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12月22日,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读过3年书。
他做过食堂杂工,当过发电厂助理司炉,在劳动之余,他贪婪地阅读文艺作品。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积极投身于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1919年加入共青团,1920年8月,他在战斗中负伤,转业到地方工作。不久,在一次与洪水斗争中,得了伤寒和风湿症。
1927年,他全身瘫痪;1928年,他双目失明。但是,他身残志不衰,他战胜难以记述的困难,从事革命文艺创作。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创作态度是极其严肃的。他花了整整5年时间,写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小说描写十月革命后第一代苏维埃青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同国内外敌人及各种困难进行顽强地斗争。作者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生的光辉历程,令人信服地表明,“钢铁”——共产主义的坚强战士——正是在同阶级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锻炼出来的。
这部小说确实不是一本“平凡的书”,它一出版,立即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赞扬。特别是主人公柯察金在烈士幕前的那段读白:“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成为千百万革命青年的座右铭,激励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 奥斯特洛夫斯基还写过很多政论文,还着手写另一部长篇巨著《暴风雨所诞生的》,原计划写3卷,但只写完第一卷,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
1936年12月26日逝世 史蒂芬·威廉·霍金(史蒂芬·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起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3.14——1955.6.12),德国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奠基者,二十世纪两大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
他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担任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
1933年爱因斯坦在英国期间,被格拉斯哥大学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因为受到纳粹政权的迫害,脱离德国到美国,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工作,1940年写了一篇著名论文,“我不信仰一个人格化的神“。
1955年4月18日,病逝于普林斯顿。[1]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下与广泛应用等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2]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当代著名作家。
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激励了无数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残疾有障碍的教育家。
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她在19个月的时候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
不久,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强不息,并在她的导师安妮·莎利文的努力下,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
她热爱生活:会骑马、滑雪、下棋,还喜欢戏剧演出,喜爱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并从中得到知识,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海伦认为视力和听力丧失的悲剧往往发生在那些因贫困而无法给予孩子及时治疗的家庭。为了消除社会不平等引发的罪恶现象,海伦加入了美国国家社会党(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和国际产业工人协会IWW(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成为一名激进的社会主义者。
曾著有“我是怎样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的[1]”和“我为什么要加入 IWW[2]”两篇文章解释自己的行为动机。但西方历史教科书往往褒扬海伦·凯勒早年与疾病抗争的故事,而其成年后作为一名社会主义者的事实被故意忽略了。
在《老师告诉我的那些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犯下的错误》[3]一书中曾提到这一点。 海伦·凯勒的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4]、《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海伦·凯勒一生一共写了14部著作。《我的生活》是她的处女作。
作品一发表;立即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出版的版本超过百余种,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由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师》三本书以及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编译而成,完整系统地介绍了海伦·凯勒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许多文字还是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课,也是试用本六年级下册第九课。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和演讲者,她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的拉德克里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人类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本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
