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7日,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6个督察组全部完成督察进驻工作。
督察组交办的群众举报生态环境问题,地方已办结28076件。其中,责令整改22561家;立案处罚5709家,罚款51062万元;立案侦查405件,行政和刑事拘留464人;约谈2819人,问责4305人。
从被督察地方报送情况看,河南边督边改问责达1015人,广东拘留环境违法人员162人,江苏处罚金额近2.4亿元。 经过努力,一批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一批整改不力不实的问题得以再次查处;一批督察整改过程中形式主义问题得到严肃问责;一批被故意掩盖的问题得以曝光并全面整改。
根据督察安排,各督察组已进入督察报告起草和问题案卷梳理阶段,并安排专门人员继续紧盯地方边督边改情况,确保尚未办结的群众举报能够及时查处到位、公开到位、问责到位,确保群众举报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5月30日至6月7日,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6个督察组陆续对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河南等省(区)实施督察进驻,截至6月14日,被督察地区已问责630人。
督察组进驻河南省开展“回头看”期间,发现当地一家国有企业两年来先后被当地环保部门下达整改督办通知、停止违法行为决定等文书33份,但该企业对多次处罚无动于衷,直至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才下决心解决问题。 国有企业本应成为环境保护的表率,但某些企业负责人却恰恰利用自身背景,想方设法敷衍整改,逃避治污改造,躲避环保督察。
某些企业之所以成为环保执法的“肠梗阻”,主要原因就是有地方领导干部为其“站台”,屡禁不止的重污染企业通常都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地方政府在财政、税收、就业等方面都“仰赖”相关企业。一些污染企业是地方政府财政的“命根子”,地方环保部门因此管不了、治不了、关不了,环境执法时也只能重形式、走过场。
在2016年、2017年两年间进行的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实现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开出超过14亿元环保罚单,掀起了一轮环保风暴。为了持续发挥督察震慑效果,防止生态环境问题反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开展了此次“回头看”工作。
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环保督察越往后执法越严。各种“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等生态环保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在群众监督举报以及环保督察的执法压力下,最终将不得不改弦更张、改邪归正。
环保督察越往后执法越严,将有效改变污染企业的环保预期,促使其主动整改消除污染源。近年来,一些地方或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或为了单位、小团体的一己私利,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
此次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工作,督察组目前已受理有效群众举报上万件,并根据举报立案侦查75件,拘留58人,约谈365人,问责630人。环保督察越往后执法越严,这一不断强化的政策信号,将促使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及污染企业改变预期,采取行动有所作为。
越来越严格的环保督察,将迫使“落后分子”放弃蒙混过关的想法、敷衍应对的做法,将有效解决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环保督察越往后执法越严,有助促使各级领导干部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环保督察是一项重要的环境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将环境保护督察结果纳入到绩效考核中,进而对相关部门及领导干部产生奖惩作用。要进一步提高环保督察在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所占的权重,强化督察检查,对不履责、履责不到位甚至纵容污染环境的领导干部,实行严格追责终身追责。
环保督察越往后执法越严,有助促使各地主要领导干部扛起生态环境保护主要责任人职责,做到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案件亲自督办,组织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环境的有效管理和改善,不能仅凭企业或地方自律来实现,环保督察的执法压力必须不断加强,越来越严。
环保督察工作还要加强与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机关的合作,重拳出击精准到位,通过按日计罚、限产停产、查封扣押、移送拘留等手段,让污染环境责任人无利可图无处遁形。 环保督察工作还要紧密联系群众,织密环境保护的天罗地网,努力做到“有报必接、违法必查,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让无处不在的群众监督成为促进环保督察越来越严的压力,最终转化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的不竭动力。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看到了督察取得的明显成效,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领导干部不负责不作为甚至充当“保护伞”、企业虚假整改等问题,要严肃问责,不搞“下不为例” 中央环保督察动真碰硬,重拳出击,用不到两年时间,对全国31个省区市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一次全覆盖式的督察。应当说,中央环保督察成效是明显的,一批长期难以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一批长期想办而未办的事情得到落实,促进了各地的生态环境改善。
