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圆明园回归国宝顺利抵苏并一露芳颜,在苏州市规划展示馆的布馆现场,记者从保利艺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口中得知了国宝回归的动人故事。
这位工作人员表示,每次国宝到各地展出他基本上都会跟随,并不停地向人们述说国宝抢救的过程,因为他觉着:“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胜利!” 2000年4月30日下午,保利艺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龚健和顾问易苏昊按计划准时来到佳士得拍卖会场——香港万豪酒店。一到会场,他们就感到形势十分紧张。
一问才知道,佳士得还是要拍卖两件圆明园国宝牛首和猴首铜像,引起了香港市民的极大愤慨。当时场内有一批香港市民挥舞着写有“停止拍卖贼赃,立即归还国宝”等字语的纸牌,由于抗议拍卖被延迟了半个小时!龚健一行为香港市民的爱国热情所感动,可也十分担心被外国人拍得国宝,随后立即决定将这件事报告给正在欧洲访问的保利集团领导。
然而,电话并没有那么快打通,一番周折后电话通了,保利集团的领导很快决定参与竞拍牛首铜像和猴首铜像。有了必得的信念,最终牛首和猴首被龚健一行成功拍得。
随后,虎首即将由苏富比公司拍卖。竞拍到牛首和猴首铜像后,拍卖公司对保利艺术博物馆的人异常重视起来。
苏富比公司的雇员找到龚健一行主动问:你们是不是有意向竞拍虎首?易苏昊当即回答:在举牌之前,是没有意向的,但我们有两个要求可否做到:第一,在拍卖会场前排预留专用座位;第二,拍卖师用中文喊价,或者用中文翻译。后来,这两条苏富比公司都做到了。
特别是用中文喊价,这对于英资的苏富比公司来讲,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用英文喊价,他们喊了200多年,已经成为一项传统。最终虎首也被保利艺术博物馆成功拍得。
2003年9月猪首由爱国人士、澳门著名实业家何鸿燊捐赠给保利艺术博物馆,至此四件国宝被永久性珍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内。
一、学者心目中的“台湾的中华十大国宝”1、散氏盘散氏盘,之所以珍贵,说白了就在于它的字多。
散氏盘共三百五十七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如今,这个国之重器成为我们得以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宝贵钥匙。
秦始皇曾派千人水下寻九鼎,为了他的江山寻宝;1810年,阿毓宝在大雪中为嘉庆皇帝50岁生日送上寿礼散氏盘,由此当上两江总督,为前程献宝。散氏盘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2、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壶汝窑为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以天青釉色著称于世。天青釉又名雨过天青,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兰色釉,我国古代陶书描写的青如天,明如镜,正是这种釉色特点的形容。
宋汝窑天青,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色调较稳定,多数釉面无光泽。此盆高6.7厘米,深3.5厘米,长23厘米,宽16.4厘米,是精品中的精品。
汝窑传世作品不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约20件。3、镀金镶珊瑚松石坛城坛城(Mandala)是藏传佛教用以象征宇宙结构的法器。
这件坛城是达赖喇嘛五世于清朝顺治九年(1652)送给顺治皇帝的礼物,高14.8厘米,直径32.4厘米,通体镀金,并以绿松石镶嵌,极为珍贵,由此可见清朝与西藏在政治宗教上的密切联系。4、藏文大藏经藏文佛经的装帧形式不同于汉族人习惯用的佛教经本,而是以经叶、经版和经衣组成。
这种经本形式源自印度,为西藏佛教沿用,称为“梵夹装”。此为清朝的收藏,泥金写本藏文甘珠尔经的经叶,正反两面均以金泥正楷书写,每函300~500叶不等,经叶依次序叠放后,边缘即呈现金泥彩绘的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吉祥结等8种图案。