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海伦·凯勒诞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塔斯比亚城。她天生聪明伶俐,出生不到六个月,便能清楚地说出「tea」(茶)等几个单字,对周围事物的感受性更是敏锐。
刚满周岁那年,一天傍晚,母亲趁太阳西下以前,放了一盆热水为海伦·凯勒擦洗身子。可是,当母亲自浴盆把海伦·凯勒抱了起来,放在膝盖上,正想拿条大毛巾替她包裹身子的时候,海伦凯勒的目光,突然被地板上摇晃不定的树影给吸引了过去。
她好奇地看著,看得很入神,眼珠子动也不动一下,而且还忍不住伸长小手扑了过去,好像非得揪住它不可。 当时,母亲虽然已经注意到海伦·凯勒的眼神,但是看在母亲的眼里,树影不过是平常又自然的现象,没什麽好大惊小怪的。
所以,她万万没有想到海伦凯勒会使出这麽原劲儿往前倾,结果不小心一溜手,竟让海伦·凯勒滑倒在地,哇哇大哭个不停。母亲知道女儿受了惊吓,飞快地将海伦·凯勒搂进怀里,连哄带骗了好一阵子,海伦·凯勒才安静了下来。
事隔不久,母亲一个人静静回想这件事情发生的经过,她发现海伦凯勒的观察力似乎特别灵敏。通常一个周岁大的婴儿,应该是懵懵懂懂的,对什麽事情都没有企图深入了解的倾向,可是海伦凯勒却别有细腻的之思,甚至於想用自己。
1904年12月22日,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读过3年书。
他做过食堂杂工,当过发电厂助理司炉,在劳动之余,他贪婪地阅读文艺作品。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积极投身于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1919年加入共青团,1920年8月,他在战斗中负伤,转业到地方工作。不久,在一次与洪水斗争中,得了伤寒和风湿症。
1927年,他全身瘫痪;1928年,他双目失明。但是,他身残志不衰,他战胜难以记述的困难,从事革命文艺创作。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创作态度是极其严肃的。他花了整整5年时间,写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小说描写十月革命后第一代苏维埃青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同国内外敌人及各种困难进行顽强地斗争。作者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生的光辉历程,令人信服地表明,“钢铁”——共产主义的坚强战士——正是在同阶级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锻炼出来的。
这部小说确实不是一本“平凡的书”,它一出版,立即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赞扬。特别是主人公柯察金在烈士幕前的那段读白:“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成为千百万革命青年的座右铭,激励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 奥斯特洛夫斯基还写过很多政论文,还着手写另一部长篇巨著《暴风雨所诞生的》,原计划写3卷,但只写完第一卷,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
1936年12月26日逝世。
1、张海迪 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在济南出生。
小时候因患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
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莘县,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
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2、金晶 金晶,女,39岁,上海市人,残疾人轮椅击剑运动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火炬手。
因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途中抵制“藏独”分子的干扰,用残弱的身躯捍卫着奥运精神而广为人知,被誉为“守护‘祥云’的天使”、“最美最坚强的火炬手”。 3、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4、贝多芬 贝多芬,一个生治在无声世界里的“乐圣”,用他的坚强意志与旷世才华,演奏出了人类音乐史上荡气回肠的华美乐章。
他将生命中所有的苦难化作一个个起舞的音符,谱写成一由最动人心弦的英雄悲歌。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帝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
8 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在他19岁那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他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由来表达自已对白由与民主的渴望。 此后,他很怏以自己的即兴钢琴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溪水潺瀑,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暴风骤雨。
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贝多芬在26 岁的时候,已经引起乐坛的重视。
那时候的他凤华正茂、踌躇满志,他那动人的音乐清晰明亮,究若初春大地的一抹新绿,虽然稚嫩,却都生机无限地在乐坛上铺展开来。 5、史蒂芬.霍金 1963年,霍金21岁时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氏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
1979至2009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 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获得CH(英国荣誉勋爵)、CBE(大英帝国司令勋章)、FRS(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A(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会员)等荣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斯蒂芬·威廉·霍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铁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海迪。
