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肠菌群是指一群好氧及兼性厌氧,在37℃、24h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它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通常可作为水体粪便污染的指标菌
2、大肠菌群是指37℃生长时能发酵乳糖,在24h内产酸产气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除包括大肠埃希氏杆菌属外,还包括肠杆菌科的肠杆菌属、枸椽酸菌属、克雷伯菌属
3、大肠菌群是指一群能在36℃,24h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它主要包括肠杆菌科的大肠埃希氏菌、枸椽酸杆菌、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
文献来源
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大肠菌群分布较广,在温血动物粪便和自然界广泛存在。调查研究表明,大肠菌群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粪便中多以典型大肠杆菌为主,而外界环境中则以大肠菌群其他型别较多。
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该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食品中有否粪便污染。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粪便是人类肠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粪便,也有肠道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所以粪便内除一般正常细菌外,同时也会有一些肠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必须看作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具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及适应环境能力强等优点.这些微小的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原核细胞结构的细菌,和有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等),还包括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在这些微小的生物体中,大多数是我们用肉眼不可见的,尤其是病毒等生物体,即使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也不能看到,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但也有例外,有些微生物尤其是真菌——食用真菌等肉眼是可见的.由此可见,微生物是一个微观世界里生物体的总称.特点:1体形微小,结构简单2.代谢旺盛,繁殖迅速微生物体积虽小,但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如大肠杆菌的比表面积可达30万.因而微生物能与环境之间迅速进行物质交换,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而且有最大的代谢速率.从单位重量来看,微生物的代谢强度比高等生物大几千倍到几万倍.如在适宜环境下,大肠杆菌每小时可消耗的糖类相当于其自身重量的2000倍.1kg酵母在24h可使几顿糖全部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3.适应性强,容易变异微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特强,这都是为了保存自己,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有些微生物体外附着一个保护层,如荚膜等,这样一是可以作为营养,二是抵御吞噬细胞对它的吞噬.细菌的休眠芽孢、放线菌的分子孢子等对外界的抵抗力比其繁殖体要强许多倍.有些极端微生物都有相应特殊结构蛋白质、酶和其他物质,使之能适应恶劣环境.一方面,由于微生物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大,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大,因而受环境影响也大.一旦环境变化,不适于微生物生长时,很多的微生物则死亡,少数个体发生变异而存活下来.利用微生物易变异的特性,在微生物工业生产中进行诱变育种,获得高产优质的菌种,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4.种类多分布广微生物在自然界是一个十分庞杂的生物类群.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微生物近10万种,现在仍然以每年发现几百至上千个新种的趋势在增加.它们具有各种生活方式和营养类型,大多数是以有机物为营养物质,还有些是寄生类型.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之多,是动、植物所不及的.分解地球上贮量最丰富的初级有机物——天然气、石油、纤维素、木质素的能力,属微生物专有.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为广泛,空气、土壤、江河、湖泊、海洋等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在人类、动物和植物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有多种微生物存在.。
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
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胚杆菌。 大肠杆菌是一种细菌,大肠菌群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多种细菌。
扩展资料: 大肠菌群对人体的危害: 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 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该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食品中有否粪便污染。 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
粪便是人类肠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粪便,也有肠道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所以粪便内除一般正常细菌外。 同时也会有一些肠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必须看作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肠菌群。
肠道微生物指动物肠道中存在的数量庞大的微生物,这群微生物依靠动物的肠道生活,同时帮助寄主完成多种生理生化功能。肠道不仅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在维持正常免疫防御功能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体肠道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具有人体自身不具备的代谢功能。
作为人体最庞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微生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不仅能调节人体健康,更在膳食和宿主之间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Joshua Lederberg曾指出的,人体与人体共生微生物构成了超级生物体(superorganism)。
1972年,微生物学家托马斯·拉奇(Thomas Luckey),在论文中估计消化道容积约有1升,而每克肠道内容物的细菌含量约有10,由此得出肠道细菌的数量大致为10。
2016年,以色列和加拿大的几位研究者对人体细菌与细胞估算,得出:一个体重70千克、身高1.7米的“标准参考人”身上的细菌/细胞比值平均为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