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韩非子》《滥竽充数》——《韩非子》
《买椟还珠》——《韩非子>>;《守株待兔》——《韩非子》
《杞人忧天》——《列子》 《歧路亡羊》——《列子》
《两小儿辩日》——《列子》《愚公移山》——《列子》
《匠石运斤》——《庄子》 <<;庖丁解牛》——《庄子》
《陷井之蛙》——《庄子》 《东施效颦》——《庄子》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揠毛助长》——《孟子》
哀而不伤《论语》 安不忘危《周易》 安常处顺《庄子》
揠毛助长《孟子》 滥竽充数《韩非子》 守株待兔《韩非子》
杞人忧天《列子》 买椟还珠《韩非子》 愚公移山《列子》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东施效颦《庄子》 安如磐石《荀子》
拔毛连茹《周易》 白驹过隙《庄子》 百战百胜《孙子》
半途而废《礼记》 饱食终日《论语》 抱关击柝《孟子》
杯水车薪《孟子》 比肩继踵《晏子春秋》 避实就虚《孙子》
鞭辟入里《论语》 变化无常《庄子》 冰炭不相容《韩非子》
兵不厌诈《孙子》 兵贵神速《孙子》 并日而食《礼记》
并行不悖《礼记》 博闻强志《荀子》 跛鳖千里《荀子》
不丰不杀《礼记》 不共戴天《礼记》 不苟言笑《礼记》
不教而诛《论语》 不近人情《庄子》 不可终日《礼记》
不愧不怍《孟子》 不肖子孙《庄子》 不亦乐乎《论语》
不耻下问《论语》 温故知新《论语》 学而不厌《论语》
诲人不倦《论语》 择善而从《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
采薪之忧《孟子》 察言观色《论语》 沉鱼落雁《庄子》
宠辱不惊《老子》 出生入死《老子》 出尔反尔《孟子》
川流不息《论语》 创巨痛深《荀子》 春露秋霜《礼记》
刺刺不休《管子》 从容不迫《庄子》 从心所欲《论语》
大惑不解《庄子》 呆若木鸡《庄子》 道听途说《论语》
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2.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
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9.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1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12.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卷十
13.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1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榘。” 成因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的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墨子: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伪诈)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载)行者也。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力,形之所以奋也。
圆,一中同长也。 兼相爱,交相利。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
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
其一生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础,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对于思想领域的开创性见解间接的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一文化鼎盛现象的形成。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
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於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
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於《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韩非,姓韩名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为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卒于公元前233年。
韩非口吃,不善於言说,而好著书。韩非与李斯为同学,同师事於荀子。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
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道家的理论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
对於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著有《庄子》一书,大旨本於《老子》,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墨子 宣扬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
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
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於楚、越。 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秦孝公时封于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
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亦称为卫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
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纳用,待公叔痤去世后,闻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於是商鞅西入秦 吕不韦原籍卫国濮阳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担任秦相国十三年,为秦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吕不韦长期卖贵,积累大量家产。但他不满足于大商人的地位,一直在寻找机会,投身政界。
有一年,他到赵国都城邯郸去作生意,结识了秦国公子异人。当时异人为人质於赵,处境也不太好,吕不韦则以为「奇货可居」,先是以金钱和美女予之,博得异人的欢心。
接著,游说华阳夫人之姊,以贿赂买通秦孝文王之后华阳夫人,立以为太子。 孙武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
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
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 孙武著作有《孙子兵法》一书,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