霍金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贝多芬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
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贝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生平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
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喜怒无常、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厨师,心地善良、性情温柔。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
他不惜打骂,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7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
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
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
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
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无时不充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
但是风骚幼稚自私的奇丽爱太不理解他崇高的灵魂。1803年与伽仑堡伯爵结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他曾写下遗书。
1803年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
《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
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肝脏病。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贝多芬的葬礼非常隆重,有两万多人自动跟随灵柩出殡,而他的墓旁则是舒伯特的坟墓。
终生未婚。
29日出殡,送葬者有两万人,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作曲家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
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德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等等。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一八八二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苏利文老师。苏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於学会说话了。
苏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一九三六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於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一九六八年,海伦八十七岁去世,她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苏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吉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残疾有障碍的教育家。
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她在19个月的时候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
不久,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强不息,并在她的导师安妮·莎利文的努力下,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
她热爱生活:会骑马、滑雪、下棋,还喜欢戏剧演出,喜爱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并从中得到知识,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海伦认为视力和听力丧失的悲剧往往发生在那些因贫困而无法给予孩子及时治疗的家庭。为了消除社会不平等引发的罪恶现象,海伦加入了美国国家社会党(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和国际产业工人协会IWW(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成为一名激进的社会主义者。
曾著有“我是怎样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的[1]”和“我为什么要加入 IWW[2]”两篇文章解释自己的行为动机。但西方历史教科书往往褒扬海伦·凯勒早年与疾病抗争的故事,而其成年后作为一名社会主义者的事实被故意忽略了。
在《老师告诉我的那些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犯下的错误》[3]一书中曾提到这一点。 海伦·凯勒的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4]、《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海伦·凯勒一生一共写了14部著作。《我的生活》是她的处女作。
作品一发表;立即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出版的版本超过百余种,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由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师》三本书以及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编译而成,完整系统地介绍了海伦·凯勒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许多文字还是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课,也是试用本六年级下册第九课。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和演讲者,她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的拉德克里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人类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本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
