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本报记者 安 宁
“很多国家的老师,一见到我就叫我‘鲁班’。”鲁班工坊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吕景泉这样说。
自2016年首个鲁班工坊在泰国设立以来,“鲁班工坊”品牌分享着中国职教教学模式、专业标准和设备资源,成为中国职业教育模式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名片”。
2023年10月,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通过鲁班工坊等推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被列入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之一。
如今,中国已在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建设36个鲁班工坊,覆盖非洲、中亚、上合组织、东盟等区域和多边机制,被誉为共建“一带一路”上的“技术驿站”。
“不到十年,鲁班工坊就如此全球化,让中国标准走向海外,助力当地发展,这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作。”俄罗斯圣彼得堡欧洲大学欧亚研究中心主任伊戈尔·霍达切克感慨不已。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与高加索研究室副主任杨进认为,鲁班工坊之所以取得成功,核心要素在于“五业联动”创新模式,即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有机结合,形成人才培养的完整闭环。
比如,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十余家在塔吉克斯坦的中资企业签署产教协同育人协议,将企业需求直接融入教学实践,为企业员工提供精准技能培训。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的困境,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鲁班工坊通过“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培养了大量当地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以巴基斯坦鲁班工坊为例,工坊2018年正式运营,围绕重点工程开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累计培训上千名技术青年,持续为“中巴经济走廊”输送本土化人才,青年人学成即就业,为巴基斯坦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鲁班工坊采取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建设实训中心、提供先进教学设备的同时,还组织中国教师和技术人员为当地教师展开技术技能培训,并邀请其来中国进行实地交流。
不仅如此,鲁班工坊这一国际职业教育合作平台,还将中国职业教育的经验与技术转化为推动各国发展的“技能动力”。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云梅介绍,本着平等合作、因地制宜、优质优先等建设原则,鲁班工坊每个项目都会先深入调研当地产业需求,再联合院校、企业共同设计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确保培养技能与当地发展精准对接。
2020年以来,埃及鲁班工坊与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和开罗高级维修技术学校开展合作,开设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数控加工技术2个专业,分享相关教学标准和课程,开发2个国际化专业标准、28个工程实践创新项目和8本双语教材,建设国际化职业教育标准,并纳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
鲁班工坊的成功,深植于中国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基础之上。未来,还将有更多的鲁班工坊为世界培养技能人才,在技术技能共享的同时,讲述中国发展故事。
上一篇:强化监督利剑护航投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