5、帝监国说这是张居正为当时年仅10岁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所编的教科书,每段故事先录一段简短的史传记载,再翻译成当时通行的白话文,于文末提醒为政之方,通俗易懂。“台北故宫”所藏《帝鉴图说》共两册,是清代内府的图绘写本,色彩鲜艳,制作精美。
依制作人员的年代判断,应该完成于咸丰十一年(1861)之后。6、快雪时晴帖这张简洁的信经历了1000多年的时光,纸页早已泛黄。
雪仍然在下,仿佛下在书帖上。据说每逢入冬初雪时候,乾隆皇帝一定要取出来看一看,并在裱框的四周写字赋诗盖章。
有一天,他心情特别舒畅,在帖的中央。写了一个大大的“神”字。
1924年11月5日下午,溥仪出宫,桌子上还有没吃完的半个苹果。路过神武门,军警和办事人员竟在包裹中搜出《快雪时晴》。
当时已经下班,各库门紧锁,而这三希堂第一号宝贝《快雪时晴帖》名声又太大。竟无处可放。
有人立刻到市面上买了一个保险柜,诺大的一个铁柜,空荡荡地摆进这张纸页,放置在神武门的西值房。如今的神武门每天无数游客出入,却很少有人知道,三希堂第一号宝贝就在这个小屋孤零零地度过了一个有惊无险的夜晚。
那之后,紫禁城改了名,叫故宫博物院。庄严进了书画组。
但除了《快雪时晴》,另外的两稀却因为早被谨妃偷出宫卖了当而一直流落民间。1933年,曾在大收藏家郭世五的家中看到一次。
随后……世道便越来越乱了。庄严最惦记的三件的书法都不在这批箱子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羲之外甥王珣的《伯远帖》。
这就是乾隆皇帝最珍爱的“三希”。7、国子监刊本(尔雅)此刊本由南宋最高学府——国子监刊印,保存完整。
国子监自五代开始刊刻经籍,但如今五代与北宋的刊本已不多见。这部南宋时代的《尔雅》是孤本,也是研究五代刻书规模的重要物证。
值得一提的是,古书的字体与刊印形式也如艺术品一般有其风格演变的历史。这部《尔雅》的字体端庄有力,版面宽大疏朗,又称为宋刻大字本,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8、万壑松风图宫廷画家李唐画了一幅《万壑松风图》,描绘的就是万岁山建成后巨岩重岗,云雾缭绕的景象。李唐喜欢用一种他自己发明的新笔法来画岩石,被称为“斧劈皴”,这使得这张画更具阳刚气质。
岩石下有一曲流动的泉水,在画面上流淌了几个世纪,800多年的风尘让白色的绢帛变成了古铜色。松树干部的赭石颜色和松针的绿色都暗淡了。
画面的落款隐密地写在主峰左侧的一剑远峰之中。9、早春图这是一幅北宋杰出的风景巨作。
作者郭熙是宋神宗时期的宫廷画师。郭熙认为山水是有生命的。
在这张画里,他并没有像前辈范宽那样将山画的雄浑大气,而是让整个画面充满轻松的戏剧式风格。据宋代邓椿《画继》记载,宋神宗对郭熙的画十分喜爱,甚至专门腾出一座宫殿用以悬挂他的作品。
从画中作者的签名可以看出,画家完成这幅画的时间是1072年,这正是画家在宋神宗身边享受皇恩的幸福时光。然而,这样的好日子并没能持续多久。
神宗死后,旧党势力被继任的哲宗皇帝重新启用,以郭熙为代表的新派山水画也随即遭受劫运。一次,邓椿的父亲进入宫中,发现擦桌案的抹布竟然是被撤换下来的郭熙作品,就小心地向朝廷请求得到这批退下来的画,没想到,第二天便得到了恩准。
或许,当年将要被改做抹布的那一批画中就有这幅《早春图》。有趣的是,这幅画上还有当。
在唐僧师徒取经的路途中,有一个祭赛国。
此国有一座金光寺,寺里的宝塔上有一颗宝珠,祥云笼罩,瑞霭高升,夜放霞光。 周围国家均因祭赛国有此宝而视此国为天府神京。
南月陀国、北高昌国、东西梁国、西本钵国年年进贡美玉明珠、娇妃骏马。忽然有一天夜半子时,祭赛国都下了一场血雨。
天明时,家家害怕、户户生悲,金光寺的宝塔也不再祥云瑞霭了,其它国家便不再向祭赛国朝贡了。 原来是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的驸马九头虫偷走了国宝,于是孙悟空多方努力,终于在二郎真君和梅山六圣的帮助下除掉了九头虫,找回了国宝。
在孙悟空的建议下,祭赛国国王将金光寺改为伏龙寺。 扩展资料: 祭塞国的剧情出自第六十二回 :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主乃修身,出场妖怪介绍: 九头虫,是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登场的妖怪。
手持一柄月牙铲,原身是个九头恶怪,是碧波潭万圣龙王的上门女婿。 因下血雨盗取祭赛国佛宝舍利子而和孙悟空师兄弟发生冲突,后被二郎神和哮天犬击败(孙悟空和八戒在对付龙子龙孙),被哮天犬咬掉一颗头颅后,受伤逃往北海不知所踪。
