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需要有实践的基础,实践亦需要欣赏的能力,学习书法应学会欣赏书法艺术。
宋黄庭坚云:“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元赵孟顾云:“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明董其昌云:“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话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道存者也。”所谓“观”“玩味”“相”“目击”,即指对碑帖之欣赏,并与“临帖”“学书”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欣赏与实践之间是相互为用,彼此促进的。欣赏活动既可激发人们对书法的爱好与兴趣,又可推动人们增进艺术实践的才能。
故而努力提高书法艺术欣赏水平,是学习书法和创作书法艺术作品的必备素养。
书法与国画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艺术。
作为一门艺术,书法有很髙的欣赏价值。欣赏书法作品一般先看其大的气 势和神采如何;然后欣赏章法与结构;最后是分析基本笔画。
用笔一一是否轻重徐疾,提按顿 挫,笔画有没有厚度、深度,能否呈现立体感、生动有力。加上用墨有枯 湿浓淡的变化,更可增添一份气韵。
结构与章法——造型和构思好的 书法作品,可以给人以平衡对称中富有多样的变化,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的美感。结构搭得好,使笔画相互呼 应,疏密匀称,虚实相生,收放相应。
章法美主要指对整篇作品的字与字、行与行、首与尾之间脉络相连,节奏和谐所做的艺术处理,使作品表现出 生动活泼、变化又统一的效果。 意境-—是书写者用笔、结构和 章法技巧以及自身的学识才华、气质性格的综合反映。
每个书法家都有自 己的风格,作品所反映出的意境各别。 如王羲之的书法和“拨云睹日,芙蓉 出水”;而颜真卿的书法却如“项羽 挂甲、樊啥排突”。
欣赏一幅书法作品,若能进一步了解书家的生平、思 想、所处时代等,就能更好地进入全 面的欣赏境地。
因为书法的构成是由用笔,间架结构,章法和意境组成的,所以从这几方面鉴定即可。
用笔,即字的笔画是否规范,符合其字体的要求,上乘书法不但能秉承这一点,而且能融会贯通,在规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间架结构,字的笔画之间是否搭配得当,譬如左小右大,上小下大,围者宽容等等,即一个字的整体感觉及效果。
章法,就是一篇书法作品整体的布局,包括正文,落款,印章及四周留白等。稀疏有序,高低有法,粗细搭配,留白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做到上下一致,左右相齐,落款的位置是否合适,语句是否符合要求,还有印章,最多不超过四方,而且阴阳搭配,正闲有序。
意境,这事一片书法作品的灵魂,当一幅书法作品完成后,它所带给观众的感觉及影响,好的书法作品让人不觉得是呆板的抄字,而是把字写活,能表现出书写内容及书法家的精神来,使人能得到愉悦的享受。这时大概的鉴定,如果楼主不太清楚,你也可以到博宝艺术网问问专家。
硬笔书法,除了要书写清晰之外,还强调造型的灵动与美观,在富有艺术性的基础上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
因此在书写硬笔书法的时候也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通过对图片中的硬笔书法作品的观察,我们不难看出,硬笔书法是一项十分讲究线条美的书法艺术。
尤其是表现出点与画的形态,在用笔的节奏上也是有很高的要求。 讲求线条流利挺拔,有粗有细,有重有轻是硬笔书法的一大特征。
下笔节奏宛如一首畅快淋漓的乐章,有渐入,有平缓的前奏,有激昂的高潮,亦有淡淡的结尾。速度感跃然纸上,节奏十足。
字体线条张弛有度,充满韵味与动态,正是硬笔书法的迷人之处。 除了线条,硬笔书法也同样追求字的结体美,这一点主要通过字的结构造型来表现。
无论是草书、楷体,还是行书、篆体,在字体的造型上都要遵从一定的规律,力求表现出均衡平稳同时有具有多样对比的造型。在不统一中寻求和谐,动中有静静中见动,才是高超技艺的体现之所在。
另外,硬笔书法还具有其独树一帜的章法之美,着主要体现在整副作品的构图上。 不要以为书法就只是简单的写写字,跟画一般,书法也同样是一门艺术。
就算是普通的传统直写或现代的横写,都对一副书法作品的构图有所要求。一般来说,硬笔书法作品的构图追求完整,自然以及和谐的氛围。
拿绘画比较的话,硬笔书法作品与图案画,装饰画更为亲近。 工整优美,又不失装饰性,给人以灵动流畅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人会在家中悬挂书法作品来装饰的原因。
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
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
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2、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
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
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3、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
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
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4、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
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
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
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响。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
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总之,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以上所述仅是书法欣赏的一种方法,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
