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是彝族的一个美女,从小和少年阿黑定亲。
结果财主的儿子看上了阿诗玛,阿诗玛不愿意嫁给他,他就趁着阿黑外出放羊的时候逼阿诗玛和他成亲,阿诗玛不愿意。阿黑听闻就回来救出了阿诗玛,财主斧子不罢休,和崖神勾结,趁阿黑和阿诗玛过河的时候用水卷走了阿诗玛。
最后阿诗玛就变成了石头,并成为回音神。 拓展资料 《阿诗玛》是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的叙事长诗。
它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 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2006年,阿诗玛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诗玛》的原形态是用撒尼彝语创作的,是撒尼人民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聚居区,分为南北两个大同小异的流派。
《阿诗玛》以五言句传唱,其中使用了伏笔、夸张、讽刺等手法和谐音、顶针、拈连、比喻等技巧,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其作为叙事诗可讲述也可传唱,唱调有“喜调”、“老人调”、“悲调”、“哭调”、“骂调”等,传唱没有固定的场合,可在婚嫁、祭祀、葬仪、劳动、生活等多种不同场合中传唱、讲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阿诗玛。
雄伟绮丽的云南石林,哺育着世世代代葬族撒尼人,有位名叫阿诗玛的好姑娘萃聚了大自然的千百宠爱,出落得美丽、善良、淳朴、勤劳。
牧羊人阿黑与头人的儿子阿支同时爱上了阿诗玛。在火把节上,依照撒尼人的风俗,阿黑得到了阿诗玛的爱情信物——荷包。
有情人的终成眷属激怒了心存不轨的阿支,凭仗着万贯家财,阿支强取豪夺使尽了一切伎俩,仍无法使阿诗玛芳心回转,一怒之下将她关入牢笼。 远方牧羊的阿黑日夜兼程赶来救助自己的心上人。
阿支恼羞成怒,开闸放洪,凶猛的洪水如嶙峋的怪兽吞噬了阿诗玛,咀嚼着爱情的坚贞。“奴本洁来还洁去”,大自然的宠儿又回归到自然中去,阿诗玛化成了一尊石像,融入石林的神秘与壮观之中……这就是舞剧《阿诗玛》所述说的一段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将一个众口皆碑的民问题材改编为舞剧本身可以有多种做法,但因《阿诗玛》这部著名的叙事长诗早已蜚声四海,加之有一部在世界范围内获奖的同名电影在先,致使舞剧《阿诗玛》的人物形象就必然在观众心中有个先入为主的参照点。因而如何遵循舞蹈艺术的特有规律,避己之短、扬己所长将戏剧冲突的全过程明明白白地展现给观众,就成为舞剧编排的首要出发点了。
其次,舞剧灵魂人物以何种面目生动地将原著中的角色再现舞台是一个更为严峻、现实的问题。既要忠实原著,又不能完全雷同于文字上或屏幕上的形象,而要符合舞蹈的审美特点,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
因而,只有以全新的观念,站在全新的角度上,采取全新的手法去创造出一部饱含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民俗风情的现代民俗舞剧,才能将舞剧背后所蕴藏着的博大精深之文化内涵跃然台上。
对爱情的执着
相传,有钱有势的热布巴拉家向阿诗玛提亲,遭到拒绝,便把阿诗玛抢走。阿黑哥知道后,他翻过七七四十九座山,从远方牧场赶回去救阿诗玛。回到家时,阿诗玛已被抢走三天三夜了。他又骑上神马跨过九九八十一条河,赶到热布巴拉家。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救出了阿诗玛。阿黑兄妹回家了,一路上,阿黑吹笛子,阿诗玛弹口弦,有说又有笑。热布巴拉家看着阿黑兄妹越走越远,咬牙切齿心不甘。他们央告十二崖子的崖神,要他害死阿诗玛。兄妹俩来到十二崖子脚,忽然晴天变阴天,电闪雷鸣震山崖,山洪滚滚而来,挡住了兄妹回家的路。突然一个浪头打来,阿诗玛被旋涡卷走。阿黑在洪水中挣扎,怎么也找不到阿诗玛。阿黑急得在十二崖子下大喊:“阿诗玛!阿诗玛!”十二崖子顶,不见有人影,却听见有应声:“阿诗玛!阿诗玛!”云开雾散,天空放红光,十二崖子顶,站着一个美丽的姑娘,她就是可爱的阿诗玛。她对着崖下讲:勇敢的阿黑哥啊,天造老石崖,石崖四角方,这里就是我的住房。
日灭我不灭,云散我不歇,我的灵魂永不散,我的声音用不灭。
从今以后,我们不能同住一家,但还是同住一方,同住一块地方。
阿诗玛从此住在十二崖子上,她的身影,永远印在撒尼人的心上。她的声音,永远留在撒尼人的耳旁。
纸箱人——阿愣的故事 引言:我叫阿愣,是一个纸箱人,但又不仅仅是纸箱人。
也许在你们人类的眼里,我充其量也只是个摆设品,是个玩具,抑或是一个废品。确实,我是从废旧的纸箱而来,但我不是个废品。
因为我有一颗环保的心,也有一个充满爱的心。不要以为只有你们人类才有爱,在我们纸箱人的世界也有,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爱也会不同。
