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该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2)从图中看出,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方出现大范围的旱涝灾害,主要是由于夏季风强弱和进退的失常造成的;(3)时间长、强度大的暴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是水量增加、水位上涨等;(4)从资料中看出,受灾的十省区中,北回归线穿过的省区有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广东省(简称粤),A为东北-西南走向的武夷山脉,该山脉以西为江西省,其行政中心为南昌;(5)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匀的主要措施是修建水库.故答案为:(1)亚热带季风;雨热同期;(2)太平;西南;失常;(3)水量增加;水位上涨;(4)桂;粤;武夷;南昌;(5)修建水库.。
风(或飓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
只是随着发生地点、时间和叫法不同。印度洋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
也就是说,台风在欧洲、北美一带称“飓风”,在东亚、东南亚一带称为“台风”;在孟加拉湾地区被称作“气旋性风暴”;在南半球则称“气旋”。 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
风向在北半球地区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为顺时针方向)。在气象图上,台风的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
台风中心为低压中心,以气流的垂直运动为主,风平浪静,天气晴朗;台风眼附近为漩涡风雨区,风大雨大。 台风形成 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而水汽在抬升中发生凝结,释放大量潜热,促使对流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令海平面处气压下降,造成周围的暖湿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抬升。如此循环,形成正反馈,即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机制。
在条件合适的广阔海面上,循环的影响范围将不断扩大,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 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摩擦,由于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强,这就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旋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快而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台风和台风路径。
以下为人教版高一地理书第一册的描述:: 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
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 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
台风结构台风结构从台风结构看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一、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
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二、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 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三、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四、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
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大家都听说过强降雨,只知道是雨很大的意思,但没有具体的概念。
强降雨在气象学上一般被称之暴雨,或叫强降水,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 中国气象部门规定: (1) 1小时内的雨量为16毫米或以上的雨; (2) 24小时内的雨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
从雨水的利用和洪涝的预防出发,又按雨强分为一般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由于各地的地形和水利设施等不同,同一强度的暴雨造成的后果也不同,因此,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标准也不一致。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按下列标准划分的: (1) 12小时的雨量不到70毫米,或24小时雨量不到100毫米的暴雨称为“一般暴雨”。 (2) 12小时的雨量超过70毫米但小于140毫米,或24小时雨量在100毫米以上200毫米以下的暴雨称为“大暴雨”。
(3)凡12小时的雨量在140毫米以上,或24小时雨量在200毫米以上的暴雨称为“特大暴雨”。 。
读图可知,(1)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低纬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该地区有利于水稻种植的气候条件是热量充足;(2)给我国带来丰沛降水的夏季风主要是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以及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我国每年一些地方出现大范围的旱涝灾害,主要是由于夏季风强弱和进退的失常造成的;(3)受灾严重的十省区中,北回归线穿过省区的简称是桂、粤;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省份有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图中A所示的省区为福建省,所处的主要地形区名称是武夷山;(4)为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修建水库.根据题意.故答案为:(1)低纬度;亚热带季风;800;热量充足;(2)太平洋;西南;失常;(3)桂;粤;湖南;江西;福建;武夷山;(4)修建水库。
出现强降雨天气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北方的冷空气频繁南下,与副热带高压外围活跃的西南暖湿气流在江南、华南地区持续交汇,给我国南方地区带来了强降水天气。
由于南方近期的持续强降雨且落区与前期重叠,降水的重叠效应使灾害风险加大,如土壤含水量将进一步增加,部分地区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升高。有关部门需注意局地短临时强降水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做好实时监测、防汛预警和转移避险等防范工作。
当地居民需注意防范强降水引发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地质灾害隐患点附近区域。
强降雨在气象学上一般称之为暴雨,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中国气象部门规定,1小时内的雨量为16毫米或以上的雨或者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
强降雨是中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当某一地区连降暴雨或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常常导致山洪爆发,水库垮坝,江河横溢,房屋被冲塌,农田被淹没,交通和电讯中断,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地质灾害。
暴雨是指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水量每日达到50.1-100毫升的降雨,暴雨经常夹杂着大风。
降雨量每日超过100毫升的为大暴雨,超过200毫升的为特大暴雨。暴雨来得快,雨势猛,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它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可能危害人民的生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暴雨的危害主要有两种:⑴ 渍涝危害。 由于暴雨急而大,排水不畅易引起积水成涝,土壤孔隙被水充满,造成陆生植物根系缺氧,使根系生理活动受到抑制,加强了嫌气过程,产生有毒物质,使作物受害而减产。
⑵ 洪涝灾害。 由暴雨引起的洪涝淹没作物,使作物新陈代谢难以正常进行而发生各种伤害,淹水越深,淹没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
特大暴雨引起的山洪暴发、河流泛滥,不仅危害农作物、果树、林业和渔业,而且还冲毁农舍和工农业设施,甚至造成人畜伤亡,经济损失严重。我国历史上的洪涝灾害,几乎都是由暴雨引起的,像1954年7月长江流域大洪涝,1963年8月河北的洪水,1975年9 月河南大涝灾,1998年我国全流域特大洪涝灾害等都是由暴雨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