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个人成长经历》要确定中心,写出深意,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
正文: 人们常说,成长是痛苦的,因为它给人幸福的同时给了人更多的挫折。 仔细回想起以前的生活,如今心里还有一种说不出的酸甜苦辣。
从小,我家境贫穷,住在乡下,那里几乎只有几户人家是楼房,而且条件也不是很好。 我每天缠着妈妈要这个要那个,但从没有想过妈妈的心里是个怎样的滋味。
渐渐的,我感悟到了妈妈心中的苦涩:我爸爸整天在外打工攒钱,是为了供我读书,让我将来会有出息,他那张瘦骨嶙峋的脸,显得格外苍老,真让我感到心痛…… 记得那是一个雷雨交加的早晨,我和往常一样,早早的起了床,突然发现爸爸不见了,以为他是上厕所去了,我连忙下楼去把书包整理了一下,后来走进妈妈的房间去要零花钱,顺便问起爸爸,妈妈低声说:“儿子,你还在梦中时,他已经上工了。 你看,你爸爸是多么幸苦,多么勤劳。”
当时,我听到这话,心里有些难过,抑制住将要流出的眼泪。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个暑假过后,我告别了天真幼稚的童年。
如今的我已是一名中学生了。我终于亲身体验到了钱的来之不易。
去年夏天,老爸带我来他所在的工地上。当时,我惊呆了,心想:“难道爸爸晚上没有地方睡觉吗?这里连张床都没有。”
后来我走到爸爸面前,说“爸,你平时晚上睡在哪里啊?” 他微笑的走到一张铺满厚厚灰尘的木板床旁说:“儿子,这就是我的床呀!”见我满脸的疑惑,爸爸笑着说:“你可知道鲁迅先生曾经说‘困难,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你愈怕它,它愈向你逼近,直至到你成为他手下败将;你愈不怕它,它倒怕你,离得远远的,躲得远远的,直至你彻底战胜它。'” 我听了这话,心里产生了疑问:爸爸没读过几年书的人,怎么能说出如此好的一番话来,是多么了不起啊! 然而同时,在我成长的经历中,我懂得了一条道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道理。
挫折也是人生的财富
几乎每一个人都期望一帆风顺。许多人都说:前进的路上,即使没有莺歌燕舞,没有盛开的鲜花,那最好也没有风雨、没有挫折。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不过,我在这里不想展开这个话题。我想谈谈自己对挫折的看法。
我越来越深地感悟到:挫折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没有挫折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黯然失色的。
说“挫折是人生的财富”,最主要的一点是挫折会让我们变得聪明,变得坚强,变得成熟,变得完美。当然,这首先需要我们经得住挫折。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偏偏被狗咬过的人,又被狗咬了!这又如何理解呢?我分析下来,认为关键在于人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同样避免被狗咬,有人采取看见狗就大呼小叫、拔腿逃跑的办法,结果适得其反,助长了狗的嚣张气焰,再次被狗咬就在所难免;有人看见狗来了,只是弯了弯腰,装出从地上拾块砖头的样子,狗马上夹着尾巴溜之大吉了。即使从来没有被狗咬过的人,照样可以用后一种办法对付狗。因为聪明人不但能够从自己的挫折中明白一些道理,还善于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这点来看,挫折不更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吗?
诚然,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但我总感到人生道路的过分平坦,整个人生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于是,我又想到,我们现在许多做父母、做老师、做长辈或领导的,是不是可以更多地放开手,让孩子们自己去闯荡闯荡,让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成就一番事业呢?
还有高考落榜的学子,是不是也能从挫折中得到点什么,振作起来,开始新一轮的搏击呢?你比别人多了一番挫折,经受了一番磨难,那么,一旦成功,你也必然比别人更多一份喜悦。经受了挫折,经受了磨难,你会更加努力,更加珍惜,更加有出息!
越怕狗咬的,老被狗咬。与其老是被动,不如学点主动进攻。只要我们经得住挫折,那么,挫折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的。垫在人类社会底下,托起现代文明的,不正是人类经历过的种种挫折吗?
挫折,确实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啊!
给你个范例吧——
回忆是多姿多彩的,拥抱它,你会品味出不同的心情:回忆快乐的事,带给你的是开心、幸福、满足,愉悦的细节沁在你每一个毛孔里,使得你全身放松,脸上挂起弯弯的月亮;回忆伤心的事,也许会使你气愤、懊恼、后悔。无尽的伤感冲上脑门,愤怒使得你握紧拳头,咬牙切齿,恨不得一下子跳进往事中解决一切的不快。
回忆一生,恐怕要算童年的时光最美丽了,童年没有烦恼,没有负担,没有责任,没有压力;只有单纯,只有快乐,只有幸福,只有自由。回忆半岁时,多么幸福呀!多想自己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永远成长在童年中,和伙伴们捉迷藏,玩自己的洋娃娃,玩具小汽车……
回忆仿佛被电击了一下,一切时光倒转,往事历历在目,那一瞬间闪过了无数画面,让你隐隐约约想起了当时的情景,那些事好像发生过,又好像没发生过,它们一瞬间消失,一瞬间再回来,然后再消失。
我喜爱独自在某个美丽的角落里,闭起双眼,慢慢地,一步步走向过去;或站在某个站台上,看清当时的情景,一再悄悄地走到另一个站上,我害怕打扰了“他们”,也害怕被他们发现,那是一幅多神秘的表情。
人是健忘的,许多的事情长时间不去回忆,已经被大脑删除了,再也记不住了,大脑保存下来的事情,不管已经过去了那么久远,只要你闭上眼睛,一切又重新回来。
闭上眼睛,让自己的魂魄悄悄走到过去,我感受到地,也看见了,一切是那么美好,幸福,清晰。你感受到了吗?
