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建华
“增强质量技术基础能力,强化标准引领、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强品牌建设。”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关于质量技术基础能力的规划部署,不仅让我国五年规划中再次出现了“质量基础”的身影,更让质量领域这个稍显冷门的词语,迎来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机遇。
专家认为,标准、计量、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作为重要的生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层次上,对这一基础性服务的需求都是巨大的。“我国非常重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建设,早在2012年,原质检总局就启动了NQI专项可行性研究,2014年设立NQI重点研发计划,首批投入16亿元。此次《建议》又提出‘增强质量技术基础能力,强化标准引领、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强品牌建设’,连续两个5年规划部署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这意味着国家对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的投入将继续加强。”山东大学质量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温德成说。
质量基础战略的“系统性升级”
2002年,德国国家物理技术研究院在全球首次提出“质量基础设施”(QI)概念,这一提法迅速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机构采纳。2006年,UNIDO与ISO联合发布正式定义,将NQI确立为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三大支柱的完整技术链条。2017年,ISO等十大国际组织联合将“市场监管”纳入NQI体系,形成“计量—标准—认可—合格评定—市场监督”五环联动模型。
我国也非常重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明确提出要“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工艺等工业基础数据库。”专家认为,“十五五”时期,在质量基础建设方面除了资金投入的增加,还将在投入方向、建设模式和战略定位上“系统性升级”。
东北大学辽宁质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郁培丽认为,我国在“十四五”和“十五五”规划中连续部署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充分表明这已成为一项国家层面持续深耕的长期战略,其背后的核心逻辑在于,质量基础设施不仅是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土壤。在这一战略指引下,质量基础设施正实现从“后台支撑”向“前台引领”的角色跃升。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要素,已不再是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质量保障工具,而是日益成为驱动产业链整体升级的核心引擎。
“当前我国质量基础设施虽已初具规模,但在高端计量测试、国际标准话语权等方面仍有差距,‘十五五’时期的投入将更聚焦提质增效,重点转向能力升级和协同应用。”对于《建议》中的新部署,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尔顺表示,质量基础设施是硬支撑,计量的精准性、检测的权威性为标准制定提供技术依据;标准引领是软纽带,通过统一技术要求倒逼质量升级,为品牌培育划定基准;品牌建设是价值端,将质量优势和标准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形成基础强、标准高、品牌响的正向循环。
增强质量技术基础能力是系统工程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制造强国,都加大了对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并出台专门的政策。“我们应当认识到,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系统推进的复杂工程。从全球发展经验来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都经历了从分散建设到系统整合、协同融合的演进过程。”郁培丽说。
专家建议,推动建立“技术—标准—认证”一体化联动机制,搭建行业级的NQI数据平台,实施国际规则对接专项行动,将中国的最佳实践融入国际规则。
“NQI建设强调的是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市场监督的相互协同,突出的是系统性,这就需要我国在进一步推进NQI‘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之外,根据国家产业链的发展规划,研究NQI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整体规划,科学布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支撑作用。”温德成说。
潘尔顺建议,提升质量技术基础能力可从3方面发力:加速能力跃升,在重点和关键领域新建一批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国家数字标准馆,破解“卡脖子”问题;推动跨区域协同共享,建立质量基础设施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要素跨区域流动;深化国际互认合作,扩大检测、认证结果的国际互认范围,参与国际标准组织治理,提升我国质量基础设施的国际化水平。
“尽管我国已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与法规保障,持续强化NQI核心技术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技术机构体系,但仍需清醒地看到,当前NQI在支撑产业发展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郁培丽认为,增强质量技术基础能力首先要推动质量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政府主管部门和机构打造数字质量基础设施生态体系,积极推动制造业与数字技术融合,支持建设产业链质量协同平台和线上线下融合的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平台。其次,要激发企业主体活力,培育内生质量动力。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团体标准制定,在企业中全面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等,将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知识产权创造、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上一篇:九寨沟发布公告:禁止穿越!
下一篇:解析腐乳的安全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