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8月头季稻卖一块八毛,10月份再收一季,两季加起来一亩地收上千元!”四川自贡农民徐金成说,今年6月出现了连续40天的高温暴晒,但农田气象监测网络提前3天向农户发出预警,成功避免了经济损失。
近日,“‘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四川,挖掘气象部门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撑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及显著成效。记者采访发现,科技赋能“气象+”背景下,智能化、可视化、自动化的气象服务,在农业、交通、低空经济等多领域得到深度应用,成为推动助企富民双向奔赴的生动实践。
打破“靠天吃饭”桎梏
再生稻是“种一茬收两季”的优化作物,自贡富顺地区中稻+再生稻安全生长期积温在4300℃至4700℃,适宜再生稻生长,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再生稻之乡”。
“现代气象服务让再生稻可以有效应对不利天气,农民们手机短信一响,预警就来了。”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粮作研究所所长鄢圣敏穿着防虫袜套走出稻田,向记者介绍身后103亩再生水稻的“生长密码”。
在气象服务产品的助力下,2024年自贡市再生稻蓄留面积达105.3万亩,较2023年增长6.3%;最高亩产测产达到403.6公斤,实现了蓄留面积与亩产潜力的双重增长。随着气象服务的精细化发展,蓄留再生稻的气候优势区正从川南渝西地区向西北延伸。
筑牢交通安全防线
长江泸州段,货轮往来如织。然而,复杂航道地形与大雾、大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却时刻威胁着航运安全。“增设17个多要素气象站点,以高密度布设在长江泸州段,提供空间分辨率一公里,时间分辨率分钟级的精细化预报,实现为船舶‘点对点’高精度气象预警。”泸州海事局通航管理处(指挥中心)副处长徐梓瀚指着屏幕上的长江电子航道图,道出保障水上交通安全的妙方。
泸州港务集团生产作业部副部长袁筠介绍,泸州港与气象部门合作,在港内建设了一套六要素+能见度的自动气象观测站,通过数据共享,把气象实况和预报数据接入安全指挥平台,实现可视化预警。
自贡航空产业园坐拥双机场、双跑道,有1606平方公里的“川协5号”空域。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无人机”)等60多家航空企业在此“安家”。
中航无人机试飞办主任刘凯表示,当无人机遇上乱流、降雨、结冰,十分危险。针对该问题,自贡气象局给园区安装了天空预警系统,以解决低空飞行的后顾之忧。刘凯说得实在,“有精准预报,我们才敢拍胸脯跟客户保证:您的飞机肯定平安回家!”
气象服务“智能+”奔向未来
“气象服务的价值,不仅在于守护生命财产安全,更在于以创新驱动自身能力的飞跃。”宜宾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局内正在开展人工智能气象应用、雷达外推、西南涡数据集建设等工作,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近年来,宜宾市气象局建立了内外服务需求清单和气象产品资源库,同时还加入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一套气象信息智能推送系统软件,提供个性化的气象信息推送服务,实现人工与“数字预报员”的互动查询,服务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
据悉,中国气象局未来将持续在气象应用服务领域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联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促进人工智能在气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为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注入新动能,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