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拉萨发布
今年,拉萨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始终坚守 “生态立市”原则,以 “在着力创建生态文明高地上当好排头兵” 为使命担当,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用扎实行动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原答卷,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近日,记者在林周县江热夏乡杰冲村看到,村民达嘎正在把自家院子里积攒成堆的牛粪装车准备送去加工厂。这些曾经被视为“废弃物” 的粪污,如今可以送往第三方畜禽粪污加工厂实现资源化利用。在加工厂内,前来送粪污的村民车辆早已排成长队,车斗里满载的粪污,正通过专业化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既解决了农村环境问题,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养分。
林周县江热夏乡杰冲村村民 达嘎
过去这些畜禽粪污到处丢弃,环境变得很脏,从去年开始我们积攒起来送去加工,现在不仅环境卫生变得干净,我们还能有个收入贴补家用。
作为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先手棋”,拉萨市以最严标准推进污染防治,多项指标位居全区乃至全国前列,彰显“排头兵”的攻坚力度。目前,已完成畜禽养殖禁区划定,林周、尼木等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落地见效,完成46个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报告技术审查,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土壤污染防控闭环管理成效显著;在水环境治理上,率先完成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优化调整,精准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持续实施县级及以上城市水源地优化调整和规范化建设,241个入河湖排污口得到规范整治,城乡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完成城区噪声监测点位优化调整,设置10个声环境功能区、50个道路交通、112个区域噪声监测点位;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列,“高原蓝”成为生态文明高地最鲜明的底色。
拉萨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唐丽琼
我们严格落实了拉萨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划定了“三区三线”,划定拉萨市生态红线的面积是9600多平方公里,管控单元有120多个,优先保护占全市面积的45%。统筹山水林田湖前期项目的建设。同时,落实生态文明高地的建设资金152亿余元,主要是划定了草原生态保护这方面补助、奖励机制的面积3000多万亩。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构建起了多层次生态保护体系,已设立各类自然保护地31个,覆盖27.3%的市域国土面积,南北山绿化工程已完成造林90余万亩,栽植苗木约1亿株,总体成活率85%以上。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草原保护修复、防沙治沙工程,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试验示范项目取得显著成效,植被盖度和鲜草产量大幅提升。“绿盾”行动成效凸显。
随着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也日益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已成为拉萨生态保护的生动缩影,也为全国高原生态保护提供了 “拉萨样本”。日前,记者在林周县卡孜乡卡孜村附近湿地内看到,成群的黑颈鹤正悠闲栖息、觅食,洁白的羽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保护区巡护员格桑卓玛手拿食物袋,沿着既定路线仔细巡查、投撒食物,记录着黑颈鹤的活动轨迹,用脚步守护着这片候鸟的“家园”。如今这里的黑颈鹤数量逐年递增,这正是生态保护成效的最直观见证。
林周县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 格桑卓玛
从事巡护员工作十多年的时间里,县林草局每年发放1500斤粮食用于投喂黑颈鹤和其他野生动物。我们巡护员每天进行巡查、投喂,将受伤的动物抱回家进行救治,治好了再放回大自然。今后,我将继续为保护好黑颈鹤及其他野生动物贡献更多力量。
建筑垃圾年处置能力超50万吨,废矿物油、废旧沥青等资源回收加工项目建成投产。524家再生资源企业年回收利用废旧物资约超20万吨,二手物品交易市场规模近10万平方米,形成全链条资源循环格局;严格落实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节约型机关和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全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1.9%以内;获得全区首个“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近年来,拉萨市始终将生态建设作为 “四件大事” 的重中之重,以“功成不必在我” 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污染治理中勇挑重担,在生态保护中筑牢根基,在循环利用中创新突破,用实打实的成效践行了“在着力创建生态文明高地上当好排头兵”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