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案
“德是为人之本”,是人一生的基础。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挑战,既不是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道德问题。幼儿阶段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因而加强学龄前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将思想道德工作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
我们今天的中国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核心。“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为培养孩子爱的情感,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懂得感恩,我们将思想道德工作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每时每刻对他们进行教育:从幼儿早晨入园开始,教幼儿使用礼貌用语问好;晨间活动时,各班都对幼儿进行德育十分钟教育;在组织喝水时,教育幼儿排队接水,不推挤,不浪费水;区域活动时,让幼儿懂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谦让、与人合作;户外活动前,领孩子们捡起院中飘落的树叶、纸屑等,增强幼儿文明意识。
二、将思想道德工作渗透到主题教育活动中
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注重将知识、智能、品德及情感融合在一起,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教师和孩子共同协作探索研究,一起布置墙饰,让幼儿通过收集、绘制、剪贴、评论、欣赏等,深化了思想道德和情感。教育幼儿感受生命,理解父母的艰辛,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三、将思想道德工作渗透在各种环境之中
1.幼儿园环境创设。园容整洁、舒适、优雅,室外张贴了幼儿文明用语和环保标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空间。倡导幼儿回收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制作游戏材料,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2.隐性环境——教师行为榜样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幼儿年龄小,最喜欢模仿心目中崇拜的人,而教师往往就是他们的模仿对象。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对教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为幼儿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使幼儿园的精神文明水平不断提高。
3.家庭、社区教育环境。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单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需取得家庭、社会的配合,构建好幼儿园、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
(三)开展丰富多彩而又讲求实效的家庭教育培训指导活动
(1)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
(2)办好家长学校,利用连心桥简报和不定期家长培训活动,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知识。
(3)通家长开放日活动,与家长沟通信息,形成教育合力。
(4)通过互访,了解幼儿在园、家庭的主要活动表现和进步状况,共商教育儿童的方法。
四、节日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八”妇女节、“学雷锋日”、“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来到时,我们抓住时机,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培养了幼儿愉快的情绪,增进了幼儿与父母的情感,使幼儿在实践中得到体验。
品德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它是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一代建设者的精神面貌的大问题。
国家教委制定的义务教育大纲中要求在小学课程中,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三者摆在同等地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政治法律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
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如何改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个人看法,以正社会风尚、民族品格。
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小学生 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源于生活,并以生活为归宿。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其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他们通过对在生活中所面对的人与事的思考,形成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的认识与判断,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自觉的道德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却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隔离去学习道德。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中进行。
因此,以生活为途径,构建思想品德的大课堂,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针对同学生活中接触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有的同学有困难,有人主动帮助他,劳动时,有的同学不怕脏,不怕累,对待老师有礼貌等。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典型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同学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学生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他们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学生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
同时思想品德教育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构建完整的德育体系,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合力。 学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家庭和社会对孩子思想品德形成有重要影响,因为德育的成果很大程度上要靠个体用自觉的实践最终来落实和完成,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他们终身的教授,《中国青年报》曾报道骆风先生提供的北大博士生家庭教育的分析专著,分析表明,这些博士生的父母学历并不高,但是,虽然他们对子女的学业无法直接辅导,可是其人格因素尤其是诚实、进取、勤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深刻影响子女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及良好品德的形成,使子女终身受益。
为此,我们是不是该认识到,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
三、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养成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能起作用。
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和途径协调作用的结果,尤其需要长期实践训练。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能够长期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就会在孩子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条件反射,形成道德行为上的高层次定型,即反复的行为实践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行为定势,凡是成熟的班主任都十分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位有经验的班主任深有感触地谈到他重视塑造学生行为习惯的做法与体会:他每接一个新班与别人与众不同的是不特别钟情于分数,也不忙于强化知识的传授,而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上,从要求学生坐姿与站姿开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他把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班主任工作的拳头产品,很多学生从这项产品中终身受益。 四、以活动为载体,实施开放式思品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我们必须全面改革小学思品教学,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为前提,以活动为载体,实施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开放的教学形式,从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把思品教学从基本封闭的状态转入较为开放的状态。
