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各地民歌品种繁多,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一、山歌;二、号子;三、小调;四、套曲。
山西的山歌有“山曲”、“开花调”、“卷席片”(也叫“烂席片”)等因地而异不同名称。“山曲”主要分布在晋西北高原或者称西山(吕梁山)地区,其中以“河曲山曲”最为出色。
“开花调”是流行在太行山区(或称东山区)的一种山歌形式。主要分布于左权、和顺、武乡、襄垣各县。
其中以“左权开花调”最为出色。“卷席片”(烂席片)是五台县、定襄县、忻县、原平县一带对山歌的叫法。
其含意是信口即唱无所拘束,如陕北人称山歌为“信天游”内蒙叫“爬山调”一样。 山西的号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夯硪号子,其中又分为“打夯号子”和“打硪号子”两种;二是黄河船工们唱的船工号子。
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河曲、河津、芮城等县。船工号子中又根据不同情况的劳动,分为“拨船号子”、“行船号子”、“拉篷号子”、“爬山虎号子”、“推船号子”等。
山西小调的体裁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优美秀丽的抒情歌,如《绣荷包》、《绣花灯》、《茉莉花》、《十样景》等,也有轻松愉快表现日常家庭生活的俚俗小曲,如《卢狗亲上寿》、《永不能生娘家》、《姑嫂挑菜》等;有咏人述事的叙事歌,如《下柳林》、《秋香哭婆婆》、《苦伶仃》等;有热烈欢快适于节日或喜庆场合演唱的娱乐性歌曲,如《观灯》、《闹元宵》、《对花》、《打秋千》等;也有幽默、风趣的诙谐歌,如《热菜汤》、《高高山上一骨嘟蒜》等;也有贬斥谗懒或其他丑恶现象的讽刺歌,如《花儿开》、《抓跳蚤》、《不相配》等。小调的结构一股比较规整,以二句式(如《交城山》)、四句式(如临县《绣荷包》)乐段结构为其基本形式,体现着“起、承、转、合”的规律,而这种乐段结构的变化形态又是多种多样的。
在山西民歌中,还有一些叙事性很强、形式较大的民间声乐套曲。这些套曲的曲调,大部分也是在明清俗曲或当地小调的基础上,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加工后发展变化组合而成的,其结构比较严密,组合方式也有一定规律。
其内容多系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比较突出的有:左权的“大腔”,兴县的“昆曲”,离石的“ 弹唱” 。 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全省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尤其是音乐传统)以及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惯和所邻近省区的影响等均不相同,因而各地民歌在音阶调式、调式骨干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着各自的风格色彩。
晋东南壶关、晋城、阳城、沁水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北河曲、保德、偏关的民歌,高亢辽阔,有塞上高原特有的雄浑憨直;晋南的民歌感情热烈;晋中祁县、太谷、寿阳、太原地区的民歌,则灵活自由、富于变化。 山西的民歌,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其是山西民歌的歌词,极其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来源于生活的生动歌词令专业作者都赞叹不已,许多音乐工作者都不辞劳苦地来山西采风,经过他们的挖掘整理,《走西口》、《看秧歌》、《绣荷包》、《想亲亲》等民歌广为流传。
山西民间的叫卖歌谣 卖瓷货歌 一条扁担尖又尖, 挑起扁担弯又弯。
一弯弯到凤台山, 藏将沟里把货担。 头号盆,二号碗, 三号坛,四号罐, 担了一下不够担, 又添了廿四只油灯盏。
一担挑到获鹿县, 获鹿县摆下平定摊。 一霎时卖了个底朝天, 铜钱挣下三吊三。
流传地区:平定县 卖糖歌 卖糖卖糖,芝麻老糖。 高平特产,出在唐庄。
历史悠久,千年以上。 早年北宋,献过皇上。
美味可口,能润肝肠。 北至内蒙,南到两广。
销路开阔,名扬远方。 莫失良机,趁早买糖。
流传地区:高平县 卖什锦菜 什锦菜来真不贵,三分五分开口味; 上海的海带晋祠的藕,归化城的海盐味道美。 桃仁仁,杏仁仁,虾米仁仁豆仁仁; 吃得香来咬得脆,一咬一个清香味。
流传地区:太原市 卖油糕 腿拉风匣手捏糕, 糖豆馅子往里包。 不是说我手艺高, 不信你来瞧一瞧。
黄米软米馅子包, 满街就数我的好。 不信你来尝一尝, 谁有福气谁吃糕。
谁吃此糕顶过年, 吃的不香价半减。 哪位不信试试看, 先吃糕来后掏钱。
流传地区:阳高县 卖篦梳 我的篦梳是好篦, 又下虱子又下虮。 叫大嫂你不要急, 这把篦梳是你的。
谁要说篦梳不下头, 请你抹点竹节油。 又好使唤又好受, 虱子哗哗往下流。
大嫂大嫂不要走, 站在眼前稍停留。 别脸红,别害羞, 看中好货把钱留。
小小篦梳光油油, 买上几把往回走, 孩他爹看了喜心头, 一蹦三尺上炕头。 流传地区: 高平县。
传统民歌:会哥哥、夸女婿、卖高低、开花调想情哥、有了心思慢慢来雁北民歌:观 灯、苦相思、三十三颗莜麦襄汾民歌:买 菜、梦 梦河曲民歌:拜大年、挂红灯、五哥放羊、菜园小曲、三天路程两天到晋中民歌:看秧歌、绣花灯、采棉花、送樱桃交城民歌:交城山忻州民歌:打酸枣神池民歌:割莜麦左权民歌:摘花椒宁武民歌: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改编民歌:剪窗花河曲民歌:牧 歌、走西口、想亲亲、送情郎、推船号子、黄河水长流 听见哥哥一声唱、难活不过人想人、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晋北民歌:绣荷包、牧羊山歌左权民歌:杨柳青、桃花红 杏花白、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晋中民歌:死活也要跟着你新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汾河流水哗啦啦、幸福不会从天降 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新民歌:姐姐妹妹两朵花、河边修起高灌站、山西地名歌。
