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学的发展与变迁(佛教的基本情况)
admin
2023-01-28 13:15:19
0

1.佛教界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如何

我们一直都很关心这个问题。

这几年,我到台湾地区参访了四次,觉得他们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从整体来看,台湾地区佛教基本走的是人生佛教的路线。

在教育方面,佛教界既开办面向社会的大学,也开办专门的佛学院和研究所。在弘法方面,台湾地区教界有五家电视台,有多媒体弘法、音像弘法等多种渠道,每个寺院还有定期的讲经、讲座和共修活动。

在慈善方面,影响最大的是证严法师发起的“慈济功德会”,事业遍及世界各地。参访归来,我曾在《法音》发表《台湾佛教见闻记》记述所见所感。

内地与台湾地区从体系到文化背景都是相通的,走的道路大致不会相差太远。目前,内地佛教基本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也逐渐在教育、弘法和慈善方面开展工作。

此外,内地教界在吸取台湾地区佛教发展经验的同时,也要避免他们的不足。在台湾地区参访期间,各地都曾邀请我演讲或座谈,我也谈了自己思考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学术与信仰”,台湾地区将大批法师送到欧美和日本攻读学位,结果这种学术化倾向导致了信仰的相对淡化。 其次是“内修与外弘”,作为弘法者,僧人如何使自身修行和弘法事业有机结合在一起?过分入世地做佛教事业,很可能会忽略自身内修。

第三是“出世与人世”,过分强调佛教人世的层面,忽略出世解脱的层面,会使佛教世俗化、肤浅化,甚至等同于人天善法。内地佛教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类似问题,所以,正确处理好这几种关系非常重要。

目前,内地佛教界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僧团制度的建设就是首要问题。僧团纯粹是靠制度维系的,僧人来自十方,需要良好的制度才能保障僧团稳定发展。

其次,对戒律的弘扬也不是很得力。再就是僧教育的问题,这是关系到续佛慧命的大事。

2000年,在苏州西园寺召开的全国性“佛教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我曾发表《我理想中的僧教育》,谈到对培养僧才的想法。 中国古代的僧教育是丛林式教育,民国以来才改为学院式教育。

学院教育基本以传授知识为主,不太重视素质教育,僧人往往因此忽略信心、道念及僧格的养成。在汉传佛教地区,出家人当学生时就被称为“法师”,几十年后还是“法师”,没有一个明确界定,教育制度不完善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另外,教材问题也很多,不少地方都在交流办学经验,但对于教育宗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却不是很明确。再就是佛法弘扬与普及的问题。

类似柏林寺举办的夏令营,在台湾地区非常多。很多道场到夏天就开始举办活动,参加对象有教师、大中小学生、家庭妇女等各种类型。

此外,还面向社会开展短期出家活动,吸收在家众进人佛学院学习,都可作为高素质僧才的重要来源。目前,内地在这些方面还做得不够,主要问题不在经济方面,关键是很多道场还缺乏这方面的理念。

此外,还有慈善事业的开展也很重要。在内地,虽然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还有很多地方非常贫穷,教界应当有能力做慈善事业的牵头人。

我们将来的重点,就是使弘法、教育、慈善在教界形成良好的风气。我们也希望更多在家居士们参与进来,乃至发心出家,全身心投人这一净化社会人心的事业中来。

2.佛教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是怎么样的

人间佛教的提出,使得佛教得以走入现实人生,对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给予全面关注,充分体现了佛教济世利人的慈悲情怀,对于佛教的普及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但很多人不能把握人间佛教的内涵,忘却了佛教特有的三乘解脱及大乘不共教法,从而使佛教在当今社会的弘扬出现了世俗化倾向。僧人的生活是为真理而追求,为悟道而修行,为家国而祈福。

因为如此,生活方式要尽可能简单,减少内心贪著,珍惜现有福报。在早期僧团中,佛陀规定比丘们奉行极为简朴的生活准则,树下坐,常乞食,一瓶一钵,身无长物,中国古代禅僧的生活同样淡泊超然,“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正是这种了无牵挂的修道生活的真实写照。

