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保险是实体经济各产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其充分发挥保障功能,对于提振市场信心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保险市场规模的不断壮大,保险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保险业赔付1.5万亿元。与此同时,保险业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稳步推出新型养老金融产品,保险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日前召开的中国银保监会2023年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统筹推进保险公司回归本源和风险处置。
行业发展实力增强
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保险业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37万亿元。截至2022年11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4.8万亿元,较2022年初增长6.8%。
多家市场机构的研究报告认为,2022年保险行业整体业务结构持续优化,人身险公司的业务结构转型已初见成效,随着养老三支柱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养老金融市场和养老产业将迎来持续向好发展前景。与此同时,车险综合改革成果符合预期,车险业务发展趋稳,加之随着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以健康险、农业保险为代表的非车险业务将保持较快增长,推动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保持增长态势。
自2022年起,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正式实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规则Ⅱ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夯实保险公司资本质量,不断强化保险风险管理,有助于保险公司持续稳健经营。
近年来,监管部门先后发布一系列保险行业相关政策,涉及保险机构资金运用关联交易、保险资金投资管理、商业养老金融、保险公司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等方面,促进保险资金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受国内国际资本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2022年前三季度险企投资收益水平承压。特别是中小保险公司在市场波动加大的背景下资产配置压力增加较明显。同时由于业务转型、投研能力不足等因素导致投资收益增厚手段相对有限,与头部险企的投资绩效差异有所增大。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纳入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工作会议审议的181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2%,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9.7%;实际资本为4.71万亿元,最低资本为2.22万亿元。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8.9%、204%和309.1%;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05.3%、123.8%和278.5%。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险业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行业风险总体可控。下一步,将常态化开展保险公司财务会计和偿付能力现场检查,严肃查处数据造假行为,夯实监管数据基础;加强资金运用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完善非标投资相关监管标准,提升资产估值的准确性,防范资金运用风险;加强风险预警和压力测试,提高偿付能力监管的前瞻性;加强风险综合评级通报和约谈力度,夯实保险公司风险防控的主体责任。
全力服务实体经济
近年来,保险行业持续扩大各类产品覆盖面,创新产品和服务,为各行各业提供强有力的风险保障。银保监会先后印发《关于推广疫情防控保险助力做好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当前汽车保险相关工作 支持疫情防控货运畅通的通知》等文件,指导行业开发完善复工复产综合保险方案和疫情防控保险产品,加大停驶营运车辆支持力度,主动为物流业提供风险保障,助推稳经济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支持企业纾困解难。2021年以来,财险业为疫情防控提供相关风险保障6.9万亿元,支付赔款3亿元。疫苗保险累计为超34亿剂次新冠疫苗接种提供保险保障,有力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2019年5月,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农业保险迈进了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0年起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业保险市场,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从2012年的0.9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7万亿元,近10年年均增长率为20.2%。近年来,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扩大,逐步实现13个粮食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与此同时,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试点范围扩大,支持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农业保险承保主要农作物达21亿亩,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4%,承保农作物品种超过210种,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
另据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银保监会联合有关部委持续优化环保、医疗、交通、食品安全、旅游、安全生产等领域责任保险的发展环境,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在31个省份开展,覆盖冶金、制药、火电等多个环境高风险行业,二级以上医院医疗责任保险参保率超过90%,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在八大高危行业领域迅速开展,校方责任保险、承运人责任保险、旅行社责任保险等基本实现相关领域全覆盖。
此外,出口信用保险也全力支持稳外贸、稳经济大盘。2022年中国信保实现承保金额8995.8亿美元,支付赔款15.3亿美元,服务客户超17万家。其中,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实现承保金额7451.6亿美元,增长10.2%,出口渗透率继续保持高位。
养老保障覆盖面扩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目前真正具有养老属性的保险产品快速增加,为人民群众积累了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养老责任准备金。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一年来,投保人数超过25万,其中包括4.7万新产业、新业态劳动者和各类灵活就业人员。
2021年以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从部分试点地区扩展至全国范围,并在6家试点保险公司基础上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加试点。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投保简便、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等特点已逐渐被消费者理解和接受,保险公司已初步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经营模式。近日,多家保险公司公布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结算年利率,其中多个产品的结算年利率超过了5%,在众多养老金融产品中表现不俗。
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首批入选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的7款产品均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郭树清表示,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最要紧的是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名实相符、运作安全的商业养老金融产品。通过优化大类资产配置,设立收益平滑基金和风险准备基金,为不同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的群体,提供相匹配的养老金融产品。三个支柱所积累的养老保险资金,都应坚持“长期投资长期收益、价值投资创造价值、审慎投资合理回报”理念,将一定比例投入社会领域的事业和产业,发挥出强大的“动车组”作用。
2023年1月,商业养老金试点在北京、上海、江苏等10个省市开展。商业养老金是养老保险公司经营的新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主要依托保险经营规则创新产品和服务,向客户提供养老账户管理、养老规划、资金管理、风险管理等服务。以中国人寿养老险公司为例,此次试点共推出5只商业养老金产品,通过不同期限、风险、流动性特征的丰富产品组合,满足公众多样化养老需求。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保险业将逐步融合保险公司在长寿风险管理、养老社区服务、医疗看护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养老服务模式从单一金融产品向专属养老服务升级,为公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综合养老解决方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经济日报记者 于 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