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安全知识怎样真正入脑入心?培训效果如何持续保鲜?……当数字技术与公共安全教育相遇,一场以创新为名的“头脑风暴”悄然展开。11月28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公共安全教育新范式论坛”在普陀区拉开帷幕,来自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等多元力量齐聚一堂,共同搭建起融学术交流、技术研讨与实践探索于一体的开放式平台,围绕公共安全教育的前沿方向与创新模式展开深度对话。
智慧交锋,共寻安全教育“新方向”
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分别从技术、制度、合作关系三个维度,分享了他们对未来安全教育的“前沿洞察”。
东方绿舟公共安全实训教学部长黄一鸣直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困境,提出CJDA安全实训模式,通过融合建构主义学习、信息加工、认知评价等理论,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行动中建构”,实现从“经历”到“能力”的转化。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教研员姚军从教研工作入手,提出“做好规划、抓好实训、用好资源”公共安全教育的三项主张。“规划是‘布好一盘棋’,实训是‘磨好一把刀’,而资源则是‘聚好一方力’。”他阐释了三者协同的重要性。
上海理工大学韧性城市治理研究室主任赵欣教授则以“基层公共安全教育的人机协同机制探索”为题,描绘了一幅人机协作的生动图景。她通过案例进一步介绍了人机协同的实践图景等内容,展示了基层公共安全教育的转型路径。
实践突破,打造安全教育“新课堂”
如果理论是“骨架”,实践就是让安全教育“有血有肉”的关键。论坛上,四个来自一线的案例,生动展现出安全教育原来还可以这样——
上海未高科技有限公司林秀全为大家分享了创新实践——应急科普“漂流境”项目。该项目由普陀区应急管理局、未高科技联合打造,以AI安全小屋为载体,通过VR技术,将火灾、地震等应急场景“搬”到学生眼前,让安全知识在沉浸式体验中“活”起来。
普陀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分享了普陀校园公共安全教育的建设之路。通过课程建设、实战实训、师资培育、社会协同等方面,普陀正一步步将安全教育做实、做深、做新,让安全意识真正“入脑入心”,让应急能力“落地生根”。
泰州市应急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建春带来了以“分众化”宣传实现“大众化”普及的泰州经验。“安全教育不能‘一刀切’,必须像精准滴灌一样,流向最需要的地方!”他介绍道,可以通过细分受众、定制内容、精准投放的创新模式,让安全知识精准直达不同群体。
华东理工大学的徐宏勇博士则分享了“实验室EHS实训的科创融合与实践创新”经验。通过将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深度融入科研实训,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将安全规范内化为科研习惯,真正实现从“要安全”到“懂安全”的转变。
协同共创,构建安全教育“新生态”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不仅承载着经济协同的使命,更肩负着共建安全发展示范区的重任。推动公共安全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既是提升区域风险防控能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本次论坛上,沿沪宁城市正式“组队”,共同建设安全教育新生态。《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公共安全教育倡议书》正式发布,标志着沿沪宁城市正式从“共识”走向“共建”。该倡议旨在通过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以“数据互通、标准共建、资源共享”的方式,提高区域内安全教育整体水平,共同打造公共安全教育的“超级朋友圈”。
现场还发布了《普陀区中小学安全教育实训手册》,这本融合了多方智慧的“实操指南”,为构建安全教育新范式提供了“普陀样本”。
原标题:《沿沪宁城市“组队”,公共安全教育的“超级朋友圈”这样打造》
栏目编辑:顾莹颖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解敏
上一篇:杨晓明、徐佐,撤销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