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包袱是祭祀逝去的亲人用的。包好后一烧,就算把钱寄出去了,就像邮局寄包裹一样,只不过收件人在阴司地府。
既然是寄钱的包裹,就得写清寄件人收件人姓名(收件人的地址当然是没法写的,寄件的地址便也免了)。这叫写包袱。写包袱有很多讲究,学问很深,所以请读过书的老先生写的多。
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
正面的写法就较复杂了。譬如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某人给故去的父亲写包袱,正面就这样写。
中元寄钱
故显考某府讳某某老大人
魂下受用
即日化
子 某某某 某某某
孙
媳 某氏 某某某
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一行则改为“故显妣某府某老孺人”。
其右上角的“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
中间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故”,死也。“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讳”要朝右挪半个字,上辈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随便写的。男的接着写名讳。女的写姓氏即可,不写名字。我的祖母那一辈女人也没有学名,只有小名。而母亲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这是公平的。阴间与阳间价值取向不一,乞丐死后可能升天,王公大臣死后可能就要下地狱。
请好好看一下这段问答,虽然和您问的问题有些不符,但我相信你还是能从中得到提示!
莲友问:大多数人都有为死者烧纸的习惯,请问:已往生极乐世界的人,烧纸是不是对他们的修行有影响?
净宗师回答:大概是说:他的亲戚已经往生极乐世界去了,「我在这里烧纸,会不会影响他在极乐世界的修行?」你们觉得会不会影响?不会影响。他到极乐世界成为无生法忍菩萨了,烧纸跟他有什么关系?你烧你的纸,对他没有影响。烧纸是一个民俗信仰,不是佛教信仰,所以,佛教徒对于烧纸,我觉得可以抱持一种什么观点呢?抱持一种不远不近的观点。就是我们不去推行这个,但是也不太反对。为什么说不推行呢?因为它不是佛教的正信,「人死了做鬼,我烧一点纸钱给他」。现在烧得很奇怪,烧计算机、烧飞机、烧汽车、烧洋楼给它,现在下面也现代化了我估计。这个也有道理啦,下面的人上来讲过的。底下有没有计算机还没听说过,反正在民国时代说下面有用算盘的,因为这个是心识改变了,难讲。
为什么说我们不太反对呢?因为这个烧纸的习俗最起码……像**的时候啊,我们这些人都是拨无因果的,如果清明节父辈要烧纸,我们都不愿意去,「人都死了,烧什么纸啊?」这样,对相信死后的世界就构成障碍。他只要愿意去烧纸,说明他相信死后的世界,这样和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就挂上了钩,它就成为佛法信仰的一个前基础。同时,它也让我们对古代的先人有那种孝顺的概念,哪怕死了到坟前去烧几张纸、掉几滴眼泪,总比你坐在那里打麻将还是好一点。所以,对于我们教育子孙要「慎终追远」、要能够孝顺先亡还是有帮助的。
作为佛弟子,我觉得也可以随顺世俗;在随顺的时候呢,要化导世俗。我们去可以稍微意思一下,但是我们是以念佛为主,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会诵经的诵一卷《阿弥陀经》,或者专门念南无阿弥陀佛给我的先人,你看看多好!人家旁边听到了,说:「哎?某某人你搞得很喜庆啊,很吉祥,你搞什么?」「我念南无阿弥陀佛。」
而且你告诉他:烧纸钱,烧的东西给先人,他能不能得到呢?有可能得到,有可能得不到。得到的道理也是根据佛教的「万法唯识」、「心识所变」。亡人或者是在贫苦当中,他就托梦来,说:「我很冷啊,你给我件衣服啊」,或者「我没钱用啊,你给我烧钱哪」,那么,没有信佛的人,就会烧钱、烧衣服。过后,也有感应到亡人来答谢说:「谢谢!我衣服收到了。」你说没有效果呢?他还做了这个梦。烧纸这个风俗为什么几千年能传下来?它有一定的效果。不过,这里面有种种说法。之所以烧钱、烧衣服他能用,是他心识所变,就是说这个亡人的神识当中,这件衣服,我们看是纸画的,无所谓,但是烧过去之后,他的神识当中,「唯识所变」,对它来讲,就成为一个合体的衣服,他就穿上了。
