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作为内蒙古重要革命老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近年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立足“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优势,构建起覆盖文化、实践、情感的“三维联动”红色教育体系,增强青少年文化认同感。
在课程设计上,当地精心打造19条精品研学线路,开发《石榴籽课堂》系列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教授传统技艺,累计开展民族文化体验活动45场,覆盖青少年超5000人次。同时,通过举办红色故事宣讲大赛,推动青少年从“听讲人”转变为“主讲人”,学生创作的《草原上的红色交通站》微电影不仅斩获内蒙古自治区一等奖,更在全网收获超50万次播放量。
跨区域交往交融是该旗铸魂工程的重要突破点。今年暑期,来自内蒙古乌兰察布、通辽与鄂尔多斯三地的200名青少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完成了为期一周的“石榴籽・同心营”研学活动。这场依托当地53处革命遗址开展的沉浸式体验,正是该旗以红色资源为根基,推动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当地推动12所本地学校与区内外24所学校建立“手拉手”结对机制,鼓励青少年通过书信、视频保持长期联系。2025年暑期启动的三地联合研学活动,通过“同唱一首歌”“同绘一幅画”等互动环节,让青少年在深度交流中增进情感认同。数据显示,三年来已有1.2万名青少年通过该机制建立长期联系,活动后保持交流率高达87%。线上“红色研学云平台”的升级,更实现了跨区域教育资源的实时共享,拓展了育人覆盖面。
在教育形式创新上,鄂托克前旗不断探索沉浸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初心密码》《征途绘卷》等特色思政课程运用情景模拟、VR 技术,让革命历史可感可知;首创的革命历史剧本杀《烽火逐光・红色剧绘风华》,正申报自治区精品课程与全国研学创新案例。此外,当地还联合心理健康部门开发“红色精神疗愈”课程,设立“红色研学专项基金”保障教育公平,与语委共同推进“红色经典诵读”,多维度深化青少年对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的认知。
为确保教育质量,鄂托克前旗制定《红色研学安全操作手册》,联合应急管理部门开展常态化安全演练,同时强化研学导师队伍建设与质量评估。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2025年调查显示,全旗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是一家”认同度达98.7%,“民族团结是生命线”认同度达97.3%,较2021年分别提升12.5和15.2个百分点。“鄂前旗经验”先后获《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民族团结教育样本。
据悉,下一步鄂托克前旗将持续推进红色教育数字化转型,拓展港澳台青少年研学交流,推动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全力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让红色沃土上的“石榴籽”越结越紧密,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