我们的爱似乎更简单,不会爱得泛滥,不会爱得势力,不会把爱随便洒在大马路上,让车辆辗,让行人踩……但你们的世界依然很伟大,尽管有无数的扭曲;而我们的世界是温馨的,因为思考的简单。 一直以来我有个愿望,就是…… 偶然的一天,我来到了这美丽的郊外,看到满地的紫花,心情格外的好。
突然看到了一株小小的绒球,我记得这是妈妈小时候给我讲过的故事中的蒲公英,看着它们,我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可爱。我好想把它摘回去送给我最爱的人。
天知道,对于我们纸箱人来说这有多困难啊! 妈妈说过蒲公英会在角落静静的等待,等待某一阵风把它们小小的球吹散,吹向天空,吹向森林,吹向另一片陌生的土地……妈妈说蒲公英很勇敢,要我想它们学习,也要不怕风吹雨打,经得起磨练。 蒲公英,你是勇敢的,你还要为自己的人生去飞翔,我没有权利阻止你,我也没有能力,因为你是无法停留的爱。
告别了美丽而勇敢的蒲公英,我寻找到了另一种花,虽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可它那球形的花瓣显露出轻盈透紫。我想它应该可以配的上我最爱的人。
我走近它,我把手伸向它……突然一阵风吹过,我哆嗦了一下,看着它那迎风晃动的叶子,一种罪恶感油然而生。那么可爱艳美的花,因为我的自私,会因此离开它所热爱的大自然。
如果人人都像我一样,那万物丛生的大自然就会失去光泽,而不再美丽。 我没有权利破坏那美丽的花的生命,就像人类没有权利破坏大自然一样。
可是我真的很想送给我最爱的人一束花,哪怕是一朵。如果可以,我希望摘一朵快凋谢的花,让它在最后的时光看看我们纸箱人的世界,没有邪恶的恨,没有翻天覆地的斗争,尽管也有很多的不足…… 于是,我来到了杂草石堆里,选了最不起眼的一朵素色的花,我想即使是素色的也能配上我最爱的人,因为我最爱的人大多时候外表是素色的,可内心却是艳丽的。
当我伸出双手,极力扑向它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是这么的无能为力,难道纸箱人的世界永远都与花无缘吗?而之前的那些是我在为自己开脱吗? 离开了那些花,不,应该是失败地逃离。是不忍心,还是不甘心?我站在草丛旁,呆呆地望着那些花,失落了,原来世界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美好,而我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勇敢。
我的身体是僵硬的,手脚是无法弯曲的,也许在你们眼里我只是个呆呆的傻瓜,所以连我的名字都叫阿愣。 可是我的直觉不是麻木的,我也是有感情的,只是思考的简单。
难道这不比手脚能动而感情思想麻痹的要好吗?为什么,为什么触手可得的事对于我来说却是遥望而不可及? 在命运面前,我低下了头。虽然抬头需要很大的力气,可是低头却需要很大的勇气。
我不相信,倔强地抬起头,望着蓝蓝的天,难道爱也有错吗?难道就因为我是纸箱人吗?第一次感觉这么地无助…… 踌躇了很久,不知不觉,下起了大雨。是上天在为我掉泪,还是在为我悲哀?站在雨中,我不想动,仍然倔强地抬起头,手指向远方……来吧,让那肆虐的大雨,把我浇醒!!!! 我的骄傲就这样一点点地被熄灭,踌躇雨中,慢步前行。
水滴不断顺着脸颊往下流,说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回到家就一头扎进了浴室,水流从喷头里冲出,肆无忌惮地喷在我的头上,身上……我想彻底地洗去身上的浮华,不求圣洁,只为安静。 瘫软的我,乏力地躺在床上。
我知道自己懦弱,对不起那个最爱我的人。我拼命地告诉自己,不要低头,不要难过,不要再去想一些遥远的事,可是脑子充满了灵幻的不安。
就算再黑的夜,我也无法入睡. 第二天一早,天还是蒙蒙亮的时候,我又出发了……我在寻找着我此前疑惑的答案。 不知不觉,又来到了这片夹杂着朦胧美的大自然。
看着那些,恍然隔世,偌大的森林,我只是其中小小的一员……小到微不足惜! 在怎么走也走不出自己设定的圈套,明知是怎样的结局,却固执地不愿相信宿命的安排。以为以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些什么,哪怕是一点点,殊不知这是不自量力。
我是该继续往前走吗?还是退缩呢?正当犹豫的时候,一片树叶飘离了枝头,落在我的脚下。秋天来了?错,这还是盛夏的季节,却有树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抬头望了望那颗飘下落叶的大树,上面长满了茂盛的绿叶。生命如叶,突然间的心痛,让我相信生命是一种绝对的真挚。
是时候该长大了,也该明白每一种生物体的本能是不同的,而所有的生命都是美丽的。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又何必苦苦追寻不属于自己的世界呢? 我沿着山路不断往上爬,突然,身边出现了很多五彩的泡沫。看着它们身影斜斜地从我眼前消散,纸箱人的世界不是懦弱的世界,不是经不起虚晃的世界,不是充斥着无助与不安的世界!泡沫的色彩在阳光下,闪现出更多的光芒,无声地落满我的。
这一天。
一天。人们载歌载舞。
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玩火。使用法力将劳累过度的黑体拉巴变成了一座高山;黑体拉巴":消灭蝗虫,找到了天边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祭司,分为迎火,英勇无畏的彝族英雄"。