九头虫与孙悟空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后来面对孙悟空和猪八戒的联手,架不住三五合,便现出本相,是一个九头虫,观其形象十分恶,见此身模怕杀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
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
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
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
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
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
“国宝”麋鹿的传奇故事 麋鹿和熊猫都是中国特产的“国宝”,同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但是熊猫的野生种群却从没有因为自然的变迁、灾害和人类战争而发生种群灭绝的现象,麋鹿野生种群在秦汉时代以后,因为湿地生境的破坏和过度捕杀而消失,园林种群也在1900年前后因各种原因在其原生地绝迹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新中国成立后,麋鹿失而复得,悄然在中国大地上缤纷亮相,可谓雄姿英发,生机勃勃,真正演绎了一部国运荣辱兴衰史.“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麋鹿的传奇故事从此成为当今社人们惊叹不已的谈资. A:曲折身世大卫鹿 麋鹿,俗称“四不像”,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鹿科动物.从春秋战国至元明清,古人对麋鹿的记述很多,屈原、班固、许慎、杜甫、沈括、苏轼、陆游、李时珍、乾隆……曾提及麋鹿的古代名人不胜枚举,甚至传说姜子牙的座骑、指鹿为马、逐鹿中原的典故都与麋鹿有关.鹿这种动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令人难以想象,它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还作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和升官发财的象征.全世界约有40多种鹿,惟麋鹿是一种集自然演化、地理分布、人文记载和曲折传奇于一身的动物.麋鹿之奇尤其表现在于它身世的非凡,而这传奇般的身世竟与一位法国传教士有着不解之缘,要不是当年阿芒.大卫隔墙一瞥,恐怕麋鹿的故事就不会如此曲折足失宕、悲欢离合充满戏剧性了. 那是1865年秋季的一天,法国博物学家兼传教士阿芒.大卫一脸风尘地在北京南郊进行动植物考察,经过南海子皇家猎苑时,大卫从苑外土岗上向内窥视,他双眼一亮,那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动物分类学上尚无记录的鹿.作为一个博物学家当然以发现新种为荣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使他盘桓数月不肯离去,他的惊骇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是金世界惟一幸存的一群麋鹿.无奈皇家禁地不允许外人进入,大卫更无法弄到一只活的麋鹿,直到次年初,大卫才设法买通了守苑的军士,在一个“月黑风高夜”,猎苑的守卒秘密地以20两纹银为代价将一对鹿骨皮换给了大卫.不久,法国驻大清代办亨利.狄白龙4聂又设法弄到了一对,其中雄性死掉后也送给了大卫.大卫神父便于1866年4月将这三只麋鹿标本寄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经过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馆长的鉴定,这不仅为从未发现的新种,而且是鹿科动物中的一个独立的属,当首次把麋鹿从科学角度公布于众,便轰动了西方各国.按照动物学界的惯例,应以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这种鹿,从此麋鹿这种自古就声名卓著的动物便被称为大卫神父鹿.至今在国外,还沿用此名,而实际上我们的祖先早就根据它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为了区别于其它的鹿,将它取名为“麋”,因为它是鹿科动物的一种,后人称之为麋鹿.