比如通过搞。
近几年来,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随着媒体的介入,更使这一现象受到了广大的关注。作为社会骄子、时代精英的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其道德状况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出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的趋势,这值得整个社会认真的去对待。其实,大学生成长过程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既需要主观的努力,更需要多种客观条件的配合。
近年来媒体大量的报道和有关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各种调查时时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其实纵观这所有的报道和调查,无非可以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度降低。谈及诚信,这是一个从古到今的话题,诚信往往被人们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确保未来还是这样,所以在诚信面前任何人没有选择,只有诚受,何况是论及我们时代的精英们。但是目前的大学校园里,诚信实在是处于一个很微妙的位置,即被看得很神圣,同时也有可能被遗弃。考试作弊是当代大学生诚信度降低的一个很好的见证,无论是国家级的考试还是学校的结业考试,都存在着作弊的现象,因为考试成绩都是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为了眼前的利益,诚信悄悄地被时代的精英们遗弃在灰暗的角落。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目标自我化、标准多元化、取向功利化和行为庸俗化。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发展,也可以说从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未来社会的发展,所以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取向标准应该是即符合自身健康成长,又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的。可是近年来却连续的出现了这样的在校大学生的道德取向模式走向了目标自我化、标准多元化、取向功利化和行为庸俗化,现代的大学生出现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二重性,许多的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为庸俗化,实在是令整个社会担心。
三、尊师的气氛在高校校园里慢慢的淡化。严格的讲,尊师是作为学子们的最重要的、也是必须严格恪守的。虽然今天的高效校园仍然和以往一样充满着活力和朝气,可是尊师的气氛却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的淡化。近几年的媒体报道中,也很多的谈到大学校园里尊师的问题,一些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连自己的任课老师的姓名都不知道,有的同学甚至都瞧不起老师,更何况谈及尊师了,这值得人们思考,因为无尊即无孝。
四、在理想与信念方面,对奋斗目标不甚确定,缺乏社会责任感,甚者走向思想空虚、人云亦云、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在生活态度方面,羡慕或者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者崇洋媚外、铺张浪费、情趣低俗、追求享乐。随着物质生活的多姿多彩及其巨大的诱惑力,使得当代的大学生中存在着很大一部分这样的青年,的确耐人寻味。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是当前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但是我们在看到问题的同时,应该摒弃这样的看法:不应把个别大学生的道德失范,当作大学生群体的道德问题;但同时也不应该掉以轻心或忽视,社会必须在分析清楚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最好的对策,以便于很好的解决这个社会性的问题。
根据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以提出以下的对策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必须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这是一个需要大学生群体自身主观的过程,这便要求在大学校园里应该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系统。把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重新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重视德育的考核,开展各种各样形式多变的群体活动,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取向。
二、希望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构建道德培养的良好氛围。由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取向和整个社会关系有很大的关系,社会环境剧烈变化,核心价值模糊,带来了思想和道德上的困惑使得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发生偏差,所以我们必须要为当代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三,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和培养起良好的生活习惯。结合大学大学生对待生活的一些不正确的态度,所以在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忠应该确实的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和培养起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将改变他们对生活的看法,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将提高大学生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由于我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了解的不是很深,所以仅仅提出自己这很不成熟的看法,仅此而已。
所以,在大学校园里要重视大学生的科学技术教育,崇尚智力资源;同样,也应该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高扬人文价值。 青年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的未来,肩负着继承和开创中华民族文明新纪元的重任。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因为人类需要用科学技术创造物质文明,但人类更需要用人文精神指引前进方向。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一方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1-4]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着重抓好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另一方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确立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要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
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1-4] 法律法规是推广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保证。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厉行法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
[1-4] 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和谐。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
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强化规章制度实施力度,在日常治理中鲜明彰显社会主流价值,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谴责。[1-4]。