《子非鱼》出自庄子《庄子。秋水》。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周和惠施在濠水桥上散步。庄子随口说道:“河里那些鱼儿游动得从容自在,它们真是快乐啊!”一旁惠施问道:“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回答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快乐?”惠施又问道:“我不是你,自然不了解你;但你也不是鱼,一定也是不能了解鱼的快乐的!”庄子安闲的回答道:“我请求回到谈话的开头,刚才你问我说:‘你是在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这说明你是在已经知道我了解鱼的快乐的情况下才问我的。那么我来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岸边知道鱼是快乐的。”
寓言,一直被称为“智慧的花,哲理的诗”,它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以充满诗意的美。它好像带刺的玫瑰,花朵给人类的享受,刺却使人警醒反思。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寓言上一颗独特的璀璨的明珠。
寓言文学在世界上有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希腊,印度和古希腊都有经典的寓言专著,中国寓言却是大量地寄居在散文著作中都有经典的寓言专著,中国寓言却是大量地寄居在散文著作中。它们都写生动,哲理深刻,独立流传,具有无穷魅力。从古至今,这些寓言不断地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在我国,先秦是古代寓言的产生期和第一个繁荣期,是寓言文学兴盛的黄金时代。当时寓言成为了种战胜论敌的有效手段。这时的诸子百家,如《韩非子》、《例子》、《吕氏春秋》、《孟子》、《墨子》、《晏子春秋》和《战国策》等均有丰富精彩的寓言。就数量而言。先秦寓言的繁盛,也是世界寓言史上罕见的。伊索寓言总共只有三百多则,而据初步统计,先秦诸子寓言竟千则,这足以说明先秦寓言是如何的兴盛与繁荣了。
先秦的诸子寓言对我国文学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它们大大丰富了古代汉语,为人们所常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
诸子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这些寓言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以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本书所编选的寓言故事都是诸子百家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括《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等。我们衷心地希望这些寓言故事成为每一位小读者成长路上和良师益友。
《郑人买履》——《韩非子》《滥竽充数》——《韩非子》
《买椟还珠》——《韩非子>>;《守株待兔》——《韩非子》
《杞人忧天》——《列子》 《歧路亡羊》——《列子》
《两小儿辩日》——《列子》《愚公移山》——《列子》
《匠石运斤》——《庄子》 <<;庖丁解牛》——《庄子》
《陷井之蛙》——《庄子》 《东施效颦》——《庄子》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揠毛助长》——《孟子》
哀而不伤《论语》 安不忘危《周易》 安常处顺《庄子》
揠毛助长《孟子》 滥竽充数《韩非子》 守株待兔《韩非子》
杞人忧天《列子》 买椟还珠《韩非子》 愚公移山《列子》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东施效颦《庄子》 安如磐石《荀子》
拔毛连茹《周易》 白驹过隙《庄子》 百战百胜《孙子》
半途而废《礼记》 饱食终日《论语》 抱关击柝《孟子》
杯水车薪《孟子》 比肩继踵《晏子春秋》 避实就虚《孙子》
鞭辟入里《论语》 变化无常《庄子》 冰炭不相容《韩非子》
兵不厌诈《孙子》 兵贵神速《孙子》 并日而食《礼记》
并行不悖《礼记》 博闻强志《荀子》 跛鳖千里《荀子》
不丰不杀《礼记》 不共戴天《礼记》 不苟言笑《礼记》
不教而诛《论语》 不近人情《庄子》 不可终日《礼记》
不愧不怍《孟子》 不肖子孙《庄子》 不亦乐乎《论语》
不耻下问《论语》 温故知新《论语》 学而不厌《论语》
诲人不倦《论语》 择善而从《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
采薪之忧《孟子》 察言观色《论语》 沉鱼落雁《庄子》
宠辱不惊《老子》 出生入死《老子》 出尔反尔《孟子》
川流不息《论语》 创巨痛深《荀子》 春露秋霜《礼记》
刺刺不休《管子》 从容不迫《庄子》 从心所欲《论语》
大惑不解《庄子》 呆若木鸡《庄子》 道听途说《论语》
诸子百家简介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六、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
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
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
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
1.墨子止楚攻宋
公元前5世纪,位于长江中游一带的诸侯国———楚国是一个地广人众的大国,在它北部的宋国是个地小人寡的诸侯小国。楚国国君请巧匠公输盘设计制造了攻城用的新式工具———云梯,准备去攻打宋国。墨翟当时得知这个信息以后,便不畏风霜劳苦,步行十日十夜,从北方黄河流域的下游千里迢迢来到南方的楚国,见到了楚王。
墨翟善于辞令,乍然提出一种怪现象请楚王回答。他问:“现在有这样一个人,舍弃自己华丽的车子不坐,想去窃取邻人的破车;舍弃自己的锦绣衣服不穿,想去窃取邻人的粗布衣服;舍弃自己的梁肉不吃,想去窃取邻人的糟糠恶食———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楚王回答:“必然是盗窃成性的人。”接下去,墨翟就很不客气,指出楚王去攻打宋国是以大凌小,以强欺弱,就像那个盗窃成性的盗贼一样,去窃取邻国的破车、粗衣、恶食,属于不义的行为。
楚王被墨翟的道义折服了,无言以对。但他仍不打消攻宋的念头,说公输盘已经为他造了云梯,不可不用。这时墨子在楚王面前把自己身上的带子解下来围作城墙,用筷子作为守城的武器,演习怎样攻城,怎样守城。他守城,让公输盘来攻城。经过九次的攻和守,以公输盘的失败而告终。公输盘技穷,自知无法对付墨翟,便想杀掉他。聪明的墨翟看到了杀机,便坦然地说:“杀了我没有关系,我的三百学生已守卫在宋国的城墙上,我虽然死了,但我的一套守城方法还存在。”楚王自知攻宋不可能取得胜利,无可奈何地说:“你讲得对呀,我就不攻宋吧!”
2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3
《匠石运斤》——《庄子》 《庖丁解牛》——《庄子》
《陷井之蛙》——《庄子》 《东施效颦》——《庄子》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揠毛助长》——《孟子》
哀而不伤--《论语》 安不忘危--《周易》 安常处顺--《庄子》
4
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记载:
文言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