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当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进行欣赏,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 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 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安详.” 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参考.如果进一步加以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 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的组合而成的,这若各个笔画,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笔画,在字中不能长短、粗细、浓淡一模一样,应该而且必须有所变化.如“多”字的四个“撇”画,唐太宗认为,应该分别写作,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这里所说的“缩”,就是笔势收缩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锋”就是笔势伸展而不收缩,含有“长”的意思.“多”字的“撇”画是这样,其它的笔画也是这样,否则,字形就显得死板,单调,也就无艺术可言. 二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字姿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不可忽略必须把字的重心“稳住”.欧阳询的字,初看起来,有摇摇欲坠之感,但仔细一看,它犹似千年古塔,虽欲倾却“重心”不离地,依然稳健如新.有些书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纸上似乎四平八稳,不偏不倚,但如果一竖起来,则往往东倒西歪,中心不稳.因此,要判别字的重心如何,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纸一竖起来,看看它有没有“倒塌”. 三字势是否自然.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论书名言:“不必勉强方通神.”所谓“不必勉强”,就是历来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们都一致强调的要“自然得体”.王羲之在给他的儿子王献之传授书法经验时说: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这是使书法 m2 四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好的山水画,它必然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短而意却连.汁白以当黑,疏密得当,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的恰倒好处,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画蛇添足,也会有损于整幅作品的艺术性. 五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继承性,书写者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但是,仅有继承,甚至与古人写的一模一样,还称不上真正书法艺术,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书”,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在评论和欣赏书法作品时,要看作品中能否正确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六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的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书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是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的,悲愤之情夺腔而出,于是,出现了笔画浓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旷、潇洒的风格,成为行书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评论和欣赏,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七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中国的书法具有象形性,字形是由特殊的线条笔画结构而成的,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艺术,如果仅仅以实论实赋予一点想象就体味不出其中的妙处.所以,历代的书法家们总是以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书法艺术以合理的比喻.如王羲之把“横”、“竖”两画分别比喻为“如孤舟。
书法作品
济南赵品华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是书法艺术的一种相对完整的表现形式。 书法作品的款式主要有中堂、条幅、横披、对联、匾额、长卷及扇面等。 一般来讲,书法作品由正文和款识构成。正文有三种外观形式:1、纵有行,横有列;2、纵有列,横无行(或纵无列,横有行);3、纵无行,横无列。款识中,字体小于正文字体,书体可与正文保持一致或有区别,风格与正文协调。 从微观讲,书法应讲究字的线条、结构与整幅作品的章法和情感。 (书法作品图例:济南赵品华书法作品,见附图) 书法作品分软笔和硬笔,即毛笔和钢笔等,还分“体”,如楷书,隶书,等等。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作为一门一术,书法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欣赏书法作品一般先看其大的气势和神采如何;然后欣赏章法于结构;最后是分析基本笔画。
用笔是否轻重徐疾,提按顿挫,笔画有没有厚度、深度,能否呈现立体感、生动有力。加上用墨有枯湿浓淡的变化,更加增添一份气韵。
结构与章法造型和构思好的书法作品,可以给人以平衡对称中富有多样的变化,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的美感。结构搭的好,使笔画相互呼应,疏密均称,虚实相生。章法美主要指对整篇作品的字与字、行与行、首与尾之间脉络相连,节奏和谐所做的艺术处理,使作品表现出生动活泼,即富有变化又浑然一体的效果。
意境是指书写者用笔、结构和章法技巧以及自身的学识才华、气质性格的综合反映。每个书法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作品所反映出的意境各别。欣赏一幅书法作品,能进一步了解书法家的生平、思想、所处时代等;
下一篇:党建工作年度汇报(年度党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