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认识做好提高扶贫精准度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扶贫工作重心下移,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措施逐项落到实处。
二、紧紧扣住做好提高扶贫精准度工作的三个环节
1、是把扶贫对象弄准确。
2、其次是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和步骤,把各地扶贫对象户和农村低保户平稳、准确地识别出来。
3、识建立规范的档案,做到户有卡、村有簿、县乡有电子档案,同时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动态管理制度,使贫困对象进退有章可循。
三、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项目扶持为主要手段,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人制宜、因户施法,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最有力的抓手。
四、产业是强县之本、致富之源、脱贫之基,是区域经济的“发动机”,是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是提振能力的“试金石”,是扶贫开发的“生命线”。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是贫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路径。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产业扶贫是落实精准扶贫和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关键措施。
五、实施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推行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结合贫困地区资源、产业、区位与贫困人口现状,找准特色产业发展突破口;构建“市级统筹、区市负责、镇村落实、扶持到户”的扶贫格局,形成推动精准扶贫的整体合力;落实扶贫主体责任,签订扶贫责任状,确保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发挥政府、部门、企业的帮扶作用,通过加大财政投入、部门帮扶、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贫困户跨入特色产业发展门槛;坚持干部帮包到户到人、跟踪服务,帮助解决发展困难。
一、充分认识做好提高扶贫精准度的重要意义 ***在湘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汪洋副总理在**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明确要求:“要提高扶贫精准度”。
他说:“扶贫就是要瞄准重点、精准制导、定点清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扶贫工作重心下移,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措施逐项落到实处。” 当前,扶贫开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贫困人口数是根据统计抽样调查数据算出来的,至于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
近几年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在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上,存在分散、细碎、撒胡椒面的现象,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的合力不够,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和辐射功能的彰显力不够。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就不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到2020年就难以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实现全国人民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标。
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抓手。尤其是我们,要紧紧抓住**扶贫办在我县开展对口支援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探索做好提高扶贫精准度的新思路、新措施,力争成为全国的典型、先行先试的示范。
二、紧紧扣住做好提高扶贫精准度工作的三个环节 实施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突出扶持重点,要圈出贫困区域、划定贫困群体、制订具体帮扶措施,改“大水漫灌”为“滴灌”,目的在于提高扶持效果。为此,根据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我们当务之急是要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要求,抓好三个工作环节: 一是把扶贫对象弄准确。
首先是按照省核定我县的贫困人口数量,由统计调查部门科学测算出我县各乡镇、村及各村小组的贫困人口详实数据。其次是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和步骤,把各地扶贫对象户和农村低保户平稳、准确地识别出来。
然后将识别出来的扶贫对象户和低保户,建立规范的档案,做到户有卡、村有簿、县乡有电子档案,同时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动态管理制度,使贫困对象进退有章可循。
在《纲要》中,我国未来十年“三位一体”的扶贫工作格局逐渐清晰: ---专项扶贫。
包括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扶贫、就业促进、扶贫试点、革命老区建设等。 ---行业扶贫。
包括明确部门职责、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改善公共卫生和人口服务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视能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等。 ---社会扶贫。
