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县市委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提高县市委执政能力和实现科学执政的重要因素。
完善县市委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要落实好8条措施。 一是完善县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机制。
总揽全局就是县市委要立足工作大局,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加强对地方工作的领导;协调各方就是要统筹协调好县市人大、政府、政协几大班子之间的关系,强化班子整体功能,把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体现在整合资源干事业、凝聚力量促发展上。 二是完善县市委决策机制。
进一步健全提高议事决策水平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书记办公会的酝酿作用和常委会、全委会的决策作用,科学界定决策内容和权限,防止超越权限和敷衍塞责,严格确定决策程序,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机制、决策方案咨询论证机制、决策方案讨论确定机制、决策纠错改正机制、决策落实督办机制、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 三是完善县市委目标管理机制。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县市委决策进行责任分解,明确分管常委和责任部门。结合常委分工实际,进一步细化、量化常委工作目标,既要有业务目标,明确常委自身所处工作范围内的职责;也要有公共目标,明确常委在全局工作中担负的职责。
同时还要建立常。健全县市委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提高县市委执政能力和实现科学执政的重要因素。
完善县市委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要落实好8条措施。 一是完善县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机制。
总揽全局就是县市委要立足工作大局,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加强对地方工作的领导;协调各方就是要统筹协调好县市人大、政府、政协几大班子之间的关系,强化班子整体功能,把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体现在整合资源干事业、凝聚力量促发展上。 二是完善县市委决策机制。
进一步健全提高议事决策水平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书记办公会的酝酿作用和常委会、全委会的决策作用,科学界定决策内容和权限,防止超越权限和敷衍塞责,严格确定决策程序,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机制、决策方案咨询论证机制、决策方案讨论确定机制、决策纠错改正机制、决策落实督办机制、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 三是完善县市委目标管理机制。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县市委决策进行责任分解,明确分管常委和责任部门。结合常委分工实际,进一步细化、量化常委工作目标,既要有业务目标,明确常委自身所处工作范围内的职责;也要有公共目标,明确常委在全局工作中担负的职责。
同时还要建立常委协调落实机制,使常委工作既做到职责明确,又分工不分家,形成合力。 四是完善县市委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监督制度建设,强化对权力的制约,最大限度发挥纪检机关的监督作用。改革监督体制,扩大巡视员制度的推行范围,尝试纪委垂直管理。
完善程序性规定,发挥党代表的监督作用,开辟多种社会监督渠道。建立规范的常委会述职制度,完善述职评议制度,完善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制度,完善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党代表评议不称职责令辞职制度。
强化对县市级党政正职的监督,对县市级党政正职要重点在干部选拔任用、重大问题决策和廉洁从政方面加强监督。 五是完善县市委能力建设机制。
强化理论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的教育,增强班子成员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执政为民的民本意识。完善培训机制,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有效解决供需脱节、学用脱节、培训形式单一的问题。
加强实践锻炼,把立足本职工作、履行好岗位职责作为锻炼县市级领导干部的主要途径,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 六是完善县市委领导经济工作的机制。
县市委抓发展首先要抓经济,必须把领导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和核心职能。进一步明确县市委常委会与政府常务会在经济工作决策上的职责,防止以县委常委会代替政府常务会,要从全局角度合理划分工作层次,对管什么、怎么管作出规定,避免出现以“全能者”的身份、“家长式”的作风、“保姆型”的方法领导经济工作。
七是完善县市委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健全“首次提名”制度,逐步推行干部任用初始提名由县委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制度,并建立首次提名责任制。
完善“最终决定”制度,逐步将下一级地方党委、政府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本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纳入县市委全委会或常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范围。建立选人用人情况通报制度,继续推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
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评议制度,对选人用人质量的评议结果作为上级党委评价考核下级党委和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建立用人失误失察责任追究制度,包括推荐提名失误责任追究、考察工作失误责任追究、任用决定失误责任追究等制度。
八是完善县市委社会管理机制。建立民生保障机制,把优化产业与增加就业统筹好,实现充分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认真落实、严格执行抓党建“五个一”工作机制,坚持把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规范工作程序,强化工作措施,全力抓好党建任务的落实。各级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研究、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大事项亲自督办,亲力亲为地抓好党建工作。各级党委(党工委)领导班子成员要落实“一岗双责”和联系点制度,带头抓好分管领域的党建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确保把各战线、各领域、各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实抓细抓紧,抓出成效。
(二)落实工作责任。要层层健全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各级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参谋助手作用,要围绕开鲁县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目标,积极推动党建工作内容、方法、载体、保障及制度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形成抓党建工作合力。作风建设专项组要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思想建设专项组要把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抓好思想政治和理论武装工作;组织建设专项组要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切实抓好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能职责,认真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党建工作。
