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爽:鲜洁爽口,有活力。
浓厚:味浓而不涩,纯而不淡,浓醇适口,回味清甘。浓烈:味浓不苦,收敛性强,回昧甘爽。
鲜浓:口味浓厚而鲜爽,含香有活力。浓强:味浓,具有鲜爽感和收敛性。
甜爽:滋味清爽,带有甜味。浓醇:口味浓,回味爽略甜,无刺激性。
鲜醇:滋味鲜爽欠浓,刺激性不强。回甘:茶汤人口后回味有甜感。
醇爽:滋味醇和鲜爽。醉正:清爽带甜,刺激性不强。
醇厚:茶汤鲜酵可口,回味略甜,有刺激性。平和:味正常,有一定浓度,缺乏鲜味。
醇和:滋味欠浓,鲜味不足,无粗杂味。粗淡:味粗而淡薄。
粗涩:原料粗老而涩口。生涩:涩味且带有生青昧。
淡薄:味淡而正常。苦:茶汤人口,舌根感到类似奎宁的一种不适味道。
苦涩:涩中带苦。生青:干茶叶具有青草气。
粗青:粗老而生涩。浓涩:味浓而涩口。
熟味:熟闷,一种软弱不快的滋味。老火味:温度高引起的火味。
足火味:有糖香的甜味。焦味:茶叶高温灼焦后形成的焦气。
陈味:茶叶贮藏久而产生的陈变气味。日晒味:日晒茶具有的一种类似笋干的气味。
异昧:非茶叶的气味和污染的各种异昧。
从前有一个骄傲的茶壶,它对它的瓷感到骄傲,对它的长嘴感到骄傲,对它的那个大把手也感到骄傲。
它的前面和后边都有点什么东西!前面是一个壶嘴,后面是一个把手,它老是谈着这些东西。可是它不谈它的盖子。
原来盖子早就打碎了,是后来钉好的;所以它算是有一个缺点,而人们是不喜欢谈自己的缺点的——当然别的人会谈的。杯子、奶油罐和糖钵——这整套吃茶的用具——都把茶壶盖的弱点记得清清楚楚。
谈它的时候比谈那个完好的把手和漂亮的壶嘴的时候多。茶壶知道这一点。
“我知道它们!”它自己在心里说,“我也知道我的缺点,而且我也承认。这足以表现我的谦虚,我的朴素。
我们大家都有缺点;但是我们也有优点。杯子有一个把手,糖钵有一个盖子。
我两样都有,而且还有他们所没有的一件东西。我有一个壶嘴;这使我成为茶桌上的皇后。
糖钵和奶油罐受到任命,成为甜味的仆人,而我就是任命者——大家的主宰。我把幸福分散给那些干渴的人群。
在我的身体里面,中国的茶叶在那毫无味道的开水中放出香气。” 这番话是茶壶在它大无畏的青年时代说的。
它立在铺好台布的茶桌上,一只非常白嫩的手揭开它的盖子。不过这只非常白嫩的手是很笨的,茶壶落下去了,壶嘴跌断了,把手断裂了,那个壶盖也不必再谈,因为关于他的话已经讲得不少了。
茶壶躺在地上昏过去了;开水淌得一地。这对它说来是一个严重的打击,而最糟糕的是大家都笑它。
大家只是笑它,而不笑那只笨拙的手。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逼格很高 至少没有直接问,怎么看一把茶壶的价值之类的(那种见多了) 所以我决定简要的回答一下 首先要说明,紫砂作品的范畴很大,大体两种,雕塑和茶壶 雕塑类和艺术类相同点较多,就不多说了 关键是茶壶 上图是王寅春制作的仿古 上图是顾景舟制作的仿古 虽然大体都是一样的,但是细节却略有不同 不同点出了时代带来的审美和技术的进步以外 还有对茶壶的理解 【可以说,全手工制作紫砂壶,壶身考的是制作师的基本功,而嘴把钮就是制作师对茶壶的理解】 比如王寅春制作的壶嘴下曲线明细有个转折的地方(红线) 而顾景舟制作的更加圆润一些(如下图) 因此看一把壶的内涵(制作师的性格和审美)就要从整体看,尤其是嘴把的感觉 此外还有这种何道洪风格肥头大把的茶壶,松鼠壶,看起来像只松鼠,属于现代美学设计了 脱离传统紫砂壶的审美 所以,入壶看内涵 第一,看整体,茶壶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象形(如上的松鼠壶)?仿真(如各种瓜果壶)?还是传统美 第二,就是看细节,和嘴把的感觉,不同的人做的茶壶都会不同,但同一个人做的茶壶大多风格相同,就是指对嘴把搭配的理解。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现代说到茶壶,泛指宜兴紫砂壶。
准确的说是指泡茶的壶,从材质分为紫砂壶、瓷壶、玻璃壶、铁壶等。 茶杯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
如今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
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适,"入口"顺畅。
茶盘 盛放茶壶、茶杯、茶道组、茶宠乃至茶食的浅底器皿,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形状可方可圆或作扇形;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夹层。选材比较广泛,以竹制茶盘最为清雅相宜。
还有木头的茶盘,有绿檀、黑檀、鸡翅木茶盘等;也有紫砂的、陶瓷的。 茗炉 烧水的器具,现代泡茶都用电能烧水,有随手泡、电瓷炉、红外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