包括加强定点扶贫、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发挥军队和武警部门的作用、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等。 目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构建了国家扶贫战略的完整体系,互为支撑,相互呼应,将共同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设立生态产业扶贫引导基金,以产业链“组团申请、打包扶持”的方式提高扶贫效益。
首先,设立地区产业扶贫引导基金,并以此为母基金,按市场化模式运作,通过发起生态产业扶贫投资基金的方式,吸引和引导社会资金以参股投资、跟进投资、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湘西地区支持生态产业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其次,以构建完整生态产业链为目标,以龙头企业、能人农户和基地为核心,以配套企业、农户和基地为辅助,联合申请财政专项产业扶贫资金,重点支持在区域内能形成完整产业链的企业、农户及生产基地。通过“组团申请、打包扶持”,精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态资源、生态产业、核心企业及能人农户,形成要素集聚优势,同时带动上下游产业及配套产业发展,不断拓宽扶贫产业面,提高扶贫效益。
搭建生态科技、市场信息与金融保险为一体的生态产业服务平台。首先,以政府购买的形式提供生态科技专业咨询服务,加快对湘西地区生态资源进行价值评估,促进生态资源精深加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鼓励科研院所以科技入股形式参与产业扶贫;其次,搭建市场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科学分析,准确判断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趋势,建立市场信息预警系统、信息反馈和监测系统,为湘西地区免费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以降低市场风险,确保产业项目有扶贫增收效益;其三,搭建生态产业金融保险平台,探索建立财政补助的扶贫产业险,分散扶贫产业风险,同时完善产业扶贫贷款担保机制,利用扶贫资金成立专门的产业扶贫开发担保公司。
加快产业扶贫的供给侧改革,助推湘西地区依托生态资源实施产业精准扶贫。短期的任务是改革土地流转制度和降低扶贫企业成本,首先,应加速贫困村土地流转,鼓励贫困农户以土地租赁分红、入股分红、入股经营等形式进行流转,适度提高土地流转收益,推进扶贫生产基地或生产园区的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建设;其次,进一步加大生态性扶贫企业税收优惠力度和财政支持力度,补偿由于区位劣势和基础设施落后而产生的超额运营成本,同时加强扶贫企业和生产基地的绩效监管,建立扶贫企业或基地退出机制,依据扶贫效益实施滚动扶持,避免出现“烂尾公司(基地)”;其三,着力打造一批高端优质的生态产品和服务,精准定位市场需求,重点支持实施精细化管理、精品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的扶贫企业。
长期来看,还应从劳动力供给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来助推产业精准扶贫,将技能教育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提高劳动力素质,强化地方政府绿色服务职能。
设立生态产业扶贫引导基金,以产业链“组团申请、打包扶持”的方式提高扶贫效益。
首先,设立地区产业扶贫引导基金,并以此为母基金,按市场化模式运作,通过发起生态产业扶贫投资基金的方式,吸引和引导社会资金以参股投资、跟进投资、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湘西地区支持生态产业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其次,以构建完整生态产业链为目标,以龙头企业、能人农户和基地为核心,以配套企业、农户和基地为辅助,联合申请财政专项产业扶贫资金,重点支持在区域内能形成完整产业链的企业、农户及生产基地。通过“组团申请、打包扶持”,精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态资源、生态产业、核心企业及能人农户,形成要素集聚优势,同时带动上下游产业及配套产业发展,不断拓宽扶贫产业面,提高扶贫效益。
搭建生态科技、市场信息与金融保险为一体的生态产业服务平台。
首先,以政府购买的形式提供生态科技专业咨询服务,加快对湘西地区生态资源进行价值评估,促进生态资源精深加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鼓励科研院所以科技入股形式参与产业扶贫;
其次,搭建市场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科学分析,准确判断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趋势,建立市场信息预警系统、信息反馈和监测系统,为湘西地区免费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以降低市场风险,确保产业项目有扶贫增收效益;
其三,搭建生态产业金融保险平台,探索建立财政补助的扶贫产业险,分散扶贫产业风险,同时完善产业扶贫贷款担保机制,利用扶贫资金成立专门的产业扶贫开发担保公司。
加快产业扶贫的供给侧改革,助推湘西地区依托生态资源实施产业精准扶贫。短期的任务是改革土地流转制度和降低扶贫企业成本,
首先,应加速贫困村土地流转,鼓励贫困农户以土地租赁分红、入股分红、入股经营等形式进行流转,适度提高土地流转收益,推进扶贫生产基地或生产园区的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建设;其次,进一步加大生态性扶贫企业税收优惠力度和财政支持力度,补偿由于区位劣势和基础设施落后而产生的超额运营成本,同时加强扶贫企业和生产基地的绩效监管,建立扶贫企业或基地退出机制,依据扶贫效益实施滚动扶持,避免出现“烂尾公司(基地)”;
其三,着力打造一批高端优质的生态产品和服务,精准定位市场需求,重点支持实施精细化管理、精品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的扶贫企业。长期来看,还应从劳动力供给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来助推产业精准扶贫,将技能教育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提高劳动力素质,强化地方政府绿色服务职能。
上一篇:工地施工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