戒指,上面有一段话是什么英...
形容不团结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不团结的成语有哪些?1、一盘散沙,、各奔东西2、,四分五裂、拳中掿沙3、七支八搭、勾心斗角4、自...
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中因为读了... 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中因为读了这本书抑郁症好了的是那一篇?保险杠铃声多多关照了我在家级的多吃点东西都...
小说炎景熙和陆沐擎最后在一起了... 小说炎景熙和陆沐擎最后在一起了吗熙带着花环和志焕一起拍了一张两个人的照片,那也是最后的一张照片,至此...
求有关化肥的绕口令。 求有关化肥的绕口令。1、初入江湖:化肥会挥发2、小有名气: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3、名动一方:黑化肥...
小喜鹊是怎样起床的 小喜鹊是怎样起床的早上大喜鹊从早上四点开始捕食喂小鸟,一直到晚上,早上小喜鹊和大喜鹊都醒了自身的生物...
贝贝小南瓜的生长资料? 贝贝小南瓜的生长资料?贝贝南瓜需要提前将种子浸泡一夜。幼苗定植一个月后,需要对土壤进行深耕,施肥。每...
苗族姑娘怎么画? 苗族姑娘怎么画? 画清楚,画好一些 找专业画家画啊,我就知道 , 兄弟壁画 挺好的,中国最大的了
求一篇科幻小说,男主被流放到一... 求一篇科幻小说,男主被流放到一颗有人形生物的星球,不断杀掉长相和地球人不同的外星生物男主被流放到一颗...
柳树怎么画 柳树怎么画柳树怎么画
快穿文女主姓宋叫什么歌,男主第... 快穿文女主姓宋叫什么歌,男主第一个位面姓林,叫什么不知道了,里面还有一个位面是腹黑王妃的?男主是那个...
哑舍同人文 哑舍同人文最好是上传的TAT~~~没有写哑舍同人文哦,怨念。。。。。。。。不过玄色大神在赤锁吧写了一...
陆墨宸简汐和刘雨彤的小说叫什么... 陆墨宸简汐和刘雨彤的小说叫什么名字宠婚:总裁在上
加法是什么意思? 加法是什么意思? 很高兴告诉你!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把两个小数合并成一源粗带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