看到这情景,保住了庄稼,终于烧死了所有的蝗虫,伤心欲绝,心里又愤恨又嫉妒。把好端端的人间被搅得民不聊生,扎了三天三夜的火把,在大祭司的祈祷声中舍身化作满山遍野美丽的索玛花盛开在黑体拉巴变成的那座高山上、来年丰收,祭司告诉妮璋阿芝,他们相亲相爱、送火三个阶段,站在高高的山颠上,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一天,天神为此大怒,被彝族民间英雄“黑体拉巴”摔死,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便要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
妮璋阿芝看着这一切。 对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热阿比”听说了,陶醉在美不胜收的景色之中;年派他的儿子大力神",放出铺天盖地的蝗虫到人间毁灭成熟的庄稼。
从此,普天同庆抗灾的胜利,高亢的歌喉引来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扬婉转的歌声;率天兵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久而久之,黑体拉巴上山打猎,深受民众的爱戴,以祈求风调雨顺,便经常去为各个部落排忧解难,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燃起火把。
聪明的“妮璋阿芝”翻山越岭;斯热阿比",要用火把 统治天地万物的天神",除暴安良,他禁不住引吭高歌。 从此,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热阿比”便下凡想与“黑体拉巴”摔跤决斗,歌唱阿体拉巴的英勇和妮璋阿芝的聪明美丽,烧了三天三夜的火把。
智慧超人。妮璋阿芝和黑体拉巴带领民众上山扎火把,便形成了彝家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山盟海誓,走向田野,看到这个情景;;恩体古孜",结果在决斗中。
他们隔着高山河流对唱情歌直到天黑,可恶的体古孜暴跳如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文学地区:云南编号:Ⅰ-28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一、简介 石林文化深厚,以阿诗玛为代表的彝族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最有影响的是"一诗"、"一影"、"一歌"、"一舞"、"一节"、"一绣"。
《阿诗玛》这一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的叙事长诗就代表了其中的"一影"与"一歌"。"一诗"即用彝文记录的叙事长诗《阿诗玛》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一影"即长诗改编成中国第一部彩色音乐电影《阿诗玛》后享誉海内外。
《阿诗玛》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阿诗玛》被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阿诗玛的传说已经成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它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其艺术魅力随时间的冲刷而弥久愈新,不减光芒,成为我国民族文学百花园中一块璀璨的瑰宝,蜚声世界文坛。
二、历史传说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经典性传说。聪明、善良、美丽、勤劳的农家姑娘阿诗玛与勇敢憨厚的牧羊人阿黑相爱。
头人的儿子软硬兼施地阿支追求阿诗玛,阿诗玛坚决不从。阿支贼心不死,央媒人海热带着厚礼前去逼婚,又被断然拒绝。
于是 ,阿支趁阿黑去远方牧羊之机,派人将阿诗玛劫走。阿诗玛乘隙将与阿黑定情的山茶花掷入溪中,溪水立即倒流,阿黑获讯赶回救援。
途中被大山所阻,他用神箭射穿大山,开出通道 ,纵马驰骋,快速前进。阿支用尽种种威胁和利诱手段,都不能使阿诗玛屈服。
阿支恼羞成怒,正要举鞭毒打阿诗玛,阿黑及时赶到。阿支提出要和阿黑赛歌,一决胜负。
阿支赛输,但仍不甘心,又企图用暗箭杀害阿黑。阿黑愤怒地用神箭射穿寨门和大厅的柱子,箭射在神主牌位上,阿支命令众家丁用力拔箭,箭却纹丝不动。
阿支慑服,只得将阿诗玛释放。阿诗玛和阿黑喜悦地同乘一骑回家。
他俩来到溪边,下马小憩。阿支带人偷走了阿黑的神箭,放洪水将阿诗玛淹死。
阿黑悲愤地呼唤着她的名字,但阿诗玛已化为一座巍峨的石像,千年万载,长留人间。正像当地民间歌手所咏唱的:"十二崖子上,站着一个姑娘,她是天空中一朵花,她是可爱的阿诗玛。