如果将第一轮督察看作是对地方党委、政府、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体检、诊治,此次“回头看”则是“看病抓药”后的一次“复查”。“回头看”看到了中央环保督察取得的明显成效,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这次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发现的不少问题背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不作为甚至充当“保护伞”的现象。
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的情况。作为“关键少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彻底扭转GDP至上的政绩观,在千头万绪的各项工作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来源:人民日报。
中 央环保督察“回头看”:部分保护区暗藏养殖场臭气熏天,地方部门不作为。
河南三门峡黄河湿地暗藏大型养殖场 中 央环保督察“回头看”25日通报,河南三门峡市境内的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暗藏大型养殖场,在现场督察中,地方有关部门负责人指东向西、欺骗编造、干扰调查,情节恶劣。 2016年第一轮中 央环保督察指出,河南全省沿黄河有5处国家级和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均不同程度存在生态破坏问题。
此后,河南省督察整改方案承诺,全面排查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破坏问题,按期完成整改任务。 今年6月16日,中 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三门峡市后,通过卫星地图摸搜排查,发现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段内存在可疑人工设施,并立即前往现场检查。
随后,督察组在黄河南岸的大片树林中间,发现两处大型养猪场和一处养牛场。 经查,这些养殖场均位于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
其中,两处养猪场属于灵宝市融利实业有限公司,第一处为该公司的养殖东区,占地760亩,有35栋猪舍,现存栏商品猪13926头,项目未经环评审批,厂区内还私建一台2蒸吨/时锅炉;第二处为该公司养殖西区,有20栋猪舍。养殖场内臭气熏天,没有污染处理设施,大量粪污经简陋破败的化粪池后,通过一根管道直排附近莲藕塘和鱼塘。
养牛场名为灵宝瑞亚牧业有限公司,占地700亩,有牛舍28栋,现存栏1340头。检查同样发现,该养殖场未经环评审批,无污染处理设施,并私建有3蒸吨/时锅炉等设施。
督察组查阅相关资料后还发现,这些项目都是当地政府招商引资进入的。2016年以来,融利公司养殖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3月,灵宝市政府经专题会议研究,同意瑞亚公司延期缴纳上年度部分排污费,并从2017年第一季度起按存栏100头牛(实际存栏2000余头)核算缴纳排污费,不足部分后期视情补缴。
督察组介绍,在现场检查中,地方相关部门负责人还存在指东向西、欺瞒误导督察人员的行为。据通报,当督察人员现场问询时,当地政府一位负责人看似协助,实则抢在企业人员回答前欺瞒谎报生猪存栏量;另外一名负责人用方言“指导”企业工作人员,企图错误引导督察人员的检查路线,被严肃警告后方才停止。
督察组表示,从督察情况看,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段的生态破坏情况依然严重,有关部门和地方环保不作为、乱作为、敷衍整改问题突出,督察组将进一步调查核实,对不作为、乱作为,甚至失职失责的,将依法依规督察处理。 内蒙古呼伦湖水环境质量没得到改善 中 央环保督察“回头看”26日通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湖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不明显,重点治理项目被人为搁置。
呼伦湖是内蒙古第一大淡水湖,素有“草原明珠”之称,对维系呼伦贝尔草原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动植物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督察组通报,2016年7月第一轮中 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指出:呼伦湖综合治理方案经国家批复后,内蒙古自治区制定了实施方案,但进展缓慢。
内蒙古自治区在随后制定的督察整改方案中明确,2017年底前完成20个重点项目的实施;2020年具备区域水资源调、补、蓄、配综合能力,流域生态蓄水量得到基本满足和有效补给,水环境质量实现明显改善。 督察组近期督察发现,呼伦湖问题依然突出,水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改善。
与2015年相比,呼伦湖水质在2016至2017年仍为劣Ⅴ类。水环境质量“靠天吃饭”的现状尚未改变,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同时,当地存在随意调整变更治理工程问题。截至2017年底,实施方案明确的20个治理工程项目,2个被调出实施范围,16个实施内容大幅变更。
投资计划也随意变更,一期工程项目总投资21.08亿元,实际落实只有13.15亿元,其中,涉及旅游景区治理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没有实施,但有关管护能力建设的资金却由规划的1.9亿元,调增到4.02亿元。 督察组指出,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作为整改任务牵头单位,没有履行应承担的职责,自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以来,直至最近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前,才组织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没有加强对工程项目的实施管理;没有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统筹推进和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不够,不作为、慢作为明显。
督察组认为,呼伦贝尔市作为实施责任主体,避重就轻、避难就易,甚至为了当地有关监管单位利益,大幅度调整项目建设内容。当地水利厅对自身承担的多个水利工程项目的组织协调职责、任务一无所知,履职尽责没有到位。
来源:网易新闻。