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海伦·凯勒诞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塔斯比亚城。她天生聪明伶俐,出生不到六个月,便能清楚地说出「tea」(茶)等几个单字,对周围事物的感受性更是敏锐。
刚满周岁那年,一天傍晚,母亲趁太阳西下以前,放了一盆热水为海伦·凯勒擦洗身子。可是,当母亲自浴盆把海伦·凯勒抱了起来,放在膝盖上,正想拿条大毛巾替她包裹身子的时候,海伦凯勒的目光,突然被地板上摇晃不定的树影给吸引了过去。
她好奇地看著,看得很入神,眼珠子动也不动一下,而且还忍不住伸长小手扑了过去,好像非得揪住它不可。 当时,母亲虽然已经注意到海伦·凯勒的眼神,但是看在母亲的眼里,树影不过是平常又自然的现象,没什麽好大惊小怪的。
所以,她万万没有想到海伦凯勒会使出这麽原劲儿往前倾,结果不小心一溜手,竟让海伦·凯勒滑倒在地,哇哇大哭个不停。母亲知道女儿受了惊吓,飞快地将海伦·凯勒搂进怀里,连哄带骗了好一阵子,海伦·凯勒才安静了下来。
事隔不久,母亲一个人静静回想这件事情发生的经过,她发现海伦凯勒的观察力似乎特别灵敏。通常一个周岁大的婴儿,应该是懵懵懂懂的,对什麽事情都没有企图深入了解的倾向,可是海伦凯勒却别有细腻的之思,甚至於想用自己的肢体去感受变。
周婷婷,被称为中国的海伦凯勒额。
穿上了硕士服的周婷婷。
刚刚从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特殊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的聋人学生周婷婷,最近同时被美国波士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为博士生,目前她选择的波士顿大学的特殊教育系主任将担任她的博士生导师。 周婷婷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女孩。
多年来,她在父母的帮助下进行语言训练和智力开发,3岁半开口说话;6岁认2000多汉字;8岁时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熟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10岁创作了一部6万字的科幻小说;16岁考入辽宁师范大学;18岁主演故事影片《不能没有你》。 周婷婷曾是中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2001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
她的事迹曾感动并激励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如今周婷婷是一个既会讲英语又会美国手语的聋人学生。
在美国的三年时间里,婷婷不仅经历了欢笑和喜悦,也经历了不少挫折。 在人生的历练中,婷婷不断地成长着,进步着。
这一切都是——— 父爱创造奇迹 今天上午,北京图书大厦里静悄悄的,几百位读者被“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的讲演深深地吸引住了,白发皓首的老人、年轻的家长带着他们的孩子,随着周弘抑扬顿挫的声音一会儿激动,一会儿发出赞叹的“啧啧”声。 而故事的主人———依靠对口型的辨析、猜测来同正常人进行交谈、沟通的双耳全聋的20岁的残疾姑娘周婷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老师和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周弘的这一观点在《重塑生命》一书中得到了体现。
今天,这本书在图书大厦与读者见面。 走出无声的世界 作为一位双耳全聋的残疾孩子的父亲,周弘付出了比一般家长多得多的心血。
女儿婷婷的降生给他带来了欢乐,然而转瞬间巨大的痛苦便从天而降,女儿双耳全聋。 周弘不信命,顽强地同命运进行着抗争。
风雨中,他背着女儿,一手拎着行李,一手拎着教育书籍,辗转奔波在求医问药的路上。俗话说十聋九哑,婷婷也如此。
周弘常常指着灯教女儿:婷婷你说灯,灯,灯。但3岁半的女儿没有一点反应。
一天下午,午觉醒来后婷婷想吃饼干,她指了指饼干盒。 奶奶刚要给她,突然又停下来了。
周弘说:“妈,让她说‘饼干’两个字,她需要了。需要产生刺激,刺激产生反应。”
奶奶说:“婷婷要说出饼干两个字才能吃得上。”可婷婷哭着、闹着,根本就不知道“说话”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奶奶心软了。当她的小手就要伸进盒里的时候,周弘一把将饼干盒抢了过去。
几十分钟里奶奶喊了上千遍“饼干”,嗓子喊哑了,婷婷小脸憋得通红,就是没法开口,开始狂暴地又哭又叫。看着奶奶对她举起饼干又放下,她终于喊出了两个字:“波单”。
这是一声生命的呼喊,是一艘生命之舟启航时最初的鸣笛。靠着它,一个聋童告别了无声的世界,走出了语言的黑暗。
家庭是一所学校 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婷婷终于能够进入普通小学了。周弘高兴之余在家里搞了一个模拟学校,他当老师,孩子的爷爷、奶奶、妈妈陪着婷婷当学生。
有课间操,有升旗仪式。一切学校里可能有的事情周弘都为女儿进行了演示,在婷婷的生命史上留下了这么一页接受教育的篇章。
1988年6月,婷婷开始背圆周率小数点后的一千位。开始的一百位很快就背下来了,但背到四百位时她觉得实在是太枯燥了。
周弘巧妙地引导女儿,把每个数字与对应的字母相联系,再编出一个故事讲给婷婷听。父女两人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想尽一切办法,终于,8天后婷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能够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的神童。
周弘因为一种对生命的爱而达到了一种教育的最高境界,即教育不是有知带动无知的偶发事件,而是人们去发现真理,寻回自我的惟一途径。 婷婷从小学四年级跳到了六年级,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她没有学过外语。
周弘心里骂自己,怎么没有想到要在暑假里把外语教起来呢?自己才是个初中毕业生,而且外语丢了多年了,怎么教孩子呢?一般的孩子学起来都有困难,一个聋孩子又怎么能学好呢?他特地去打听了外语教学的情况,教师们说,都是先积累一些语音上的感觉,然后才能学音标。 但周弘凭直觉,女儿要走与别人不同的路才有可能取得效果。
父女两人坐在录音机前攻外语,婷婷把国际音标学会后又学单词、学句子、学课文。15天的时间里,婷婷学完了五年级一年的英语课。
当第一次英语单元考试时她得了96分,让师生们感到惊奇。婷婷就是这样从混沌中艰难地走了出来,每一步在爸爸的引导下走得非常成功。
回报社会 周婷婷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江苏省重点中学———南京一中的高中生。她像许多孩子那样,为自己设计过美丽的梦,想像自己有一天能够坐在北大、清华的课堂里学习,但她最终还是放弃了。
国内著名的特殊教育心理学专家、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张宁生教授到南京考察后认为,周婷婷的学识状况、道德修养已达到一种非常良好的境界,如果她能进入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特殊教育专业,将会是我国特殊教育界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 周弘不愿做出这样的选择,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他花费。