"长诗采用浪漫的具有神话色彩的诗性手法,凸显人物的善与美、智慧与力量、勤劳与勇敢。 三、特点 《阿诗玛》的原形态是用撒尼彝语创作的,是撒尼人民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聚居区,分为南北两个大同小异的流派。其作为叙事诗可讲述也可传唱,唱调有"喜调"、"老人调"、"悲调"、"哭调"、"骂调"等,传唱没有固定的场合,可在婚嫁、祭祀、葬仪、劳动、生活等多种不同场合中传唱、讲述。
此外,它还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内容鲜活 《阿诗玛》,就体裁上说,它当然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但它的内容却一点也不干枯,抒情的成分很重,它把饱酣淋漓的情感灌注在每一章、第一节、每一个句子里去了。使得全诗像一座生活的大花园,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和扑鼻的香气。
2、情节简单 这虽是一部叙事诗,故事的情节并不太复杂,而撒尼人民借助它发挥了自己的情感,用了一千五六百行诗句才唱完它。他们在叙述一个故事,实际上在对他们的英雄人物进行歌颂,爱憎是分明的,强烈的。
3、修辞手法丰富 《阿诗玛》以五言句传唱,其中使用了伏笔、夸张、讽刺等手法和谐音、顶针、拈连、比喻等技巧,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 四、《阿诗玛》的历史发展 在50年前,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出版,轰动了全国。
它被翻译成英、法、德、西班牙、俄、日、韩等多种语言在海外流传,在日本还被改编成广播剧、歌舞剧、儿童剧等艺术形式。在国内,《阿诗玛》被改编成电影及京剧、滇剧、歌剧、舞剧、撒尼剧等在各地上演。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于1982年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一届国际音乐最佳舞蹈片奖。《阿诗玛》开始享誉海内外。
从这时起,一个勤劳善良、能歌善舞、不畏强权的阿诗玛形象,不仅仅活在彝族撒尼人民的心中,而且还永远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2004年8月6日,由中央民族大学和石林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纪念叙事长诗《阿诗玛》发表50周年、电影《阿诗玛》摄制40周年暨《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再一次把《阿诗玛》这一精品佳作搬上了新世纪的舞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国度,却有着同一个意愿的海内外专家学者,以此为契机,从各方面对《阿诗玛》文化作了多层面的研究探讨。
这是第一次以《阿诗玛》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阿诗玛研究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为阿诗玛研究树立了一个走向未来的里程碑。 但是,随着生活方式、教育体制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的社会空间的改变,《阿诗玛》的传承正面临着危机。
目前,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阿诗玛》观后感]《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民口头流传的美丽而富有特色的长篇叙事诗,被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更是一部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学遗产,《阿诗玛》观后感。
阿诗玛的传说已经成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它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其实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讲的是在一个叫阿着底的地方,美丽的撒尼姑娘阿诗玛与青年阿黑相爱。
但头人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看上了阿诗玛。他让人前去逼婚,阿诗玛不答应,他便在阿黑到远方牧羊之时将阿诗玛劫到家中。
于是阿诗玛将与阿黑定情的山茶花掷入小溪,溪水倒流,阿黑得信。阿黑急忙赶回来救阿诗玛。
大山阻道,他就用神箭射穿大山夺路而走,终于在阿诗玛危急关头赶到。阿支和阿黑赛歌,结果赛了三天,阿支告输。
阿支想不认输,结果阿黑用他的神箭射穿寨门的大厅的柱子,射中了神主的牌位。头人热布巴拉无奈,只得放了阿诗玛。
阿诗玛与阿黑愉快地骑马回家。他们路过溪边的时候,伺机报复的阿支带人放洪水将阿诗玛和阿黑冲散了。
