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小时候读书简短小故事(有关于陶行知的故事)
admin
2023-01-27 22:45:16
0

1.陶行知的故事(100字左右)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陶行知应邀到某大学演讲。他走进教室,就把一只大公鸡往讲台上一放,抓起一把米让它啄食。可是,公鸡惊惶不肯啄食。陶先生见它不吃,就强按鸡头“请”它,可公鸡拼命往后退,仍然不肯吃。陶先生干脆掰开公鸡的嘴使劲往里塞米,公鸡拼命挣扎,死也不肯吃。之后,陶先生松开手,后退数步。公鸡稍稍平静,徘徊一阵后,慢慢靠近米粒,继而悠悠地啄起米来。

陶先生以生动的事例启迪着我们,想想我们当今的教育,“强按鸡头”的傻事还比比皆是:为了分数孩子们成了作业的傀儡,每天只知道有口无心的背背、抄抄、算算机械性的操作;为了分数课堂上教师们滔滔不绝地讲,置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的新课程理念早已抛之脑后;为了子女成龙成凤,家长们送孩子四处奔走学艺(上兴趣班)久而久之怨恨、厌学充斥着他们,最终连原有的兴趣也被扼杀了……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陶行知强按鸡头不吃米的故事告诉我们,凭着主观想象去强迫孩子做某些事,实在是行不通的,是很难激起孩子学习兴趣的,相反多给孩子一些宽松和自由的天地,多讲究点艺术,也许会是另一番情境。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希望我们能把陶行知先生"强按鸡头不吃米"的故事牢记心中,工作时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从而让我们的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2.陶行知的小故事完全版

陶行知小故事一说陶行知,在中国的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按现在的话说,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就英年早逝,憾别人生,的确让人惋惜。

但陶行知的故事,却一直在流传。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

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

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

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

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

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

陶行知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这个学生,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

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

陶行如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是两个看似简单,但却是一般的家长和老师都做不到的事情。陶行知善于用多角度思维从犯错误的孩子和学生身上找出其优点和闪光点。

并且善于用他们身上的积极情感克服和战胜消极情感,充分挖掘其内在诱因,变破坏为创造,变落后为先进。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当陶行知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怕影响老师讲课和其它同学学习,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

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陶行知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确实做了一件“大事”,而他自己,却“不带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华大地。

3.陶行知的小故事

1、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2、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3、一首歪诗的风波 育才学校音乐组的壁报《小喇叭》又一期出刊了。

壁报前人头攒动,越涌越多。一定有一两篇有水平的创作发表了,同学们边看报,边议论,外围的人向里挤,里面的人不愿让,有人建议:"读一下,读一下吧!" 只听得一个油腔滑调的声音开始朗诵了:"人生在世有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

学习几何苦恼多,不如学习咪嗦哆!"歪诗不胫而走,传遍了全校,引起了争论,多种评价,褒贬不一。陶校长知道了此事,也观看了小诗。

次日,陶校长邀请小作者促膝谈心,和作者研究人生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从吃饭、穿衣谈到音阶频率的振动,直到国家大事,哪一件都少不了数学,离不开数学。

因此,人人要学数学,数学对人们就象人们离不开空气、水分、阳光、营养品一样的重要。 小作者听到陶校长的谆谆诱导,连连点头说:"校长,我这下真的明白了你为什么要我们同学把学好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方法论这四门功课作为开启文化宝库的'四把钥匙'的道理。

我检讨……" 陶校长马上接过话头说:"现在我们是民主讨论,不是榫会,你能认识问题,提高思想,就是进步。"小作者连连点头说:"我们音乐组不少同学都有这种思想,让我去说服他们!" 陶校长眯着双眼放心地说了一句:"好啦!我们今天的民主探讨到此结束。

" 4、拆表的故事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

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

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 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

