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3年“识骨寻踪”,以古DNA揭开石峁人群来源之谜
创始人
2025-11-27 16:32:10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2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怡蒙 蒋肖斌)今天上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付巧妹,介绍石峁遗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石峁遗址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带,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其复杂的城防布局、多元的祭祀遗迹与高等级的文物遗存,展现出典型的早期国家形态与高度的社会复杂化程度。但其人群来源、社会结构及与周边人群的关系等问题,长期存有争议。

皇城台墓地相对位置。国家文物局供图

历时13年,付巧妹研究团队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孙周勇团队,联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对来自石峁遗址、周边遗址及晋南地区共169例古代人骨样本展开大规模、高分辨率的核基因组研究,揭开了石峁人群来源与社会结构之谜。

11月27日,相关研究成果《石峁古城古DNA揭秘新石器时代中国地区亲缘关系习俗》在《自然》上线发表。

M13壁龛器物出土情况。国家文物局供图M13壁龛出土陶明器。国家文物局供图

此次研究以遗传学证据证实,石峁文化人群主体源于陕北仰韶晚期人群,为中华文明在本土“连续演化”提供了坚实遗传证据;揭示了石峁文化人群与晋南陶寺文化人群、北方裕民成分相关人群、南方稻作农业人群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展现出史前农牧业人群广泛的互动交流历史场景。

研究通过重建石峁古城内部横跨四代的家族谱系,清晰透视其以父系亲缘为核心的运行模式,为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提供了社会组织范本,为探究东亚早期国家起源的权力继承模式、统治家族与社会阶层构成提供了首个直接的遗传学证据。

石峁遗址出土的鹰纹玉钺(正面)。国家文物局供图

这项研究首次用古DNA重建中国最大规模、具清晰早期国家特征的史前城址的复杂社会组织结构及与亲缘绑定的森严等级制度。

近年来,利用古DNA揭示大型聚落的亲缘谱系和社会组织结构已成为古遗传学的最新前沿领域,但要精确解读一个大型聚落的亲缘关系网络,不仅要求足量的代表性样本与高覆盖率的古基因组数据,更需在深度整合聚落结构、墓葬形制、随葬品、居住址等多维度考古学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复杂的数据建模分析。这在全球范围内的相关研究仍相对有限,而对石峁古城这种具有超大规模、复杂多样的人祭或人殉形式的等级社会的研究,更尚属世界首例。

付巧妹表示,这项成果也标志着相关研究从“研究物”进入精准地“研究人”的新阶段,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注入了强大的科技驱动力。

国家文物局未来也将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强多学科合作,发挥科技考古支撑作用,不断深化中华文明起源研究。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研报掘金丨浙商证券:维持吉祥航... 浙商证券研报指出,吉祥航空业绩修复节奏与行业略有不同,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未来三年业绩修复斜率与利润...
苏奥传感跌2.01%,成交额9... 11月26日,苏奥传感盘中下跌2.01%,截至13:20,报8.78元/股,成交9762.93万元,...
中国动向公布中期业绩 公司拥有... .ct_hqimg {margin: 10px 0;} .hqimg_wrapper {text-a...
吉利汽车因雇员行使认股权而发行... .ct_hqimg {margin: 10px 0;} .hqimg_wrapper {text-a...
沪宁股份涨2.02%,成交额2... 11月26日,沪宁股份盘中上涨2.02%,截至13:24,报27.28元/股,成交2216.4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