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保护黄河文化遗产)
admin
2022-07-19 16:30:53

  18日,记者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于近日联合印发《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作出部署。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要发挥黄河流域考古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重要作用。这部分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实施黄河流域重大考古项目。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协同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比如深入开展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夏文化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系统阐明黄河流域社会文化演变、族群迁徙融合的基本脉络,科学揭示黄河文明的核心价值、典型特征和突出地位,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和5000多年文明史发展历程。

  其次,要做好研究成果发布与转化。该负责人表示,要加大黄河流域考古研究成果发布力度,及时出版考古发掘报告,加强公众宣传,依托“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平台及向社会推介重要考古发现。推动黄河流域大遗址考古和研究成果转化,支撑大遗址保护利用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研究成果向价值展示传播、科普教育等方向转化。

  此外,还要壮大考古科研机构。支持黄河流域建设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和出土文物整理基地、考古工作基地(站)、科技考古实验室、考古博物馆等,提升考古机构和考古装备设施科技化、现代化水平。依托沿黄省、市级考古院所,打造国内一流水平的考古研究机构,依托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级专业考古机构,培育建设世界一流考古机构。

  为更好地让黄河文物活起来,《规划》指出,可创建黄河文化遗产主题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鼓励利用文物建筑建设专题性黄河文化博物馆,加强黄河文物新媒体传播,打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黄河文物数字展示场景。(记者张盖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扎根沃土 砥砺奋进 新华社记者 韩佳诺 太行深处,订单农业催开老乡的笑颜;西北戈壁,供销直播间将特色农产品送进千家万户;...
“天下嘉峪关”夜游项目入选“2... 本报嘉峪关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于晓明)近日,由嘉峪关市申报的“数字赋能推动长城文旅融合‘破圈出海...
甘肃单日用电量创历史新高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占东)据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统计,受今冬首轮寒潮大风天气影响,甘肃采...
科技赋能保障粮食安全 技术创新... 后焕文 青稞是青藏高原最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优势作物。为保障甘南州粮食安全,着力解决好种业“卡脖...
对接产业升级新疆高校培育新质生... (来源:中国改革报)转自:中国改革报□ 祝坤艳 刘鑫岳 郭凯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承载着国家能源安全、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