据生态环境部网站消息,截至6月25日,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6个督察组基本完成对10省区第二阶段下沉督察任务。6个督察组共收到群众举报29245件,各地已问责1939人。
经**、**批准,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6个督察组于2018年5月30日至6月7日陆续对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东、广西、云南、宁夏等10省(区)实施督察进驻。
被督察地方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借势借力推动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边督边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批群众身边的垃圾、恶臭、噪声、扬尘等污染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一批整改不到位、不彻底,群众不满意的生态环境问题得以再次查处,彻底解决;一批“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的问题得以查处到位,严肃问责;一批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得以曝光、引起重视,并全面启动整治工作。同时,各地继续通过“一台一报一网”及时公开边督边改情况,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通过一批批具体问题的推动解决,人民群众获得感得到明显提升。 来源:人民网
据生态环境部网站消息,截至6月25日,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6个督察组基本完成对10省区第二阶段下沉督察任务。
6个督察组共收到群众举报29245件,各地已问责1939人。 经**、**批准,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6个督察组于2018年5月30日至6月7日陆续对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东、广西、云南、宁夏等10省(区)实施督察进驻。
被督察地方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借势借力推动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边督边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批群众身边的垃圾、恶臭、噪声、扬尘等污染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一批整改不到位、不彻底,群众不满意的生态环境问题得以再次查处,彻底解决;一批“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的问题得以查处到位,严肃问责;一批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得以曝光、引起重视,并全面启动整治工作。
同时,各地继续通过“一台一报一网”及时公开边督边改情况,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通过一批批具体问题的推动解决,人民群众获得感得到明显提升。 来源:人民网。
截至6月15日,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6个督察组均完成第一阶段省级层面督察任务。
督察组共计与126名领导干部进行个别谈话,其中省级领导50人,部门和地市主要负责同志76人;累计走访问询省级有关部门和单位100个;调阅资料3.5万余份。 据介绍,6个督察组于2018年5月30日至6月7日陆续对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东、广西、云南、宁夏等省(区)实施督察进驻。
截至6月14日,6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共收到群众举报12817件,受理有效举报10608件,经梳理合并重复举报,累计向被督察地区交办转办9995件;各被督地区已完成查处3206件,其中立案处罚641家,罚款5807万元;立案侦查75件,拘留58人;约谈365人,问责630人。 为发挥督察震慑效果,6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按照有关要求和程序,陆续向社会公开了一批督察整改不力,特别是“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的问题,曝光了一些地方在整改中弄虚作假、表里不一、敷衍应对的行为。
根据“回头看”安排,目前各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正在开展第二阶段下沉地市督察,并继续受理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信访举报,下沉时间15天左右。来源:人民日报。
3月28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用了“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取得显著成效”的表述,对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予以肯定。
数据最直观地体现了成效。自2015年12月在河北省启动督察试点后,中央环保督察在两年内实现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督察全覆盖。
督察进驻期间,共问责党政领导干部1.8万多人,受理群众环境举报13.5万件,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8万多个。 在开展第二轮督察前,先对首轮督察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则有利于成绩的巩固。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骆建华认为,与第一轮相比,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重点可能会放在第一轮反馈问题的解决情况和解决效果上。**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则表示:“‘回头看’的严厉程度不低于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
已经发现的问题是否整改到位以及还有没有新的问题出现,都会是重点。要‘老账新账’一起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