物质生活固然贫苦匮乏,内心世界却充实自在。另一不同以往的动向是学术化的佛教,自赵朴老提出“佛教是文化”之说,佛教重新引起文化界关注。

近年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纷纷成立宗教研究,不少专家学者投身于佛教研究的热潮,这种潮流对于佛教文化的推广极具价值,可学术所能关注的只是佛教作为文化的层面,而佛教所具有的深刻义理及内证,并不是仅靠学术便能触及的。研究佛学并不单是取得学术成果,而是为了解决佛教在弘扬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研究找到契理契机的解决方法,使佛教能够健康发展,宗教院校办学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成就一些高僧名誉的学习,而是培养具足菩提心和道次第的僧才,培养荷担如来家业的法门龙象,秉承爱国爱教的原则,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将佛教的基本教义同现代文明相结合,让佛教的正能量释放到社会上。

未来佛教的方向发展应注意几个方面:首先要重视皈依的修习,此为佛法根本所在,不重视皈依,也就失去了佛法的根本。其次是菩提心,大乘法门的修学必须以菩提心为前提,惟其如此,才能导入佛道,而不是停留于人天乘或只求自。

第三是受持戒律,戒律是一切修行的基础,同时也是修行取得成就的基本保障。第四是闻思正见,以正见为指引,修行才能拥有正确方向,而不是在上下求索中蹉跎一生。

第五是止观实践,以此将佛法智慧落实于心行,成为改善生命的力量。

3.佛教界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如何

济群法师:要平衡得失,首先需要对因果有正确理解。

因果有二,一是外在因果,即由言行导致的客观结果;一是内在因果,即由言行逐步造就的生命品质。很多人做慈善或宣扬慈善时,只是将之作为社会大众推崇的道德行为。

如果定位于这种外在因果,往往会在付出后希求社会或受助方认同,以此作为回报,这就难免掺杂功利心,甚至演化为一种变相贸易。或是因为看不到行善的及时回报而失去动力。

事实上,慈善应该是由慈悲心发出的自觉行为,并在实践过程中使慈悲心得到增长,人格得到完善,生命品质得到提升,这才是行善的最大回报。而不在于外界如何看待,也不在于受助者是感恩或误解。

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慈善对生命改善的意义,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就像人们认识到事业、财富重要时会不懈追求那样。 至于推进“民心向善”,应该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是帮助民众正确认识慈善行为对于自身生命改善的意义,也就是当下利益(令内心调柔安乐)和长远利益(令生命品质得以提升)。其次,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高尚的道德理念,如儒家提倡的仁义,墨子呼吁的兼爱,大乘佛教倡导的慈悲济世精神,这些思想都是铸造慈悲品质不可或缺的基础。

心理呵护重于单纯物质帮助。

4.佛教目前在西方国家的发展状况

佛教流传于欧美,至今约有150年。

但欧洲人最初对佛教的了解,则可上溯到公元前329年,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侵入印度河流域时期。公元前259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佛教布道团去希腊属地传教。

在中世纪,佛陀的本生故事通过中亚穆斯林学者的介绍传人欧洲,在西欧和东欧很多地区广泛流行。据《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1982年的统计,欧洲有佛教徒21万余人,北美约近19万人,南美有50万余人,其中极大部分是亚洲移民的后裔或侨民,分属于南传上座部和北传大乘佛教的许多派别。

佛教传人欧美后,为了适应当地的社会生活,在戒律和仪式方面有很多变化。 在欧美,佛学的研究,早于佛教的传播。

17—18世纪,欧洲的一些著名哲学家如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等人都巳谈到了佛教。特别是18世纪末,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向亚洲进行殖民扩张后,他们为了改变当地居民的信仰,使其成为基督教徒,开始对东方宗教,特别是对有影响的佛教进行研究。

英国 20世纪初,英国始有佛教徒,第一个比丘是贝纳特(法名阿难陀弥勒)。他于1898年去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研究佛法,在缅成立了国际佛教会,1908年率布道团去英国传教,但遭到了失败。

1906年,杰克逊、埃仑等人,在伦敦首先组织了英国佛教协会,公推李斯.戴维斯为会长。两年后,改名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佛教会,并在利物浦、伯明罕、曼彻斯特、牛津、剑桥和布莱登等地建立分会,出版《佛教评论》。

