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官寻母》讲述了宋代的孝子朱寿昌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十三则故事。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再适。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宋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已年七十余矣。
译文:
宋朝时有一个名叫朱寿昌的人,也是个很有名的孝子。他的生母是刘氏,嫡妻妒忌她有了小孩,将她赶出了朱家。自此母子骨肉分离,五十年未能相见。
五十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母亲,每到一地为官,他都在四处查找老人家的踪迹。可是人海茫茫,找人谈何容易。宋神宗当朝的时候,他再也没有心思做官了,决定辞掉官职去寻找母亲。临行时,他告知家人自己的决定,发誓说:“找不到母亲,我今生今世绝不回家!”这一次,他将寻母的重点放在秦地(今陕西)。后来,历尽千辛万苦的他,终于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寻找到了自己的母亲。当时刘氏已经七十多岁了。
原文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图)弃官寻母出嫁。
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
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 。译文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朱寿昌的心愿完成了,把老母接回家,全家团聚,过着幸福的生活。
宋朝时有一个名叫朱寿昌的人,也是个很有名的孝子。
他的生母是刘氏,嫡妻妒忌她有了小孩,将她赶出了朱家。自此母子骨肉分离,五十年未能相见。
五十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母亲,每到一地为官,他都在四处查找老人家的踪迹。可是人海茫茫,找人谈何容易。
宋神宗当朝的时候,他再也没有心思做官了,决定辞掉官职去寻找母亲。临行时,他告知家人自己的决定,发誓说:“找不到母亲,我今生今世绝不回家!”这一次,他将寻母的重点放在秦地(今陕西)。
后来,历尽千辛万苦的他,终于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寻找到了自己的母亲。当时刘氏已经七十多岁了。
说的是朱寿昌为了寻找母亲放弃做官的故事,此为《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十三则故事。
宋朝时有一个名叫朱寿昌的人,也是个很有名的孝子。他的生母是刘氏,嫡妻妒忌她有了小孩,将她赶出了朱家。
自此母子骨肉分离,五十年未能相见。 五十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母亲,每到一地为官,他都在四处查找老人家的踪迹。
可是人海茫茫,找人谈何容易。 宋神宗当朝的时候,他再也没有心思做官了,决定辞掉官职去寻找母亲。
临行时,他告知家人自己的决定,发誓说:“找不到母亲,我今生今世绝不回家!” 这一次,他将寻母的重点放在秦地(今陕西)。后来,历尽千辛万苦的他,终于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寻找到了自己的母亲。
当时刘氏已经七十多岁了。 扩展资料: 《二十四孝》中其他孝顺父母的故事: 1、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偶遇赤眉军,赤眉军士兵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 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二斗白米,牛蹄一个,以示敬意。 2、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3、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4、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
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弃官寻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