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11月20日下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某医生轻点鼠标,来自福建三明的患者的医学影像资料便清晰呈现在屏幕上,完成诊断的瞬间,标志着全国医保影像云跨省调阅正式落地。这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是对异地就医的系统性破解,更是数字技术重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突破。
长期以来,“一张胶片跑断腿”是异地就医患者的共同记忆。异地就诊患者常携带一摞胶片,污染缺损、顺序混乱屡见不鲜,关键诊疗信息难以完整呈现。更棘手的是,传统胶片无法展示血管走向等精细细节,难以满足精准诊断需求,患者不得不重复检查,既增加经济负担,又浪费医疗资源。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医学影像数据的“孤岛化”。不同医疗机构系统独立、标准不一,海量影像数据存储成本高、传输效率低,跨省调阅困难。我国每年异地就医人次超亿,影像资料互通不畅造成的资源浪费和诊疗延误,成为医疗服务提质增效的突出梗阻。
全国医保影像云的启动,以系统性创新破解了多重难题,彰显了制度设计的精准性。针对“阅不快”的技术瓶颈,通过千兆专网搭建“信息高速公路”,配合患者挂号时的智能预加载机制,将影像数据提前缓存至接诊医院“前置机”,实现本地级调阅速度;面对“找不到”的检索困境,国家医保局出台统一影像云索引标准,为每份影像赋予78位全国唯一编码,确保数据精准定位;攻克“存不起”的成本难题,创新推出“5元/人次”服务定价机制,由医保部门将存储传输服务纳入集采,形成医保体系内可持续的资金循环;解决“调不顺”的对接障碍,依托覆盖13.3亿参保人的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打破医疗机构间的系统壁垒。四重难题的精准破解,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从理念转化为现实,体现了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运用数字技术破解民生痛点的制度优势。
这一改革的价值,远不止于就医流程的优化,更在于对医疗服务体系的深层重塑。对患者而言,它直接减轻了经济与时间成本,避免重复检查带来的辐射风险,更让跨区域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成为可能;对医疗机构而言,完整的历史影像数据为精准诊断提供支撑,减少误诊漏诊概率,基层医院可通过云端对接上级专家会诊,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对医保基金而言,未来有望腾挪重复检查、实体胶片相关费用,提升基金使用效能。从更长远视角看,已归集的影像索引数据,正在形成庞大的医疗大数据资源库,为AI辅助诊断、疾病流行趋势研判、创新药物研发等提供坚实基础。
改革的深化,既需技术突破更需制度保障。全国医保影像云的落地,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医保、医疗、数据管理等多领域制度协同的成果。国家医保局统筹协调搭建全国统一平台,医疗机构积极参与系统对接,数据管理部门强化安全监管,形成了改革合力。尤为关键的是,改革始终坚守数据安全底线,将患者授权作为调阅前提,建立严格的隐私保护体系,实现了便民服务与安全保障的有机统一,为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从胶片时代到云端互联,医保影像云跨省调阅的启动,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生动缩影。它不仅破解了异地就医的现实痛点,更搭建了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数字桥梁,为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在数字技术加速渗透的今天,唯有持续以制度创新破解技术应用难题,以民生需求引领改革方向,才能让数字化转型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医疗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上一篇:办好民生大小事 托起百姓幸福梦
下一篇:以医药创新守护人民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