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武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发源于渭源县鸟鼠山。守护好渭河生态,对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意义深远。我们要积极推进治理方式转变,推动渭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推动治理方式由重点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近年来,渭河流域(甘肃段)在水土保持、生态绿化等领域持续发力,取得积极成效。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整体统筹,加强统一规划,突出要素集成,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并重,不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大荒山绿化、水源涵养区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河道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项目实施力度,统筹推进全流域生态治理和修复。
推动生产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叠加机遇,加快转变生产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要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绿色化发展。要推动工业绿色升级,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绿色低碳产业,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推动工业经济向高质量、高效益、低排放方向发展。
推动治理理念由政府治理向全民治理转变。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理念,调动全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环保宣传活动,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树立生态建设与保护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让公众能够及时了解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治理进展情况。同时,推动公众参与决策,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项目建设等过程中,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推动人口分散居住向适度集中迁移。居住分散是渭河流域(甘肃段)乡村聚落的基本形态。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要立足流域生态承载能力与资源禀赋,科学优化人口布局。通过制定系统性迁移规划,有序引导山区人口向生态优良、产业基础扎实的城镇集聚,同步对腾退土地实施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经济,释放生态红利。同时,加快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搭建就业帮扶平台,强化技能培训,拓宽产业就业渠道,确保迁转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实现人口分布优化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推动由地方负责向全域协同发展转变。构建综合管理体系,设立专门协调机构,打破地域与部门壁垒,科学划定各区域功能定位,细化发展目标、任务分工与监督机制,通过定期会商、联合决策实现治理联动。同时,建立生态补偿与利益共享长效机制,深化产业协作、资源互补,推动上下游协同发展;统筹布局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提升流域互联互通水平,构建生态共保、发展共享的全域治理新格局,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为甘肃省政协委员、陇西县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