Q:什么是“体制”?体制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1.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2.体裁;格局3.艺术作品的体裁风格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也基本差不多,比较简单具体可以理解为:体制为制度的中间层次: 制度,可分为三个层次:根本制度、体制制度和具体制度.根本制度属宏观层次,是指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如封建宗法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体制制度属中观层次,可以是某些社会分系统方面的制度,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也可以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整体意义上的组织制度,如领导体制、学校体制等;具体制度属微观层次,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如财务制度、工作制度等.Q:什么是机制?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么解释的: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多用于自然科学,mechanism 指机械和机能的互相作用、过程、功能等等.社会科学也常使用,可以理解为机构和制度. 机制有多重含义,例如用机器制造的;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等等.与我们常说的机制相近的含义是指做事情的方式、方法.但又不等同于这个意思.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 首先,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党建的工作机制,不因党组织负责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据个人主观随意改变的.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例如监督机制,不仅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而且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而单纯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则因人而异,并不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例如,建立起各种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工作的落实、推动、纠错、评价等.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党的建设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对“机制”一词的定义应该包含着四个要素:1、事物变化的内在原因及其规律;2、外部因素的作用方式;3、外部因素对事物变化的影响;4、事物变化的表现形态. 我们在研究机制问题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样的几个方面.尤其应该重视对事物变化内在规律的研究.同时要充分考虑外部施加的人为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后果. 用以上认识审视我们目前的某些政策、举措和具体的决策,会发现存在的问题很多是没有对事物的内在变化规律搞清楚,也没有认真考虑出台的措施会对要解决的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只是凭主观的愿望或想当然而决定而造成的.Q:机制与体制的区别是什么? “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等. “体制”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如:学校体制、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等.两个词的中心语和使用范围不一样,“机制”由有机体喻指一般事物,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即相互关系, “体制”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
一要完善高校各级党组织的工作制度。既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也要完善院系党总支和党支部的工作制度。尤其在完善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上,高校党委应该积极尝试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实施细则,切实将这种领导体制融入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既要寻求这种体制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和高校党建工作发展的切入点,又要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这种领导体制。
二要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干部工作。包括完善教职工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探索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制度、完善干部工作制度。建议对教职工建立考评制度和激励制度,对党员平时受教育情况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情况进行考评,并根据考评的情况确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建立学生党支部工作制度、正常的组织生活会制度。
三要正确处理高校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的关系。“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理念。要在两者间寻找结合点,实现“两不误、两促进”,需要发挥党建工作对中心工作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作用。党总支要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首先是要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规范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党政的工作职责;其次是要发挥好党总支委员参与和支持行政工作的作用,为广大党员和教职工支持学校中心工作树立良好典范。
四要创新高校党建工作制度体系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党员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高校党建工作要遵循这一要求,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师德教育、廉洁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通过党支部的集中学习增强党员的集体荣誉感,发挥组织教育、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作用。建立完善对党员考评、监督的长效机制。高校党员绩效考评制度是对党员进行管理的长效机制,它对党员的政治表现、思想作风、工作业绩、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考察,强化党员的政治意识、自律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党员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党员思想素质和推动学校工作的目的。建立党内工作问责制,以确保长效机制有效执行。
五要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新的方式方法。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积极抢占网上制高点,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要努力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受学生欢迎的主流网站,积极引导网上舆论,使互联网成为党建工作的新载体。同时还必须拓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积极探索在学生公寓、学生社区和学生社团建立党组织。
(一)、学校党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上,重教学业务、轻学校党建在当前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体制下,一些学校领导片面认为,学校的发展必须以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等硬件建设为硬指标、硬任务。