那么,是不是它一定能得到呢?不一定。就根据他的福报,他如果福报浅,你烧给他,也给旁边的鬼抢走了。所以,到坟上烧纸啊,在我们乡下,旁边都会打点一点儿,就是留一点纸给旁边的孤魂野鬼,怕别人来抢他的,好像说:「给你们也打发打发,这是烧我家人的,你不要来抢。」其实这是靠福报。
如果你念佛给他,决定人家抢不走。「我愿此念佛功德回向给我祖先某某某某……」,这功德谁都抢不走。然后,再说一句:「以及周围这些孤魂野鬼,你们也同乘佛力超生净土。」大家皆大欢喜,你看多好!你这样能够移风易俗,这样好。如果有人很小气,你就跟他讲:「你烧的这些衣服、烧的钱,如果你不念佛,你祖先不一定得得到,如果你念了佛,他才能得得到。」为了祖先好,他也要念几句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好,我这个钱,阿弥陀佛做邮差了,专门送到我祖先手上。」我们善巧利用它,引导过来。
旧俗,农历七月初一到十五是阴间放鬼的日子,亡人在此期间被阎王放出来,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祀。
这个有人看做是封建迷信,但是也有人将此当作一种习俗。自己把握。
引述一些民俗材料: 农历进入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日期间,每天正午前又家中男丁打印纸钱,一张八开纸裁成三张,每张纸在打印时,只能打印七、九排,成单数。打印好后,用白纸包好,三、七、九张钱纸成单数包一包。
写包袱: 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竖排,写给祖人的格式,依次写"中元化袱 包"、"上奉"、"故祖考 公 老大人收"、"孙 曾孙 玄孙 祀";如果死者的儿子活着,写包袱时称呼、落款以儿子为主。即:依次写"中元化袱 包"、"上奉"、"故考 公 老大人收"、"男 率孙 曾孙 玄孙 祀"。
包袱的背面写上"封"字。如若不能到坟前供祭,那就在外地焚化包袱,包袱就要送几个给"力夫",包袱正面写"力夫"二字即可。
有说法就是包袱背面除了写“封”字,还要写上亡故的地点,详细程度类似邮递,但无须具体门牌。 这里列出一下写包袱的格式,一般只需要写头包,后面的包袱则写以某字为号第XX。
其他网上材料: 包袱的反。
碑文自古以来,在形式上可以说不拘一格,下面仅就格式相对稳定的几种常用碑文的写作作一简单介绍。
(一)墓碑 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
抬头 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2。
正文 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 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 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
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二)墓志铭 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种名组成。
如《柳子厚墓志铭》。2。
正文 一般而墓志铭正文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 一是要简单介绍死者的主要生平经历;二是要评价死者主要的成就业绩及其社会价值;三是要写出立碑的意义,同时对死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
3。落款 落款注明立碑的单位名称、撰文者姓名,同时署上成文日期。
需指出的是,有的墓志铭立碑单位名称或撰文者个人姓名已写在标题下,所以落款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 (三)功德碑 古代歌颂公德的公德碑在今天已基本绝迹,但今天为了表彰一些先进的个人,比如捐资建校等也会立碑以纪念,这可以称作当代功德碑。
这类功德碑通常也有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1。
标题 标题通常由功德人姓名称谓和文种名称构成。 如《某某先生捐资建校纪念碑》。
2。正文 正文叙述在何时、何地、为何原因、何人作了什么好人好事,同时正文也要阐明立碑单位或个人的感激之情。
3。落款 落款署上立碑者名称或姓名,并署明立碑日期。
上一篇:斜视病历范本模板(斜视病历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