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

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5、人才、大才和天才 育才学校招收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战灾流浪儿童,他们虽然离开了故乡、失去了爹娘,但是他们都是一群天真活泼、富有聪明才智的孩子,他们都各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的爱演戏、有的善唱歌、有的喜爱科研、有的乐于写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夺了这些孩子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陶行知把他们招收进育才学校后,在"因材施教"和"爱"的教育下,经过了一二年的学习和训练,他们的才华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音乐组的孩子非但善弹奏、能演唱、会作曲,还能经常为老百姓表演或到大剧院去举行音乐会;戏剧组、舞蹈组的孩子,非但能演戏、跳舞,而且还能自编、自导、自演,用精彩的戏剧与舞蹈反映出抗日的形势;绘画组的孩子们竟能在重庆城市里举办儿童抗敌画展,多么了不起呀! ***同志称赞这些孩子们说:"一代胜似一代。"冯玉祥将军为这些孩子的成长鼓掌。

但是,也有那么一些因循守旧、自己不愿进行教育改革的"学者"们,却在那里阴阳怪气地非议陶行知,说什么:"陶行知丢掉了普及教育来搞天才教育了。" 陶行知并没有因为这些非议而动摇了他"为今天培育抗日的人才,为明天培育建国的人才"的决心。

他一心为国育才,因此他理直气壮地对这些"非议者"给予了答复,他说:“我不是办天才教育,我办的是人才教育。按照每个学生的特。

4.陶行知有多少的小故事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

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

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1939年7月,中国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陶行知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为难童创办育才学校,在普修课外,为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开设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自然、舞蹈等课,培育人才。这个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专门人才。

当时政治形势紧张,经济非常困难,为了把学校办下去,陶行知经常要为募集资金四处奔波,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艰苦。盛夏的一天,学生高缨听说书店到了一些好书,想去看看。

可是自己不认识路,就想请陶行知陪他一起去。他来到先生窗前,那情景使他吃了一惊:先生打着赤膊,脸上、身上流淌着汗水,正在伏案疾书。

高缨不好意思地把自己的来意告诉先生,没想到陶行知很快地回答:“现在不成。”高缨失望了,他很奇怪,先生平时最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也最愿意帮助人,今天是怎么啦?陶行知好像看出了他的疑惑,手指着晾在窗外的衬衫说:“我很高兴陪你去书店,可是我的衬衫还没有干。

过一个小时你再来,好吗?”高缨望着那还在滴水的白衬衫,心想:先生找借口吧?他说了一句“那就算了”,不高兴地回去了。过了一个小时,陶行知穿着还没干透的白衬衫,笑嘻嘻地来找高缨。

高缨还躺在床上生闷气呢,见了先生,忙起身一起上街。后来,高缨还是想不通,就去问副校长马侣贤。

马先生说:“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个名人,可是有谁知道,他为了你们这些孩子,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为了坚持办学,他把自己的大衣和呢裤子都送到当铺去了,换来的几文钱解决了一天的菜金。

夏天,他只有一件像样的衬衫,这也不稀奇呀!”高缨听着马先生的话,眼圈红了,他的耳边又响起了陶先生上课时讲过的话:“为了劳苦大众,我们吃草也干;为了受苦小孩,我们要饭也干!”他的眼前出现了陶先生和同学们一起喝稀饭,鼓励大家“勒紧裤带共度难关”的情景,他仿佛明白了:为了办学,先生舍得一切。

5.哪有陶行知的短篇故事

拜人民为老师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起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讲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喜欢做实验,被学校开除以后,在他母亲的引导下,逐渐成为发明家的故事。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赶走。”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

“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我可不识字。”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

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个小朋友嘟囔着:“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这时,陶行知笑着说:“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你们看写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3个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50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点头叫好。陶行知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孩子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乡,陶行知请他到晓庄学校教生物课。第一次上课,陶行知就让他先把书本摆到一边去,要“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姚老师教了10多年生物课,从来没有不带书本去上课的时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么意思。傍晚,他看见陶先生与两个叫花子在亲热地交谈。陶先生和那两个人谈完话,就叫学生领他们去洗澡,然后告诉姚文采:“这是我从南京夫子庙请来的两位老师,来教大家捉蛇。晓庄附近有许多蛇,经常咬伤人,让蛇花子来教大家捉蛇,你看怎么样?”姚文采没说话。蛇花子开始为晓庄师生上生物课了,课堂就在山里。几天以后,最胆小的女孩子也敢捉蛇了,她们说:“只要击中要害,蛇并没有什么可怕呀!”大家还懂得了蛇没有脚为什么跑得快,蛇没有耳朵怎么听得见声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克星等知识。姚老师终于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他带领学生采集标本;把挖草药的老农请来教认草药;请种花木的花匠来教种植花木的方法;请中国科学社的专家来教怎样辨别生物科别及定学名。晓庄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起了学名牌,生物课从此上得生动活泼。