围场县教育体育局 关于转发《承德市教育系统开展“讲公德、讲诚信、讲礼仪、树国际旅游城市形象”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学区中心校、直属中小学、民办学校、幼儿园: 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全县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崇尚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按照《中共承德市委关于开展“讲公德、讲诚信、讲礼仪,树国际旅游城市形象”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承发﹝2011﹞19号)要求,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制定了《承德市教育系统关于开展“讲公德、讲诚信、讲礼仪,树国际旅游城市形象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附:《承德市教育系统开展“讲公德、讲诚信、讲礼仪、树国际旅游城市形象”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 2011年11月8日 附: 承德市教育系统 开展“讲公德、讲诚信、讲礼仪,树国际旅游城市形象”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全省、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和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扎实推进全市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提升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良好形象,按照《中共承德市委关于开展“讲公德、讲诚信、讲礼仪,树国际旅游城市形象”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承发﹝2011﹞19号)的要求,市教育局决定集中三个月的时间,在全市教育系统集中开展“讲公德、讲诚信、讲礼仪、树国际旅游城市形象”教育实践活动。现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省、全市领导干部大会精神和市委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围绕我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宏伟目标,在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师生中广泛开展“讲公德、讲诚信、讲礼仪、树国际旅游城市形象”(以下简称“三讲一树”)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充分发挥教育工作的引领和促动作用,为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二、主要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各县区、市属各学校要组织好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增强广大青少年热爱家乡、建设承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广大青少年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理想信念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师生的头脑是教育战线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要坚持不懈地对广大师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要切实加强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在全市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以“建设幸福中国”为主题的读书教育活动,集中开展革命传统报告会或形势政策教育讲座等活动,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学习革命先贤为争取民族独立富强而舍生取义的英勇事迹,使广大师生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确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3、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各县区、市属各学校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国际旅游城市战略部署结合起来,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格局,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在广大未成年人中大力倡导和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要认真执行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通过组织培训、观看宣传片等形式,促进广大师生自觉遵守公共道德、爱护公共设施,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自觉践行“一规范三管好”,即规范个人言行,管好自己的手,不乱扔东西,不损坏公共设施;管好自己的嘴,不讲粗话脏话,不随地吐痰;管好自己的脚,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践踏草坪。要通过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板报等形式,积极组织学习《国际旅游城市行为礼仪规范》普及读本,结合实际组织行为礼仪培训,规范言行,提升文明素质,树立良好形象。
要通过开展“三讲一树”活动,深入进行文明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常识宣传教育,继续开展“校园拒绝**”、“学生远离网吧”等教育活动,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4、诚信教育。
各县区、市属各学。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一方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1-4]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着重抓好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另一方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确立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要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1-4]
法律法规是推广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保证。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厉行法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1-4]
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和谐。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强化规章制度实施力度,在日常治理中鲜明彰显社会主流价值,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谴责。[1-4]
就是树德立人,提高德商。
可以参考我的课题方案: 第一阶段:实施研究阶段 1、2013年12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参研教师进行德商教育理论学习,技术培训,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全面了解研究过程各阶段的要求与安排,明确各参研人员的分工和职责。组织德商测试构建特色网站、网页、空间的架构。
同时不定期地开展德商教育活动。 2、2013年12月——2014年1月:德商教育问卷设计的研究。
建设虚拟与实体特色德商测试网络空间,对比研究德商测试前后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撰写并发表德商测试中的应用论文及成功案例,收集相关视频、图片资料,形成论文集和图片集。
制定适合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学相结合的实施方案。撰写中期评估报告。
第二阶段:经验推广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1月)统计分析调查问卷和德商教育测试卷等,并将第二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在实践中运用并不断完善;验证成果的实效性、科学性。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4年3月)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阶段的论文、案例以及结题的相关资料,各种调查报告分类汇总。
全面分析总结,统计调查研究的结论,撰写结题报告,申请课题验收并结题。
我的论述很简单。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父母要做好榜样 -- 和善孝亲。 不能边打孩子的屁股边斥责孩子:谁叫你在学校打人?
周围环境是孩子最亲近成长环境,如果环境不好,父母或学校老师需要有科学、专业的道德教育技能进行跟踪教育,否则就要效仿孟母三迁了。
老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现在社会,猥亵幼女的老师常有报道。 多数老师仅有授业功能,无传道,解惑之能(或之心)。如果谁幸运的遇到这样一堆老师,就可以学学郑渊洁,自己教孩子了。 否则让孩子上学校干什么?受猥亵还是学流氓?
你问的问题是如何现状下论述如何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这个课题太大。或者说是中国的问题。我不是教育家,不是社会活动家,不是政府官员,只是一个小老百姓。 正在观望中国教育部是如何论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