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之诗的故事(七步诗的故事主要内容)
admin
2023-02-23 22:45:01
0

1.曹植写七步诗的小故事

典出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2.【曹植七步诗小故事50字左右】

曹丕做了皇 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 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 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 ,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 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

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 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 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 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 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 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 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 ,无地自容。

3.有关七步诗的故事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四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菽”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v?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word=%C6%DF%B2%BD%B3%C9%CA%AB

4.简述《七步诗》的故事 100字左右 在线等,急用

曹操很喜欢小儿子曹植,但曹植不拘小节,加之性格狂放,逐渐不为曹操喜欢,曹操认为大儿子曹丕虽无才,但性格忠厚,沉稳有加。

遂死后立曹丕为帝。 曹丕即位后,一改温厚的面孔,变得非常猜忌,尤其是当年帝位的热门人选,弟弟曹植,曹丕一直不能容忍曹植的才华,加之曹植因不能即位闷闷不乐,平时又不拘小节,酒后言语冲撞了曹丕,曹丕决定借此杀了曹植,但又恐其不服,天下人也难以原谅,遂设计,要求曹植在七步的时间内作诗一首,否则斩首。

曹植低吟片刻,看到侍从正在炉子上用锅煮豆子,遂灵感大发,吟上七步诗。诗中暗讽曹丕不能容弟弟。

曹丕听了,面红耳赤,遂放了曹植。

5.曹植写七步诗的小故事

典出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

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

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6.七步诗的故事(50字)急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7.曹植写了七步诗后,发生的事情简单概括就行操,长点的,不要说流放

七步”这一典故出自于《世说新语.文学》,与曹植有关.曹植与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是同胞兄弟,曹植自幼聪颖,心地善良,又工诗善文,才华位于诸弟兄之上,所以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本打算立曹植为帝,结果由于有人从中作梗未以愿以偿,曹丕当上帝王后,对曹植的才华也非常嫉妒,总想加害曹植.一天,曹丕把曹植召进宫来,只见曹丕端坐大殿,曹植知道大事不妙,于是下跪行拜,曹丕开口说道,虽然我们是同胞兄弟,但是按照国法,我们是君臣关系,你竟敢在朝臣中夸耀自己的文才,今天请你以兄弟为题写一首诗来,诗中不允许出现“兄弟”两字,并且必须在七步之内完成,否则就要砍头治罪.曹植知道曹丕要逼自己于绝路,于是他悲愤交加,随口吟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以后,心里惭愧,于是打消了杀害曹植的念头.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比喻人才思敏捷,唐代李白的《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中就运用了这个典故:“九卿领徐方,七步继陈思.”。

8.关于曹植的小故事

七步诗。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天文地理,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威震朝野啊!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

众臣在皇帝面前也说三道四,谣言惑众,什么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听信了谗言,决定今日动手。

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认定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众人道:“宫中造反一事,想必曹丞相听说了吧,吾登皇位你怀恨在心,这事是否你主使的?”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造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这罪行可不敢担当,请吾兄明察秋毫。”

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体现兄弟感情的诗,但是全诗不能出现兄弟二字。不然,休怪我大义灭亲了。”

“好办好办,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

“爽快!爽快!咱俩一言为定。” 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一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原文)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是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

若你要杀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是不能瞑目的呀。”曹丕听了,被驳得无话可说。

才高八斗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365夜故事好词? 365夜故事好词?好词:动如脱兔 待兔守株 得兔忘蹄 东兔西乌 龟毛兔角 狐死兔泣 获兔烹狗 狐兔之...
魏忠贤是好人还是坏人? 魏忠贤是好人还是坏人? 魏忠贤是坏人。在我们的印象中,魏忠贤就是一个十恶不赦,谄媚逢迎,艰险阴狠的小...
柯南最新的一集对应的是漫画第几... 柯南最新的一集对应的是漫画第几话2,6,78话841-843香甜冰冷的快递香甜冰冷的快递对应漫画:F...
闽浙两地开展跨界流域突发环境事... 转自:中国环境网7月10日,福建省南平市生态环境局、浙江省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共同开展跨省应急联动演练。...
专访丨巴西看穿美国政治讹诈本质... 新华社里约热内卢7月11日电 题:巴西看穿美国政治讹诈本质 因而坚定“说不”——巴西法学教授卡瓦略谈...
拳脚生风展英姿!“英派斯杯”青... 7月10日-12日,“英派斯杯”青岛市第六届运动会青少年组跆拳道比赛在青岛市即墨区岘山小学举行。本次...
血液病学专家周淑芸逝世,享年9... 转自:京报网_北京日报官方网站 【#血液病学专家周淑芸逝...
守望:红色保密往事丨隐秘而伟大 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百余年前中国,风雨飘摇。有一群人改名换姓,隐藏行踪,秘密集结,以独创暗语交换...
湖南汨罗一少年在游泳馆内触电身... 近日,有市民反映,湖南岳阳汨罗市一游泳馆内疑似发生因漏电致人死亡的事故。7月12日下午,澎湃新闻从汨...
中国煤炭大市:从“黑”到“绿”... 中新网鄂尔多斯7月12日电 题:中国煤炭大市:从“黑”到“绿”蜕变记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以前干活,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