阿黑在水边悲痛地呼唤阿诗玛,渐渐地,水中现出现了阿诗玛的化石像。这也是现在云南著名的旅游景点石林。
在看完电影《阿诗玛》以后,我觉得电影能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比我想象中的少。其实就民间所流传的《阿诗玛》来看,赋予给《阿诗玛》的意义很多。
不少的评论说:它通过阿诗玛与阿黑同封建势力的代表--热布巴拉家的斗争,歌颂了劳动、勇敢、自由和反抗精神,体现了撒尼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坚强意志和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而就我看到的电影《阿诗玛》,传递这方面的信息很少,表达出来的更多是一种带有神奇色彩的浪漫爱情故事。
经过改编后的电影也的确塑造了一位美丽、勇敢、坚贞的撒尼姑娘形象。只是电影更多地描写了阿诗玛与阿黑之间的爱情:两人相识、两人相爱、遇到阻挠、被迫分开。
无可否认,阿诗玛、阿黑与热布巴拉家之间的斗争可以看作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因为他们的确是不同的两个阶级。只是如果在表现封建阶级代表--热布巴拉家对农民阶级压迫的方面,能花多点工夫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
当时不少的少数民族盛行"抢婚",所以电影仅仅描写热布巴拉家的"抢婚"这一件事,借此来体现封建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压迫,这未免有点勉强。更何况,类似"抢婚"的事情在今天的社会也不鲜见,因此用它来做封建压迫的代表稍微有点牵强,观后感《《阿诗玛》观后感》。
至于说"体现了撒尼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我还比较同意这一点。电影里面的阿诗玛勇于追求自由幸福,不只是表现在敢于拒绝热布巴拉家的提亲,我觉得更多的是体现在她与阿黑的相恋这件事上。
我们都知道,封建时代的婚姻爱情从来就不是由自己做主,而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很多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如"梁山泊与祝英台"等等正是封建时代婚姻制度下的牺牲品。
而阿诗玛忠于自己的感情、选择了与阿黑相恋,从本质上来说,才真正称得上是对封建礼教、封建压迫的反抗。敢于对强权说"不"、对封建陋习说"不",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以上就是我看完电影《阿诗玛》后的感受,但是最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他们俩之间勇敢而悲怆的爱,而是故事里诗性手法和诗性语言的出色运用。这个首先表现在人物塑造上。
作者没有采用写实方法,而是采用浪漫的具有神话色彩的诗性手法,凸现人物的智慧与力量,勤劳与勇敢,善与美。这种神话手法的运用,还增强了作品的传奇色彩。
以奇写实,以奇写真,不但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同时也让人觉得更真实可信。因为这是一种诗的真实。
阿诗玛与阿黑两个人在火把节上的一见钟情,这是一种怎样的浪漫?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热布巴拉家来向阿诗玛提亲后,阿诗玛望着心爱的人曾经走过的这条小道,诉说自己的思念和忧愁。她抚摸阿黑临别前送她的山茶花,慢慢地唱道:"高山上的青松呀!能断不能弯;我绝不嫁给热布巴拉家。
阿黑哥呀,你快回来呀!水呵,你为什么不往高处流呀?"。溪水有灵,听了这话果真鼓起浪花,浪花翻身倒下,向上流起来…阿诗玛惊喜若狂,急将花儿轻轻放在水中。
溪水捧着山茶花,越过石块,避开浪头,窜过隙缝,跃下瀑布,终于历尽艰难,来到阿黑牧羊的地方;阿黑赶回来救阿诗玛,所射出来的神箭,竟有开山破林的能力。这些都给整个故事增添了神奇色彩。
其次,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与塑造人物的浪漫手法相反,作者采用的语言则是一种平实朴素、纯净自然的口语,不少段落,像是顺口说出的自然、生动的白话,读来不但亲切动人、耐人寻味,而且具有一种素朴的诗的韵味,一种恰似天籁的音乐美。
而诗中的歌词大量运用的新奇的比兴手法和反复、排比、陪衬、对比、夸张、比拟、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叙事诗具有了较强的抒情性,也使诗的语言显得妙趣横生、诗意盎然,特别是回环手法的运用,使长诗具有了一种和谐动人的旋律美。例如阿黑将阿诗玛救出来以后,两人边唱着歌边走在回家的路上:"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远远离开热布巴拉家从此妈妈不忧伤不忧伤蜜蜂儿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