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向常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
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
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 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这是个极重要的日子。
这一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沙莉文小姐。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
当波金斯盲人学校的亚纳格诺先生以惊讶的神情读到一封海伦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后,这样写道:“谁也难以想象我是多么地惊奇和喜悦。对于她的能力我素来深信不疑,可也难以相信,她3个月的学习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在美国,别的人要达到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
这时,海伦才9岁。 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因为每一条出口都已向她紧紧关闭。
但是,海伦是个奇迹。她竟然一步步从地狱走上天堂,不过,这段历程的艰难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象。
她学发声,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发音,有时为发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
失败和疲劳使她心力憔悴,一个坚强的人竟为此流下过绝望的泪水。可是她始终没有退缩,夜以继日地刻苦努力,终于可以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妹妹”了,全家人惊喜地拥抱了她,连她喜爱的那只小狗也似乎听懂了她的呼唤,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1894年夏天,海伦出席了美国聋人语言教学促进会,并被安排到纽约赫马森聋人学校上学,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没过几个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语交谈;不到一年,她便读完了德文作品《威廉·退尔》。
教法语的教师不懂手语字母,不得不进行口授;尽管这样,海伦还是很快掌握了法语,并把小说《被强迫的医生》读了两遍。在纽约期间,海伦结识了文学界的许多朋友。
马克·吐温为她朗读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说,他们建立了真挚友谊。霍姆斯博士在梅里迈克河边幽静的家里为她读《劳斯·豆》诗集,当读到最后两页时,霍姆斯把一个奴隶塑像放在她手中。
这个蹲着的奴隶身上的锁链正好掉落下来,霍姆斯对海伦说:“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
海伦的心中一阵激动,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以及踏踏实实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入心田。海伦从小便自信地说:“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学读书!我要去哈佛大学!”这一天终于来了。
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学考试。只见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练地摸来摸去,然后用打字机回答问题。
前后9个小时,各科全部通过,英文和德文还得了优等成绩,海伦怀着热切的心情开始了大学生活。 1904年6月,海伦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里夫学院毕业。
两年后,她被任命为麻萨诸塞州盲人委员会主席,开始了为盲人服务的社会工作。她每天都接待来访的盲人,还要回复雪片一样飞来的信件。
后来,她又在全美巡回演讲,为促进实施聋盲人教育计划和治疗计划而奔波。到了1921年,终于成立了美国盲人基金会民间组织。
海伦是这个组织的领导人之一,她一直为加强基金会的工作而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先后完成了14部著作。
《我生活的故事》《石墙之歌》《走出黑暗》《乐观》等,都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海伦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老师》,她曾为这本书搜集了20年的笔记和信件,而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却都在一场火灾中烧毁,连同它们一起烧掉的还有布莱叶文图书室、各国赠送的精巧工艺礼品。
如果换一个人也许心灰意冷,可海伦痛定思痛,更加坚定了完成它的决心,她不声不响地坐到了打字机前,开始了又一次艰难的跋涉。10年之后,海伦完成了书稿。
她很欣慰,这本书是献给安妮老师的一份厚礼,老师安妮也为此而感到无比骄傲。 1956年11月15日,竖立在美国波金斯盲童学校入口处的一块匾额上的幕布,由海伦用颤抖的手揭开了,上面写着:纪念海伦·凯勒和安妮·苏莉文·麦西。
这不是一块普通的匾额,而是为那些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突出篇章的人们所设立的。的确,海伦把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联合国还曾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1968年6月1日,海伦·凯勒——这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聋哑盲学者、作家、教育家,在鲜花包围中告别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她那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却永远载入了史册,正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我黑暗中的光明》是关于人类精神升华的一本书。生来既聋又盲的海伦·凯勒早年生活在与常人隔离的孤寂境况中,而这对一个人精神的发展是如此重要。
在全人类的神的爱护下,她得以同他人接触。 精神上的发展带领她走上了写作生涯。
海伦.凯勒被视为本世纪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 海伦·凯勒生平: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