山西民歌,于尧天舜日之时就有传录的,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诗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
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已经收集起来的民歌达两万余首。
山西各地民歌品种繁多,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一、山歌;二、号子;三、小调;四、套曲。 山西的山歌有“山曲”、“开花调”、“卷席片”(也叫“烂席片”)等因地而异不同名称。
“山曲”主要分布在晋西北高原或者称西山(吕梁山)地区,其中以“河曲山曲”最为出色。“开花调”是流行在太行山区(或称东山区)的一种山歌形式。
主要分布于左权、和顺、武乡、襄垣各县。其中以“左权开花调”最为出色。
“卷席片”(烂席片)是五台县、定襄县、忻县、原平县一带对山歌的叫法。其含意是信口即唱无所拘束,如陕北人称山歌为“信天游”内蒙叫“爬山调”一样。
山西的号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夯硪号子,其中又分为“打夯号子”和“打硪号子”两种;二是黄河船工们唱的船工号子。主要分布在黄友匕兜暮忧⒑咏颉④浅堑认亍4ず抛又杏指莶煌榭龅睦投治安Υ抛印薄ⅰ靶写抛印薄ⅰ袄窈抛印薄ⅰ芭郎交⒑抛印薄ⅰ巴拼抛印钡取?山西小调的体裁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优美秀丽的抒情歌,如《绣荷包》、《绣花灯》、《茉莉花》、《十样景》等,也有轻松愉快表现日常家庭生活的俚俗小曲,如《卢狗亲上寿》、《永不能生娘家》、《姑嫂挑菜》等;有咏人述事的叙事歌,如《下柳林》、《秋香哭婆婆》、《苦伶仃》等;有热烈欢快适于节日或喜庆场合演唱的娱乐性歌曲,如《观灯》、《闹元宵》、《对花》、《打秋千》等;也有幽默、风趣的诙谐歌,如《热菜汤》、《高高山上一骨嘟蒜》等;也有贬斥谗懒或其他丑恶现象的讽刺歌,如《花儿开》、《抓跳蚤》、《不相配》等。
小调的结构一股比较规整,以二句式(如《交城山》)、四句式(如临县《绣荷包》)乐段结构为其基本形式,体现着“起、承、转、合”的规律,而这种乐段结构的变化形态又是多种多样的。 在山西民歌中,还有一些叙事性很强、形式较大的民间声乐套曲。
这些套曲的曲调,大部分也是在明清俗曲或当地小调的基础上,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加工后发展变化组合而成的,其结构比较严密,组合方式也有一定规律。其内容多系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比较突出的有:左权的“大腔”,兴县的“昆曲”,离石的“ 弹唱” 。
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全省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尤其是音乐传统)以及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惯和所邻近省区的影响等均不相同,因而各地民歌在音阶调式、调式骨干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着各自的风格色彩。晋东南壶关、晋城、阳城、沁水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北河曲、保德、偏关的民歌,高亢辽阔,有塞上高原特有的雄浑憨直;晋南的民歌感情热烈;晋中祁县、太谷、寿阳、太原地区的民歌,则灵活自由、富于变化。
山西的民歌,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山西民歌的歌词,极其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来源于生活的生动歌词令专业作者都赞叹不已,许多音乐工作者都不辞劳苦地来山西采风,经过他们的挖掘整理,《走西口》、《看秧歌》、《绣荷包》、《想亲亲》等民歌广为流传。
山西风土人情:山西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是黄河文化的一种反映。人生礼仪、时岁节令、饮食服 装、宗教乡社、市井贸易、信仰禁忌、游艺竞技……,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蕴藏与山西民间的、扎根于人民着深厚土壤中俄民族的本质与特征。
这正是黄河文化的源流,也是黄河文化的灿烂结晶。 晋 剧--太原的民间文化活动极为丰富多彩,其中晋剧为其代表 。
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剧 种,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由于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而且这一剧种历 来受到山西中部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因称中路梆于。
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 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闹元宵-- 闹元宵是晋中最热闹的民间节庆活动、尤以太原为最,每年旧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都要闹元宵、闹“红火”。
元宵之夜,锣拔鼓点铿锵入耳,鞭炮、焰火、礼花齐放,龙灯、旱船婉蜒而行、高跷、竹马姗姗走动,红火情景,美不胜收。加上满街的花灯,把街镇道 路照如白昼,使这一胜景、再现风彩。
这—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始于秦汉,到唐代,更有新的发展。到了宋代、风行一时,历史上称为“社火”、“舞队”。
太原人亲切地称之为闹“红火”。 “红火”节目大约有七十余种,内容较多,丰富多彩,其中,舞狮子、耍龙灯、踩高挠、划旱船、耍和尚(大头娃娃)、扑蝴蝶、跑马竹、找腰鼓、耍霸王鞭、扭秧歌、铁棍、背棍、抬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