参加这个会的主要是一些对佛学有兴趣的知识分子和一部分白人信徒。这个会由于创建人相继逝世,不久即衰落。

24年法官洪飞斯,在英国灵智学会中建立佛教中心;出版《英国佛教》;1926年又从灵智学会中分离出来,单独成交了伦敦佛教会,并在丹佛、爱丁堡等地建立分支,把《英国佛教》改名为《中道》。这个会提倡大、小乘并行,参加的人数较多,迄今还有重要的影响。

1926年锡兰的达摩波罗去伦敦传授佛法,创立了摩诃菩提会伦敦分会。这个组织主要宣传南传上座部的佛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佛教一度衰落,战后即又复苏,除原有的大小乘佛教继续发展外,还引入了藏传佛教的很多派别。如空仁波且建立的桑耶林西藏中心,土登益希和索巴仁波且主持的曼殊室利研究所等。

近年来,英国佛教徒人数有较大的增长,1970年联合王国有佛教徒约3万人,1975年骤增至8万多入,1980年又增至12万人以上。1970一1978年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1.3%,其中藏传佛教信徒约占50%,上座部佛教徒约占25%,大乘禅宗佛教徒约占25%。

出现了IZ个主要佛教中心和45个数团组织。 德国 1913年,塞登斯杜车首先在柏林建立了德国佛教传道会,陆续出版了《佛教徒》、《佛教新报》、《佛陀世界镜报》等。

1921年格林和塞登期杜车,在夜幕尼黑附近的乌亭建立了佛教联合会,出版了《乘》杂志,参加这个组织的有500人。1925年瓦勒泽尔在慕尼黑创立了佛教协会,主要宣传佛数的哲学思想,普及佛教的知识。

1932年达尔克在柏林北郊的福禄那乌建立了有名的佛教精舍,内设佛殿、禅堂和图书馆等,是欧洲佛教运动的中心道场之一。51年柏林佛教徒建立了柏林佛教会,1954年建立了汉堡佛教会,1955年联合成立了德国佛教会。

1960年改名为德国佛教联合会,设总部于汉堡,这是联邦德国佛教徒的统一组织。同年,藏传佛教信徒在柏林建立了圣弥勒寺,又称圣弥勒教会,主要宣传和实践密宗的教义。

根据《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刊》的报告,联邦德国约有佛教徒7万人(另说少于5万人)。佛教徒大都集中居住在大城市,如汉堡、柏林、慕尼黑、斯图加特和下莱茵等地。

法国 法国最早的佛教组织—佛教友谊会,是在中国太虚法师的推动下,1929年由龙伯尔建立的。以后改名为巴黎佛教会,自1939年起出版《佛教思想》月刊,定期举行佛事,展览佛教艺术,是目前法国佛教徒的统一组织和活动中心。

1945年后,大批越南佛教徒定居法国,在巴黎建立了越南佛教徒联盟。近年来,藏传佛教各派在法国也很活跃。

宁玛派在卡斯特朗市仿照西藏寺院的形式建立了乌金滚桑却林寺,该寺占地面积I20公顷,规模宏大,每年有大批法国和欧洲的藏传佛教信徒去学习密法。据《基督教百科全书》统计,1980年法国有佛教徒近3万人,其中约有半数是亚洲裔佛教徒,其余为法国佛教徒。

