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
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
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
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徵,吴敦厚说,他以前做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篾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伞灯(字姓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著人丁兴旺。
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了。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藉著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徵「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时,更于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支;永乐朝在午门大立?山灯柱,又在华门外设「灯市」,使得北平尚有「灯市口」街道。民国后,花灯之举虽仍在,但平淡了许多,幸亏如今因著中国热,灯笼又逐渐在居家装饰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现在灯笼的材料,有的由原来的纸、竹子,变成布、塑胶、铁线,而且灯笼的形状和颜色与传统也大不相同。
传统中寺庙是以黄色为主,灯笼的大小、颜色全以个人喜好变化,无所谓一定的象徵意义。 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
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学校) 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徵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 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
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灯笼依其形状,目前分为泉州式和福州式两种。
其中以泉州式为中国灯笼的代表。 春节挂灯笼可以从大年三十一直挂到正月底。
春节挂灯笼的由来
中国的春节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春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中国的春节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同样,挂红灯笼也是为了“过年”,从此就流传下来。
过春节挂红灯笼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我也非常喜欢红灯笼。
春节的时候,看见满大街都挂着红灯笼,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于是我也买个一个挂在家里。灯笼红红的挂在客厅里,就像一个红红的柿子,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
红红的灯笼高高的挂上,家里一下子就有了节日的喜庆氛围。灯笼的表面是用红绸包裹的,非常艳丽。
红绸上有许多的美丽花纹,上下两边都是金色的。最有趣的就是灯笼上挂的小金珠了,小金珠随水,闪闪发光,让人忍不住想摘下来摸摸。
近看,金珠表面刻着双龙戏珠,两条龙栩栩如生,玩耍的多开心啊。灯笼真美丽啊!我每次看到他,心里都甜蜜蜜的。
有一次奶奶也往墙上挂灯笼,奶奶一边挂一边说:“过年了,挂灯笼,喜喜庆庆的过一个好年,红红火火的过年,美好平安”是啊!我们都希望生活更美好平安。
这个可以肯定的说是没有问题的,你可以看看中央文明委的在文明城市的测评要求中的《我们的节日》这一项的,明确要求要营造节日气氛,如何营造呢? 一是挂几个灯笼,一般是四个大一点的,“欢度春节”你不要搞得太夸张就好; 二是贴个大气一点的对联; 三是可以买面新的国旗挂个,再插点彩旗; 四是如果单位大门上有显示屏可以输入一些新春贺语; 五是可以适当的搞点小彩灯。
六是通知各办公室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组织一次检查,搞个通报。 至于买花,买桔子树什么的,我觉得就没有必要了,一是只有那么几天,二是那些东西也贵,如实在是有花不完的钱,真的不如请你们领导一起去慰问一下困难职工,对你们来说几百块不算什么,可是对一个困难家庭来说可是一笔大钱。
更主要的是即买了人心,又让你们领导看到困难职工的生活状况,也许会对他有些触动。慰问回来再搞个简讯发发,把你们领导的照片放上去。
每年我都是这么做的、,领导很开心,大家也很乐意。
强调活动与管理的重要。
没有范文。以下供参考,主要写一下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绩,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总结就是让上级知道你有什么贡献,体现你的工作价值所在。所以应该写好几点:1、你对岗位和工作上的认识2、具体你做了什么事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动脑子去解决的。
就算没什么,也要写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你如何通过努力解决了4、以后工作中你还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实哪些知识5、上级喜欢主动工作的人。你分内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备,即事前准备工作以下供你参考: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评价、总分析,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
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的基本要求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
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主要内容。
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产生的,都应写清楚。
3.经验和教训。为了便于今后工作,必须对以前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并形成理论知识。
总结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基本不夸大,缺点基本不缩小。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2.条理要清楚。语句通顺,容易理解。
3.要详略适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突出重点。
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总结的基本格式: 1、标题 2、正文 开头:概述情况,总体评价;提纲挈领,总括全文。
主体:分析成绩缺憾,总结经验教训。 结尾: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落款 署名与日期。
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扩展资料挂花灯是元宵节习俗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读书,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
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缀。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 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
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笫、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灯笼。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同样,挂红灯笼也是为了“过年”,从此就流传下来。
马上就是春节了,我们家就准 备搞一次大扫除,我就负责挂灯笼 的责任我的爸爸叫我过年了,爸爸 买回来了两个红灯笼,,里面有小 灯,用电线连起来的。
我想把灯笼 挂起来,可又不知道挂在哪里?我 想了一会儿说“爸爸,把灯笼挂在 阳台上,好吗?”爸爸说“可以 呀!”于是爸爸搬来一个凳子,我 拿来胶带纸和剪刀,爸爸站在凳子 上,用胶带纸把灯笼一个一个的粘 在阳台的门框上,这样灯笼就挂好 了,爸爸又找来电线和插头,接上 灯笼。到了晚上,通上电以后,红 红的灯笼就亮了,一闪一闪的,光 彩夺目,看看我们家的节日气氛多 浓啊。
现在我来说挂灯笼的由来正月 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 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 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 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 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 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 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 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元宵节也称 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 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 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 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 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 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 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 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 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 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 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 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 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 还放烟花助兴。“猜灯谜”又叫“打 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 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 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 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 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 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 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 层的欢迎。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 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 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 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 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 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 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 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 好愿望。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 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 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 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 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 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 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 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 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 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 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 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每 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 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 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 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 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 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 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 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 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 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 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 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 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 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 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 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 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 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 《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 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 月悬。”=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 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 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
明代要连 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 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 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 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 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 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 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 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 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 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 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 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 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 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 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 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 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 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 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 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 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