陶行知身为高等学府的教授、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却没有一点架子,时时注意拜普通的劳动人民为老师,他是我国千百万教师的楷模,更是知识分子最早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先驱。

6.关于陶行知的小故事300字以内8点之前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1939年7月,中国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为难童创办育才学校,在普修课外,为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开设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自然、舞蹈等课,培育人才。这个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专门人才。当时政治形势紧张,经济非常困难,为了把学校办下去,陶行知经常要为募集资金四处奔波,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艰苦。

盛夏的一天,学生高缨听说书店到了一些好书,想去看看。可是自己不认识路,就想请陶行知陪他一起去。他来到先生窗前,那情景使他吃了一惊:先生打着赤膊,脸上、身上流淌着汗水,正在伏案疾书。高缨不好意思地把自己的来意告诉先生,没想到陶行知很快地回答:“现在不成。”高缨失望了,他很奇怪,先生平时最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也最愿意帮助人,今天是怎么啦?陶行知好像看出了他的疑惑,手指着晾在窗外的衬衫说:“我很高兴陪你去书店,可是我的衬衫还没有干。过一个小时你再来,好吗?”高缨望着那还在滴水的白衬衫,心想:先生找借口吧?他说了一句“那就算了”,不高兴地回去了。

过了一个小时,陶行知穿着还没干透的白衬衫,笑嘻嘻地来找高缨。高缨还躺在床上生闷气呢,见了先生,忙起身一起上街。后来,高缨还是想不通,就去问副校长马侣贤。马先生说:“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个名人,可是有谁知道,他为了你们这些孩子,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为了坚持办学,他把自己的大衣和呢裤子都送到当铺去了,换来的几文钱解决了一天的菜金。夏天,他只有一件像样的衬衫,这也不稀奇呀!”高缨听着马先生的话,眼圈红了,他的耳边又响起了陶先生上课时讲过的话:“为了劳苦大众,我们吃草也干;为了受苦小孩,我们要饭也干!”他的眼前出现了陶先生和同学们一起喝稀饭,鼓励大家“勒紧裤带共度难关”的情景,他仿佛明白了:为了办学,先生舍得一切。

7.关于名人做聪明事的小学作文100字

这个故事述说了陶行知六岁应该上学,陶家没钱给学费,但他聪明好学,因此被附近开馆子的秀才免费收为学生,受到了启蒙教育,九岁时被外婆送到吴尔宽的经馆伴读,这才正式入学,练出了一手好书法。

十岁时,听说有一位品学兼优的王先生主持学馆,便去求学,王先生被他感动就让他免费伴读。崇一学堂校长见他聪明好学,又允许他免费入学,毕业时名列第一。

后来陶行知成为一个教育家。 从这个故事中我想到我们现代的小学生,想到现代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想到现在整天只想着玩,上网的学生,我们应该看看教育家陶行知小时候是多么勤奋,多么努力,他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向陶行知学习吗?像他一样,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你难道不想成为吗?所以,我们应该像陶行知一样有这种精神,好好学习,奋发图强,无论你长大是不是个教育家,只要你努力奋斗,就会成功,就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出息的人。 2.名人爱国故事 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

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

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

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8.名人赏识教育的小故事 类似于陶行知"四块方糖'的故事 (200字左右

3.马克思教女之道 马克思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也是一位非常慈祥的父亲。

他教育子女的方法不是一味说教,而是将正确的思想寓于生动的故事之中,通过故事启发教育孩子。在女儿爱琳娜很小的时候,马克思就给她读完了荷马的全部作品以及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

