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劳动者获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民生首先是就业”“就业数据要扎扎实实,反映真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话语,牵挂的是千家万户的冷暖。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全市人社部门将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保持了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并实现逆势上扬。“舒心就业”成功入选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2.9万人,全年吸引来沈留沈高校毕业生15.2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3万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9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9.3万人,以“免申即享”方式为4.6万户参保单位发放稳岗资金5.7亿元,稳定岗位109.6万个……数字不仅是统计结果,数字的背后,更是一个个有业可就、有班可上的活生生的百姓故事——
皇姑区黄河街道庐山社区的张国良从农村落户沈阳,一直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在城里站稳脚跟后,张国良开始想自己创业。了解到他的想法后,社区就业专员及时给他对接了创业指导师,最终帮他确定了创业项目——车辆镀膜。张国良说,最开始他很纠结,自己没学历,不知道以后应该靠手艺谋生还是继续打零工挣钱。创业指导师帮他分析了当前形势,让他了解到镀膜项目不需要自有场地,哪个美车行点单就去哪儿服务,靠技术赚钱,很适合他。就这样,在社区的帮助下,张国良的业务已经覆盖到了周边城市。
家住沈河区南塔街道溪林社区的徐敏霞夫妇都是盲人,早年在大众浴池打工,待遇不高,收入也不稳定。社区就业专员在得知沈阳市出台了针对残疾人的就业扶持政策后,马上主动联系徐敏霞,详细为她讲解了扶持政策,并帮她开办了家庭按摩店。考虑到她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还全程帮助其复印证件、打印证明、填写表格。第一年,徐敏霞还领取了8000元的就业扶持补贴。
有“数”的背后,是有“责”。数字的变化,展现的是宏观趋势,个体的感受,则最能体现舒心就业政策的温度。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送培训、送技能、送岗位,温情、温暖、便捷的服务让更多困难群体有业可就、有班可上。就业带来了家庭的新希望,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舒心就业”让沈城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进入新的一年,全市“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动员部署大会结束后,市人社局立即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专项行动工作小组,围绕深入实施“舒心就业”工程,选准突破“小切口”,确定成长新目标,谋定了7项突破任务24个具体举措,制定了目标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推出的每一项促进就业的举措都浓缩着沉甸甸的民生分量:全年力争城镇新增就业突破12.5万人,有就业意愿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100%就业,舒心就业服务在全市20条重点产业链、53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实现全覆盖,创建110个舒心就业示范社区、27个舒心就业示范村屯。
根据沈阳市1月份的就业“成绩单”,全市当月完成城镇新增就业6001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738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05人。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973万元,惠及就业困难人员3271人。发放民生服务岗位补贴637万元,惠及民生服务岗位在岗人员2090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1人,农村返乡创业39人,帮扶3985名有就业意愿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全市共吸引高校毕业生来沈留沈4165人,为1055名大学生发放购房补贴2933万元,为9273名大学生发放生活补贴1094.32万元。全市认定创业带头人92人,带动就业548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1笔,金额4.0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10.8%。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韩冰、曲俊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