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桂以匠心为航天强国梦添翼。
庞淇文将“精益求精”融入研发中。
池昭就勇闯技术蓝海。
唐勇在百米高空守护万家灯火。 (组图由自治区总工会提供)
郑志明从钳工成长为智能装备研发专家。■本报记者陈蕾
大国工匠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从2022年实现零的突破,到2025年新增4位大国工匠,广西技能报国的人才队伍正不断壮大。
11月25日,在大国工匠广西代表记者见面会上,5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大国工匠身穿工装,徽章闪耀,与媒体记者分享了他们立足岗位、精益求精的实干故事,以及创造卓越成就的心路历程。
▶迎难而上勇于挑战“不可能”
大国工匠的成长之路,往往由一次次“不可能的任务”铺就。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高级技能大师、正高级工程师、特级技师陈仁桂是南宁市首位大国工匠。2016年10月,一项紧急任务落在他肩上:在20天内,研发出国内大型企业耗时10年都未攻克的7085大规格铝合金扁锭。
在南宁昼夜温差导致冷却水温波动高达16℃的极端条件下,陈仁桂带领团队展开24小时封闭式研发,分时段精细调整工艺,终于在第七天取得成功。他深情地回忆道:“短短7天,我们走完了别人10年未走完的路,所有煎熬都成了勋章。”
谈及成长道路上影响最深的经历,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先进成型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首席技师池昭就将思绪拉回至2004年。当时,玉柴启动了铝合金柴油机气缸盖、曲轴箱等核心部件模具开发项目。面对行业公认的高端技术难题,池昭就与工友们扎根车间,日夜反复调试,从模具结构优化到工艺参数打磨,每个环节都力求精准。
3个月后,当第一台铸件成功从模具中吊起时,现场所有人都为这一技术突破欢呼。该项目不仅荣获玉柴集团重大科技成果集体二等奖,更实现了操作工人首次凭借技术创新赢得此类重磅奖项。这份认可点燃了池昭就对技术创新的热忱,让他坚信“没有不可能,只有不敢闯”,这份信念也成为他持续深耕、勇于突破的动力源泉。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满园”
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郑志明于2022年获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实现了广西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他用近30年时间,从一名职高毕业的普通钳工,成长为智能装备研发专家,参与并见证了广西乃至全国汽车制造业从奋力追赶到逐步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跨越发展。
“我觉得我的身份和角色没有变化,我仍是生产一线的一名工人,同事朋友还是习惯叫我‘郑师傅’或‘郑工’。”郑志明坦言,大国工匠的荣誉让他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技术传承、突破创新”的使命。近年来,他不仅培养了一批青年技术骨干,更多次走进区内外企业与学校,以自身经历激励更多产业工人扎根制造业、践行技能报国。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传动件公司制造总监、特级技师庞淇文同样将“传帮带”视为己任。“工匠既要秉持精益求精的匠心,具备过硬技术与丰富知识,更要带动身边人敢创新、勇拼搏。”谈及未来计划,庞淇文表示将积极参与组建技能人才培训师资团队,搭建专业课件知识库,培育适应行业转型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希望借助各类宣讲活动,改变社会对技能岗位的认知,吸引更多青年凭借高端技能成长为“国家栋梁”。
▶以匠心守初心从平凡见担当
带电作业常被形容为“在刀尖上跳舞”,工作环境艰苦且充满风险。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百色局输电管理所运检五班班长、正高级工程师、特级技师唐勇,常年穿梭于百色革命老区的崇山峻岭,在超高压带电作业这一高危领域坚守了25年。
“铁塔上的每一颗螺丝都有温度,那是电力人对万家灯火的承诺。”唐勇将“工匠精神”概括为守初心的韧劲、做极致的钻劲、扛责任的拼劲。正是这种对极致的追求、对安全的执着、对责任的担当,凝聚成守护西电东送主网架安全的坚实力量,让工匠精神在高压线上熠熠生辉。
无论是攻坚克难的战场、精益求精的日常,还是传帮带教的讲堂,5位大国工匠以行动诠释了“大国工匠”不是身份,不是头衔,而是一种精神力量。它激励着广大产业工人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偏毫厘不敢安”的细致、“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在建设制造强国的新征程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大国工匠的不断涌现,既源于个人数十年如一日的深耕钻研,也得益于广西持续推进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截至目前,广西已累计推荐选树5名“大国工匠”和235名“广西工匠”,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理念已深深植根于八桂大地。
上一篇:东盟经贸促进会南宁办事处挂牌成立
下一篇:长跑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