有一次,爱琳娜被马利亚特的航海故事所感动,尽管当时她还不懂船长是怎么回事,但却被故事里的船长的事迹深深感动。她说,我也要去做一名“船长”。

她问父亲,自己是否也可以“扮一个男孩子”,并“偷偷逃走了去租一艘军舰”。父亲告诉她说,这当然是完全可以的,不过在计划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不应该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对于女儿提出的问题,马克思和燕妮总是给予具体又透彻易懂的解答。孩子提问题,有时提的不是时候,有时讲的过于固执,但谁也没有看见马克思恼怒过,他总是那么温和、有耐心。

虽然,有时他正在忙于其他事情,但只要孩子跑来跑去向他提问题,他都耐心解答,他从来不让孩子感觉到她打扰了父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阳光股份22日开盘起“披星戴帽... 4月18日阳光股份(维权)(000608)披露2024年年报及系列公告。报告期内,阳光股份实现营业收...
这一蹲 显格局 转自:河北新闻网近日,河北定州“时代新人·河北好人”发布活动现场,中国好人李玉法律师一个自然的蹲身动...
新能源车企遇困后车主无处修车,... 来源:@究竟视频微博 【#新能源车企遇困后车主无处修车#,#业内呼吁建立新能源车售后保障基金#...
截至3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 转自:央视新闻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3亿千瓦,同比增长...
越南粤商会执行会长吴焕彬:谋划... 南方财经“预制菜出海”课题组 张梦琦   东莞报道“美食不分国界。历史上,华人移民将中国的饮食习惯、...
冠军天团助力!保定马拉松冠军仪... 【冠军天团助力!#保定马拉松冠军仪式感拉满#】2025年4月20日7点30分,随着发令枪响,2500...
共筑食安防线 海口市秀英区开展...   南海网4月20日消息(记者 蒙健)为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风险,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进一步提...
陆空多视角看机降小队实装训练 闽南某训练场,第73集团军某旅联合陆航部队组织新训官兵开展首次实装机降训练,探索地面突击力量与空中火...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深圳分行金融社... 天眼查App显示,导语: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于2025年4月18日发布中标结果公告,...
长冶潞城一处国道发生塌陷,造成... 新京报讯 据潞城融媒官微消息,2025年4月16日凌晨1时40分许,国道309线潞城区K810+53...
机器人在半马摔倒?宇树科技火速... 4月19日,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开跑。多个网传视频显示,宇树科技G1人形机器人在跑步过...
预计5月1日,开园迎客! 5月1日苜蓿台生态公园将正式开园届时,市民和游客可沉浸式游览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苜蓿台生态公园一角(资料...
荒唐作案!遂宁3名男子剪电缆引... 本文转自【遂宁公安】;近日大英公安成功破获一起故意损坏财物案抓获3名犯罪嫌疑人及时挽回经济损失3.8...
1分钟充20度电!华为再掀超充... 华为将于4月22日发布新的超级充电桩产品。4月22日(下周二),华为将召开“2025华为智能电动&智...
外媒:ChatGPT直呼用户姓...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4月20日消息,据外媒报道,近日,部分ChatGPT用户发现了一...
亚洲人权论坛形成三项共识 呼吁...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重庆4月20日电 (记者 刘相琳 胡默达)2025·亚洲人权论坛20日在西南...
大手牵小手,看这样的“节气课堂... 转自:扬子晚报扬子晚报网4月20日讯(通讯员 周璟 记者 陈咏)一年一度的谷雨节气来临,一场传统文化...
港股IPO周报:南华期货等多家... 转自:财联社财联社4月20日讯(编辑 冯轶)财联社为您带来每周港股新股资讯。截至发稿,本周(4月14...
对话天工队:即将量产人形机器人... 转自:中新经纬“天工2.0机器人即将发售,将实现小批量量产和应用。”19日,天工队、北京人形机器人创...
北京警方通报 4月19日,@北京公交警方 发布通报:近日,有网民反映在地铁5号线发生一起乘客辱骂他人情况。经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