主要集中在巴黎、格里茨、班尼斯堡、莫金等城市。 美国 美国是一个盛行基督教的国家,原没有佛教。

19世纪末期,日本向太平洋地区扩张,开始向夏威夷群岛移民。日本佛教也随之展开活动。

日本佛教徒,首先在夏威夷等地建立了净土宗别院(分寺)。日本西本愿寺也派人去火奴鲁鲁(檀香山)等地传教,建立了寺院。

夏威夷并入美国后,佛教活动尤为活跃。随着日本移民涌入美国本土,西本愿寺和其他教派(日莲宗、真言宗、禅宗的临济宗和曹洞宗等)派出大批传教人员并建立众多的寺院。

1899年西中愿寺薗田宗惠开始在旧金山活动,逐步建立了今天最有势力的佛教团体---美国佛教会。接着在洛杉矶、芝加哥、纽约等地建立佛寺,发展教徒。

1900年只有佛教徒几千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展。

5.佛教如何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发展

阿弥陀佛 今天的时代,对佛教来说,是机遇和危机并存的。

机遇在于,佛教在中国非常兴旺,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历代都有很多高僧大德出现,更有很多佛菩萨在中国应化,这说明中国是佛教的沃土,中国人与佛菩萨特别有缘,中华民族有大福报。今天,在中国,学佛的人依然非常多,而且有非常多的真修行人,这预示着佛教今后在中国会更加繁荣兴旺,而中国对佛陀教育事业的贡献会更大。

所以,中国是未来佛教的希望。历史告诉我们,凡是佛教兴盛的地区,那里的国家会强大,那里的人民会安居乐业,所以,未来世界的希望在中国,中国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而危机是什么呢?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今天的社会毕竟处在佛教的末法时代,在历史长河中,尽管佛教会有短时期的繁荣,但是衰落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佛早在三千多年前入灭的时候就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了,佛法的法运只有一万两千年,也就是说,再过九千年,佛法会从我们这个世界消失。 原因是什么?佛陀教育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正在减弱,肯接受佛陀教育的人,肯依教奉行的人,肯真正发心弘扬佛法的人,肯真正修行自度度人的人将越来越少,这是佛教衰落的根本原因。

虽然现在中国信佛的人很多,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真正认为佛教是教育的人,真正认为佛陀教育是我们生活第一需要的人,真学佛的人、真修行的人,在信佛人中的比例毕竟还是很小的,所以,佛教在中国的繁荣是有泡沫的。 那么这种泡沫是怎样形成的?佛说,“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很多信佛人是被“邪师”误导,是“魔王”的魔咒在发挥作用。

之所以魔王的魔咒会起作用,因为人们的贪嗔痴慢的五毒烦恼在增长,这是魔王的机会。所以,佛教的危机实际上就是教育危机,就是道德危机。

我们仔细看一下今天的社会,与几十年前的时代对比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教育在衰落,特别是道德教育在衰落。没有了教育,没有了道德教育,这是世界真正的末日!所以,佛教的历史使命是非常重大的,因为它是教育,而且它所有教育里最重要的教育,它肩负着这个世界道德重建的最重大的历史使命。

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说过,“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惟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因此,佛陀教育和儒家教育对今天的社会是多么弥足珍贵!佛教和儒教的希望就是世界的希望,佛教和儒教的未来就是世界的未来。

道家的道德经说的好,“道可道,非常道”。 什么是“常道”?是世间法,是法律法规、风俗民情;而什么又是“非常道”,是佛法,是儒教,是道教。

而在“非常道”里,佛道是非常道中的“非常道”,是最高级的教育。佛陀教育包含了所有的道德教育,可以分为出世的道德教育和入世的道德教育,出世教育是高层次的道德教育,是真正的圣贤教育,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圣贤教育,而入世道德教育六道中的圣贤教育,比出世教育是低一个层次的,但是入世教育又是出世教育的基础,没有入世的道德作基础,出世的道德是不可能获得的。

因此,佛陀教育还必须从入世教育入手。佛陀教育要在今天的环境下发展,那就必须要从做人的基本道德教育入手。

什么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在佛法讲就是“五戒十善”,在儒家教育来讲就是“五伦八德”,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如果人连这些基本道德都没有的话,这个世界是不堪设想的。

近代佛教的大德,印光大师就是提倡入世道德教育的典范,现代的人,现代的社会就象是得了大病之人,所以,这个时候先“救命”是最要紧的。怎么救命?印光大师提倡三部经典,“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

这三部经典的内容就是“因果教育”,就是“五戒十善”的教育。所以,佛教首先应立足于“人间佛教”,佛教要发展,前提是人不能堕落,如果人堕落了,连人的资格都没有了,给他讲出世,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佛教是要帮助人离苦得乐的,如果不能让人的生活品质提高,不能让人的人生价值提高,那么佛教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因此,佛教在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乃至今后的时代,因果教育会变得越来越重要,首先帮助人不堕落,这是当前佛教作为一种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对人们进行出世的教育,帮助人们彻底地离开六道这个“泥潭”。 佛教要发展,那么就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因果的道理,懂得“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道理,懂得善因善果,恶业恶报的道理。

