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当一款印着卡通图案的粉色面膜被轻轻敷在5岁女孩脸上,她的母亲按下快门,将这一幕分享至社交平台并配文,“小公主的护肤初体验”。
随着秋冬季来临,儿童护肤话题持续升温。记者观察发现,越来越多宝妈在社交平台晒出孩子敷面膜的照片。对此有人点赞,也有人质疑,一场关于“童年该不该如此精致”的讨论悄然展开。
从简单涂抹润肤霜到完成一套完整护肤流程,从素面朝天到妆容精致——成人世界的“颜值经济”正悄然跨越年龄界限,将“精致护肤”的理念植入新一代的成长轨迹。
这场由商家、平台与家长共同推动的护肤风潮,究竟是科学育儿的进步,还是消费主义对童年的又一次围猎?
儿童面膜消费大涨,争议紧随其后
儿童面膜已成为母婴市场中增长最为迅猛的细分品类之一。有机构调研显示,早在两年前,儿童面膜消费潜力便已超越儿童奶粉和宝宝饼干,跃居细分赛道首位。
近年来,儿童面膜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儿童面膜种类繁多,一盒五片装的价格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产品不仅按肤质细致划分为干敏肌、油敏肌、油痘肌、暗沉肌等类型,甚至进一步衍生出“婴儿面膜”这一更细分的品类。
儿童面膜在外观设计上也极具针对性,小老虎、长颈鹿等可爱动物造型广受欢迎,部分热销产品显示销量已突破“10万+”,评论区随处可见家长分享的孩子使用照片。
然而,在这些充满童趣的包装之下,关于儿童面膜的科学性与必要性正引发医学界的深切关注。
“儿童皮肤角质层比成年人薄30%,且年龄越小角质层越薄弱,极易出现皮肤过度水合问题,这是不建议儿童使用面膜的核心原因。”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皮肤科医生宋玮看来,健康角质层的含水量需维持在10%至30%的稳定区间,含水量过高或过低都会损害皮肤屏障功能。过度水合不仅可能诱发皮炎、湿疹,还会为微生物和过敏原打开入侵通道。
“健康儿童皮肤本身含水量充足,但皮肤屏障功能尚不健全,人为过度‘补水’不但无益,反而可能破坏天然屏障。”上海市东方医院皮肤科(北院)主任徐楠提到,临床上,一般只建议特殊人群在特定场景下科学使用面膜,如患有特应性皮炎的孩子经医生指导使用。部分家长可能认为,敷面膜保湿无伤大雅,实则可能适得其反。若敷面膜后未及时使用保湿产品锁住水分,反而会导致水分通过暂时薄弱皮肤屏障过度流失。“这如同手指长时间浸泡后会起皱干燥,儿童娇嫩的皮肤经受不住这样的折腾。”
“小金盾”与“绝对安全”,不能简单画等号
虽然医学界态度明确,市场数据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位母亲晒出6岁女儿的专用护肤抽屉,“从保湿霜、防晒霜到睡眠面膜,别家孩子都用,我们也不能落后。”
父母这种“不愿让孩子落后”的心理动机,正持续推动儿童护肤品市场快速扩张。不少以卡通、童话IP设计的彩妆产品,销量相当可观。在一些平台直播间,带货的主播们更是反复指着包装上的“小金盾”标志向消费者保证,“看,有这个标志就是安全的!”
事实果真如此?2021年,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儿童化妆品标志“小金盾”,其初衷是提高儿童化妆品的辨识度。但国家药监局也明确表示,该标志并非产品质量认证,也不代表官方背书。
记者观察发现,近八成商家在宣传中将“小金盾”与“绝对安全”“官方认证”等表述直接关联。这种刻意误导,恰好利用了家长在选购儿童护肤品时的认知盲区。
面对琳琅满目的儿童护肤品,医学专家一致呼吁回归“清洁-保湿润肤-防晒”的基础护肤三步曲。现实中,已有家长因盲目跟风而付出代价:孩子使用某些护肤品后出现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
宋玮建议,儿童日常护肤应首选含透明质酸、维生素B5、神经酰胺等成分的保湿产品。“神经酰胺能有效补充细胞间脂质,特别适合修复儿童皮肤屏障。”她同时提醒家长要避开含牛奶蛋白、羊毛脂等常见致敏成分的产品。
对于环境干燥引发的皮肤问题,则有更自然的解决方案——保持环境湿度在50%至60%,比敷面膜更符合儿童皮肤生理特性。冬季使用加湿器,夏季避免长时间空调直吹,这些措施都能帮助皮肤维持理想的含水状态。
不仅是护肤,育儿也应有“做减法”的智慧
“让孩子们拥有蓬乱的头发和自由奔放的心灵,而非复杂的护肤程序。”这是某老牌护肤品牌发出的倡议,在社交平台上获得3.2万次转发,却在现实中遇冷,未能阻挡儿童护肤赛道的资本狂热。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折射出儿童护肤市场背后的复杂驱动力。上海纽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缪佳表示,儿童护肤品的走红是消费主义与流量算法双重作用的结果。“电商平台的普及叠加短视频的高频渗透,正在不断制造非必要需求。过去孩子用润肤霜就能解决的护肤问题,现在被重新包装成需要面膜‘精致护理’。”
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当代家庭中亲子关系的深刻演变同样密不可分。缪佳表示,当代的家长相对比较开明,家庭氛围也比较民主,不少家长在做决策时也倾向于尊重孩子的选择意愿,但需要提醒的是,儿童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判断能力。“当孩子看到妈妈或者同伴都在敷面膜,自然会产生‘我也需要’的想法。这种基于模仿的消费行为,往往偏离真实需求。”
“不仅在皮肤护理上,整个育儿过程都应秉持‘做减法’的智慧,而非盲目做加法。”缪佳指出,将成年人的护肤步骤、消费理念强加于儿童,不仅违背其生理发育规律,更可能在不经意间传递扭曲的审美观念。“我们应当引导孩子认识到,健康的皮肤本身就是美的体现,而不是让他们在小小年纪就陷入‘颜值焦虑’的漩涡中。”
原标题:《儿童面膜热销,谁在刻意制造孩子的“非必要需求”?》
栏目主编:樊丽萍
来源:作者:文汇报 李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