为了使学校在竞争中提高生存力,学校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在抓发展规模,造成党建工作在文件中提得多,行动上落实得少,开会布置多,实际落实少;从事党务工作人员(学校党组织负责人)热情不高、心思不稳,以致党建工作业务不精、理论水平不高,影响了党建工作的效果和力度。二是领导体制上,重行政领导作用,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学校领导配备上,校长是一把手,书记(副书记)是二把手或三把手。
校长负责制体制下,校长的中心领导地位和作用明显并强势;而学校党组织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的保证监督作用,参与学校重大决策与中层干部管理的作用,实施党组织自身建设的作用,领导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德育工作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等都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学校党组织建设薄弱。具体表现为,学校党组织和党员管理教育的各项制度不健全,党员活动阵地缺失、党建档案材料不完善;党组织活动不能够很好地开展;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呈现弱势,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强。
三是工作实践中,重党建工作形式,轻党建实际效果。多数学校在党建工作上只注重搞形式主义,以应付的态度对待上级安排的任务。
例如,一些学校在安排政治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上都缺乏针对性,对社会和群众关心的热点和学校工作的难点问题不能作深入的讨论和深层次的思考;在参与学校决策方面,学校党组织对具有方向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问题只是停留在“点头”和“摇头”上,对于学校作出的决策,从来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也不管决策的实施效果到底如何,党组织参与学校决策就成了履行职责的一种形式而已,其政治核心作用根本无法发挥出来。在党建活动方面,一些学校一般是把发展新党员、召开生活会当作主要内容,在涉及全党性的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安排(如创先争优活动等)上,活动时间大都集中在某个主题教育活动前后的几个月。
“风头”一过,其活动也就可以搁起不问了,往往是“虎头蛇尾”。至于活动的实效性,很少有人关心。
四是领导机制上,重班子配备,轻制度监督从目前中小学校来看,党政领导的设置一般采用三种方式。一是党政分设,二是党政互兼,三是党政一人兼。
我市的直属学校仅有鹿泉一中等5所学校实行党政分设,其他7所学校均实行党政一人兼。无论哪种形式,都有一个对党政领导实行有效监督的问题。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对校长、书记的监督往往存在监督不够到位,实际运作障碍等现象。学校党组织和教代会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常常不是基于制度的保证,而是取决于校长、书记的个人素质。
同时,教育局党委对书记、校长的监督,一般还只是通过年度的工作检查考核和听取汇报掌握,难以做到有效监督和科学评价。在党组织难以监督到位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决策失误,处事不公,群众不满等后果,从而影响学校稳定和发展。
五是队伍建设上,重发展党员,轻党员教育与管理。各学校在发展党员问题上都比较重视,能够按照程序把那些政治成熟、业务精干、业绩优秀的教职工吸收到党员队伍中。
但是对党员的后续教育与管理乏力,总是认为学校应以业务工作为主,以教学为主;对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跟不上,造成入党后党员(预备)管理教育松懈,忽略了党员教育在加强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上述情况,造成党组织建设在工作方法上缺乏创新,在组织实施上缺乏活力,党建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党建活动不能科学、规范、有效进行。
原因分析:1、一些学校把校长负责制当成校长个人负责,导致产生“家长制”作风。校长负责制中的校长是法人代表,依法行使学校行政管理职权,但必须按规定行使决策权,自觉接受党组织监督。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有的校长把对学校人、财、物的决策权视为私权,缺乏对党组织应有的尊重,重大问题决策不按规定程序,不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工作,不主动征询党组织意见;有的学校党组织负责人怕有“越位”之嫌,不敢大胆监督,导致校长用“家长制”作风管理学校。2、个别学校片面理解校长负责制对学校全面工作负责,导致学校党组织建设不作为。
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目的是把党组织从包揽一切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抓好干部队伍和教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帮助校长实施正确决策,凝聚员和广大教职工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体现职业精神。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有的党组织负责人把校长对学校全面工作负责,视为不用党组织负责,把党组织的作用视为可有可无,导致该抓的事不敢大胆抓,该管的人不敢大胆管。
3、在大多数学校领导看来,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党建虽然重要,但毕竟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如果强调学校党建工作,势必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由于这种思想认识的偏差,。
《决定》指出:"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 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 序。
"贯彻落实好这一要求,对于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持续有效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 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需要完善党委统一 领导和各方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实机制。
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要求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 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求法 治建设融入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这就需要各级党委认真 肩负起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的职 责,做到法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 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考 核、同步监督检查,确保法治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完善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密切配合,社 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格局。
完善中央层面城乡 社区治理工作协调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应 工作机制,抓好统筹指导、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和督促检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要建立研究决定城乡社区 治理工作重大事项制度,定期研究城乡社区治理工作。
市县党 委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党 委书记要履行好直接责任人职责。要把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纳人 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纳人市县乡 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
逐步建立以社区居民 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社区治理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公开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