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
西班牙《理性报》11月24日文章,原题:从皇家丝绸到街头风尚,中国Z世代如何重写过往美学 副题:汉服复兴并非单纯的历史浪漫主义,而是这代青年融合记忆、设计与视觉政治的文化宣言 中国Z世代已将自身传承转化为设计的原材料。在北京一些灯火通明的大道和极简风格的咖啡馆,这群伴着算法成长的年轻人身着几百年前的服饰,在触屏设备与千年织物的碰撞之间回应着全球时尚快节奏。曾彰显皇家典雅的古老汉服,如今成为中国年轻人的前卫宣言。
中国年轻人身穿汉服,所呈现的并非复兴或遗产保护的姿态,而是将每一个褶皱变为文献、每一只宽袖变为见证。这股潮流将历史记忆重新融入现代语境。在中国大都市,年轻人为唐宋明等朝代的服饰形制注入新活力。叠穿的长衫和挺括的腰带,与超大号运动鞋和霓虹灯招牌共存。这并非搭建连接古今的桥梁,而是一种融合。
城市环境放大了这种古今对话。在北京东四的一些胡同里,古代的格局依然存在。在灰色房屋与成排盆栽之间,老人们清晨遛鸟,空气中弥漫着茉莉花茶香。槐树的影子投射在古老的墙壁上,形成完美反差。身着浅色亚麻长衫的年轻人穿行于电动车与电子招牌之间。在诸如南锣鼓巷这类地方,历史街区如今被年轻设计师的店铺重新诠释,传统在无需刻意雕琢的现代性中焕发生机。
在这种时间的缝隙中,汉服扮演的角色是面对全球同质化宣示的文化主体性。中国新生代设计师如同数字时代的考古学家,他们拆解明代服饰比例,同时运用3D软件建模。在他们的工作室里——许多位于传统四合院中,传统成为一种表达的工具。面对全球时尚,汉服不追求新奇,而追求精准,以优雅取代匆忙。
这股传统文化热潮的引领者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网红,而是文化媒介者。他们发布关于中国书法与瓷器的微纪录片,复原古老刺绣工艺……在某个寻常午后,当银杏树将石板路染成金色,会看到身着天然亚麻或丝绸服饰的中国年轻人穿行在街巷中。当欧洲时尚品牌在实验室中追寻真实感时,中国却在古老的街巷中找到——在这里,历史并非被封存,而是被年轻人再次亲身经历。
中国的这场文化复兴不止于服饰,还渗透到建筑、艺术、美食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咖啡馆里,人们品读道家典籍;现代画廊展出传统刺绣作品;时尚短片将昆曲与电子乐相融……中国的Z世代回望过去,并非为了怀旧,而是用昔日的精粹投射未来。(作者马尔·桑切斯-卡斯卡多,李迅典译)
上一篇:全省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四百三十万人
下一篇:不合格项目主要涉及4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