大卫对麋鹿的发现引起了欧洲各国的极大兴趣,从1866年到1876年的十年间,英、法、德、比等国的驻清公使及教会人士通过明索暗购等各种手段,共从北京南苑弄走几十头麇鹿,饲养在动物园里.后来日本大臣对清朝出使的官员还提出:“南苑有四不像,日本向无此兽,本国君主极为倾慕,欲得之以开阔眼界,恳请见赐一对”,清廷便通知内务府奉宸苑办理赠鹿事宜.可见清朝末期麋鹿因大卫的发现之缘故红极一时,从“养在深苑人未识”忽然“一举成名天下知”了. 1894年,京南永定河泛滥,洪水冲垮了南苑的围墙,方圆210平公里的皇游猎苑沦为一片泽国,许多麋鹿逃散出去并成了饥民的果腹之物.1900年秋,八国联军趁清政府腐败、防务空虚一举攻入北京,北烧圆明园,南掠皇家猎苑,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强劫杀一空,使中国特有的这种珍奇之物从此在中国绝迹.据说,在某王爷府中尚存一对,后转至“万牲园”,不久也死掉.举世公认,1900年,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无巧不成书的是麋鹿的发现者阿芒.大卫也于1900年11月10日在巴黎溘然长逝. B:异地寄养乌邦寺 那些流落于异国他乡,被欧洲一些动物园收养的麋鹿,由于环境的不适应,种群规模逐渐缩小而纷纷死去,越养越少.这时出现了一位使麋鹿绝处逢生的人: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一个酷爱动物特别喜爱鹿科动物的人士.1898年起,他出重金将原饲养在巴黎、柏林、科林、安特卫普等动物园的麋鹿,共计18头悉数买下,这成为地球上奄奄一息,香火仅存的惟一一群.从各处收集来的18头麋鹿都被放养在英国伦敦以北72公里,占地约1214平方公里的乌邦寺庄园内.这座庄园水草丰美,林木葱郁,芳野幽旷,曲经绕湖,是英王爱德华六世于1547年封给大臣约翰.罗素即后来的贝福特公爵的采邑,为英格兰地区七座对外开放的著名古典园林之一.除了麋鹿之外,还有中国河麂、黄麂、印度花鹿、欧洲鹿等,所有动物均自由散养.据说那些寄人篱下的麋鹿整日的闷闷不乐,无精打采的呆立水畔,拉着长脸,表情呆扳,顾影自怜,像害了相思病一样,但后期毕竟能正常地繁殖了.1914年,一战爆发时,已达88头,二战时达到255头.二战以前,乌邦寺的主人始终以“保有世界惟一麋鹿群”为荣而一头也不肯出让,但二战德军战火染指英伦,当日子承父业的小贝福特终于改变了主意,提出“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危险的.”他惟恐这惟。
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实物,是联系历史与现实的纽带。没有文物见证的历史是苍白的,失去文物佐证的文化是不完整的。鸦片战争后的100余年间,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和掠夺,大批国宝长期流落异国他乡,据不完全统计,仅在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就有精品中国文物百余万件。散落在世界各地民间的中国珍贵文物,更是数倍于此,洋洋浩繁。
2003年7月5日,北京,骄阳似火。北京饭店一楼大厅拥挤着300多位远道赶来的学者和名流。这里将举行一个特别仪式:两件龙门石窟石佛头在被强行盗凿、身首分离80余年后,终于找到原佛身和原位——美籍华人陈哲敬携国宝踏上回归之路。
《三对国宝的故事》这套书共分成四本,介绍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清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100件文物。
每件文物都具有当时历史的一定代表性,按着顺序读下去,读者就可以看到中国5000年历史的大概轮廓。历史并不是沉闷的,文物的背后往往有活生生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
此书用活泼的语言,精美的图画,生动地向少儿读者叙说有关文物的故事,使读者在了解历史之余,也充分体会阅读的乐趣。除此以外,在每个故事的后面,还有“给爸爸妈妈的话”,提供了有关文物更详尽的背景知识,方便父母教导子女。
此书希望少儿读者不止要学会历史,更要学会从历史中学习,在读故事之余,也引发兴趣,开始思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