佛教要发展就必须要有更多人懂得出世的重要,懂得求解脱的迫切性,懂得求生净土的迫切性。 佛陀教育是真正的“非常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去实践这个“非常道”。

只有真正“明道”的人越来越多,佛教才会真正有希望,世界才会真正有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的危机正是明白佛教是“非常道”的人,越来越少,直到最后这样的人完全消失,这一天就是佛教的末日,世界的末日!由此可以看到,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肩负着何等重大的历史使命,佛教的希望和未来,世界的希望和未来都在我们身上,敢不精进努力乎?!我们佛弟子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你的晚安是我的早安是什么歌曲 你的晚安是我的早安是什么歌曲苏天伦《你的早安是我的晚安》“你的晚安是我的早安”是单小源的歌曲《东京遇...
积极进取的小故事 积极进取的小故事现代的普通人,不要名人的。不能与别人重复,尽快回答   啄木鸟的故事       啄...
熊出没之探险日记3什么时候播出... 熊出没之探险日记3什么时候播出?熊出没之探险日记3,春节前播放。熊出没只是探险日记三2020年5月4...
谁知道所有有关“七”的歌?拜托... 谁知道所有有关“七”的歌?拜托了各位 谢谢就是歌曲名里有“七”这个字的!谢谢七月七迅谈日晴 看我七十...
求一本小说 女主穿越了三次 每... 求一本小说 女主穿越了三次 每次都在福临身边 后来怀孕了孩子被打掉了那个 女主叫什么雯?那个女主就是...
如果记忆不说话,流年也会开出花... 如果记忆不说话,流年也会开出花的基本信息书 名:《如果记忆不弯饥好说话,流年也会开出花》埋铅 作 者...
你好,旧时光漫画版在哪里可以看... 你好,旧时光漫画版在哪里可以看?暂时在绘心上连载
一首英文歌,男的组合唱的,MV... 一首英文歌,男的组合唱的,MV是一个婚礼的过程。求歌名。是不是darin的can'tstoplove...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用胶片相机?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用胶片相机?有一种情怀叫做“怀旧“吧,现在数码相机越来越普遍了,已经到了”全民摄影“...
女主先爱上男主,男主却不喜欢女... 女主先爱上男主,男主却不喜欢女主或者是另有所爱,最后女主男主还是在一起的穿越小说。有木有再生缘:我的...
爱情失恋伤感句子 爱情失恋伤感句子越是美好的从前,越幸福的曾经,现在只能带来锥心的疼痛,痛到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终于痛...
24岁穿这个会不会显老 24岁穿这个会不会显老有点显老,这个颜色款式,颜色有点暗,没有活力,属于那种气质佳,长得高雅的女人,...
哈尔的移动城堡英语版 哈尔的移动城堡英语版可以发给我吗度盘~请查收~
秦时明月之万里长城什么时候播 秦时明月之万里长城什么时候播据说是今年暑假开播别急,官网什么的信他你就输了,12年之前底应该会出,杭...
孩子会得抽动症吗? 孩子会得抽动症吗?我天生的气性比较大,有时跟别人斗嘴时候就会手脚哆嗦,麻木,我问一下这是不是抽动症就...
亨德尔一生为音乐献出了怎样的贡... 亨德尔一生为音乐献出了怎样的贡献?亨德尔一生写了歌剧41部,清唱剧21部,以及大量的管乐器与弦乐器的...
礼仪起源和发展的经典故事? 礼仪起源和发展的经典故事?一、礼仪的起源;1、天神生礼仪;2、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3、礼产生于人的自...
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有哪些? 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有哪些?天下风光数桂林有杨万里的“梅花五岭八桂林,青罗带绕碧玉簪”;有邹应龙的“无...
避免与强敌正面对决的成语 避免与强敌正面对决的成语避免与强敌正面对决的成语避实就虚 【近义】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声东击西【反义...
多愁善感类的成语 多愁善感类的成语心细如发【解释】:极言小心谨慎,考虑周密。亦作“心细于发”。【出自】:吴梅《题天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