回想起来,我的成长经历是非常幽默的,小时候我闹出了许许多多的笑话,让我笑得肚子疼。
还未上幼儿园前,我跟着妈妈到处去玩,一次,我误打误撞的捡回了一个小“皮球”,我把“皮球”抱回了家,让妈妈和我拍“皮球”,妈妈笑着说:“这是西瓜,不是皮球。”我说:“妈妈坏,这就是皮球。”说完,我拿起“皮球”来,往地上一“拍”,只听见“啪”的一声巨响,一看,“皮球”裂成了两半,我急了,说:“皮球破了。”爸爸和妈妈听了都哈哈笑,说:“这哪是皮球啊!这是西瓜!”我惊呆了,一屁股坐在地上,眼睛快瞪出来了,说:“啊!这不是皮球呀,气死我啦!”上了幼儿园,我还是如此,经常闹笑话,记得有一次,老师教我们念儿歌,我念错了好几回,老师不耐烦了,便说:“听清楚再念。”这一次,我听清楚了,和小朋友们念到:“听清楚再念。”老师无可奈何,只好再教一遍了。
而上了小学,我可不敢再调皮了,因为,爸爸说:‘学不好要打屁屁了。’‘我只好改了,爸爸的竹笋炒肉可不好吃。
你们看,这就是我以前的成长经历,相信我们大家的成长之路会越来越美好!
在我的记忆里,成长是拔节的玉米秸,每经历过一件难忘的事情,我就长高了一节,又长大了一岁。翻开我的成长记录,看到六岁时学骑自行车时那小心翼翼的样子,我不由得笑出了声。
六岁那年,看到邻居姐姐经常骑着自行车在院子里潇洒地转来转去,我非常羡慕,就央求爸爸也给我买了一辆。趁热打铁,开始练习学骑自行车。
我这样的大高个儿一定会出手不凡!我喜滋滋地蹬上了车子。没想到车把根本不听使唤,上来就摔了一个屁股墩儿。我咬咬牙站了起来,向爸爸求助。爸爸耐心地给我讲了骑车的要领:胆子要大,要沉住气,要有自信。于是,爸爸帮我扶住车子,我试着骑了几圈,效果还不错。
“自己去练习吧,你一定行。”爸爸鼓励我说。
“啊?又让我去挨摔?”
“怕摔跟头,你永远也学不会。”
豁出去了!我颤巍巍地骑上了车子,车把在不停地摇晃。
“别着急,稳住把!”
我定了定神,车子总算不扭秧歌了。
“往这儿看!”爸爸拿起了相机。
“咔嚓!”我滑稽的神态就永远定格了:咧着嘴,瞪着眼,那神情好像不是在骑车子,而是在踩地雷。不过,时间不长,我就可以轻松地骑车上路了。我不但学会了骑自行车,还明白了一个成长的道理:学事情总有一段过程,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要知难而进,就能够成功。
这就是我成长中的一件小事。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凝聚成时光的河流,它让我长大,催我奋进。
成长经历
小时候家里面住在一个特别落后的小山村里面,村里面特别穷,穷到饭都吃不饱,但凡要是可以走出来都不想回头的那种,而且连最基本的学校都办不起,上学还得走几公里山路去隔壁镇上学,因为家里面穷交不起住宿费所以每天要走一个多小时上学。因为爸妈没啥文化只能去附近村干苦力,两个人加起来一天才四五十块钱,每天看他们那么累真的是无比心酸!我拼命努力读书,不想让他们再那么累。终于考上了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我是我们村第一批可以享受国家补助上大学的大学生。我至今还记得考上大学那时候的心情,真的无比激动!又开心又难过。上了大学我就一边努力学习一边拼命打工,从来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大学毕业后去了一家网络公司上班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推广员到业务主管。现在在城里也买了房。
1900年10月5日谢婉莹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谢家大宅(今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该宅院也是林觉民故居,是冰心祖父谢銮恩从林觉民家属那购得。
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3年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其父谢葆璋前来北京出任民国政府海军部军学司长。
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美国公理会创办)。 1918年入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开始向往成为医生,后受“五四”影响,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运动,此期间著有小说《斯人独憔悴》、诗集《繁星·春水》,短篇小说《超人》。
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等。 1922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繁星》。
由164首小诗组成,出版于北京的《晨报》。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
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
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
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1923年由燕京大学(由协和女子大学等教会学校合并而成),燕大期间,冰心在一个牧师家里受洗归主。
毕业后,到美国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学院(宋美龄也毕业于该校)攻读英国文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是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作品。
1926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后,冰心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 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冬儿姑娘》等。
还翻译了黎巴嫩诗人凯罗·纪伯伦的《先知》。1933年末写就《我们太太的客厅》,内容被疑影射林徽因,成为文坛公案。
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 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年—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讲授中国新文学史。
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更有《冰心小说散文选》、《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等作品出版。 **后冰心受冲击,被抄家并进了“牛棚”,烈日下接受造反派批斗。
1970年初,年届70的冰心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至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冰心与吴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党和政府交给的有关翻译任务。这时她与吴文藻、费孝通等合作翻译《世界史纲》《世界史》等著作,她曾在《世纪印象》一文中写到:“九十年来……我的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永远是坚如金石的”。
1994年9月因心脏功能衰弱需入住北京医院;虽住院却仍一直关心社会:1998年水灾时她知道后捐出二千元,后来知道灾情严重,再捐出一万元稿酬到灾区;冰心至1999年2月13日病情突然恶化,心跳加速血压偏低并有发烧,翌日下午女儿吴冰带同总理***亲自到医院探望,至同年2月28日晚上九点于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