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民生改善的“温度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切实抓好民生保障,多渠道挖掘潜力,加强稳岗促就业工作,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
如何助力群众好就业、就好业?今年以来,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成都市人社局)围绕“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主线,持续构建“大就业”工作格局,健全以“蓉易就业”服务为牵引、“用工、培训、创业”服务为延展的“1+3”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赋能就业创业工作提质增效,积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打造“家门口”的“蓉易就业”服务站
“想不到‘刷脸’就能找工作,太方便了。”近日,家住成都市成华区龙潭街道华泰社区的居民宋文军来到社区就业创业服务点,想找一个销售岗位。他通过“刷脸求职机”完成相关步骤后,系统迅速将符合要求的岗位信息推送到屏幕上。
“求职者在‘刷脸求职机’上输入相关信息后,系统可实现‘人岗秒配’,如果求职不成功,系统还会定期推送岗位信息,做到求职服务‘不断线’。”华泰社区就业服务专员刘红说。
在成都市双流区,暖心就业服务同样延伸到群众身边。该区人社部门立足区域产业特色,差异化打造“一镇一品”的就业服务“品牌店”。如怡心街道“悦居兴业”品牌重点服务新市民群体,提供安居就业综合服务;黄龙溪镇“溪畔乐业”品牌则围绕乡村旅游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从区域一隅看成都全域。去年以来,成都市创新推出“蓉易就业”服务模式,将就业服务延伸至家门口、园区内、校园里、企业中。“截至目前,成都构建了‘五级贯通、全域覆盖、三级驿站、精准触达’的‘蓉易就业’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成‘蓉易就业’服务站2647个,7.05万名网格员协同就业服务专员、专业服务机构累计服务234.62万人次。”成都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项工作已在全省推广。
依托“蓉易就业”服务站和基层网格收集的信息,成都为群众就业提供精准服务——在市场调节就业基础上,按照市级统筹、区(市)县联动机制,高频次举办“春风行动”、“百日万企”高校毕业生招聘等促就业活动,常态化开展“周周招”“家门口招”等招聘活动,今年1—10月开展各类招聘活动3224场;聚焦重点群体个性化需求,成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提供“1131”服务(1次政策宣介、1次就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免费培训或见习机会或托底安置),并实施全程就业帮扶;聚焦农村劳动力等群体需求,成都提供针对性岗位推介和招聘对接服务,促进转移就业和就近就地就业。
精准服务破解企业“用工难”
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也是稳定就业的“蓄水池”。成都创新构建“蓉易用工”服务机制,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常态化的用工保障服务,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充分人力资源支撑。
如何保障企业用工?成都构建“省—市—区(市)县—街道(镇)”四级联动指挥调度机制——紧急情况协调全省资源保障“超大型用工”,市级层面设重点企业用工保障工作组,区(市)县设重点企业用工保障专班,街道(镇)设就业服务专员,形成上下贯通的指挥调度体系。
以成都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为例,今年春节后,该公司出现短期、紧急的大量用工需求,成都市人社部门通过四级联动指挥调度机制,发挥“政府+市场”作用,仅用35天时间就帮助该公司招工1万余人,及时满足了企业生产用工需求。
如何精准收集企业用工需求?成都通过常态化开展“进解优促”工作,聚焦重点产业链以产业就业协同采集需求、服务专员问询掌握需求、数智赋能管理跟踪需求,做到分层分类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以企业存在“大规模普工”需求为例,成都在组织开展各类招聘活动的同时,支持企业采用行业调剂、服务外包、劳务派遣、共享用工等方式解决潮汐式、突发性紧急用工缺口。1—10月,通过全市线上线下各类招聘活动,为7.82万家次用人单位发布岗位204.62万个次,有效缓解了企业的用工短缺难题。
重点企业用工保障场景不断完善。成都按照企业短期招工需求数量(1000人以上、100—1000人、100人以下)进行“红黄蓝”分级监测预警并建立响应机制,形成市级统一调度、区(市)县及时响应、专员快速跟进的全流程调度闭环。1—10月,累计帮助1090家重点企业新招募16.79万人、稳定在岗规模69.13万人,促成49家企业共享用工2409人,累计为企业减负12.08亿元。
推动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
就好业,关键要看企业与人才供需匹配度,而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促进就业供需匹配的重要抓手。
在成都,学习技能变得越来越方便。2025届高校毕业生郭桓江深有感触:“今年毕业前,我了解到成都高新区有免费的重点群体技能培训班,开设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课程和我的专业很契合,我报名后第二天就进了班。”郭桓江经过实操培训,目前已经入职成都一家科技公司,成为AI训练师。
今年毕业的大学生董家乐也有类似经历。不久前,他在手机上看到免费技能培训班的信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就业培训,“培训内容很实用,老师讲的很多知识都能用到现实工作中,帮助我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日前,董家乐正式入职成都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家公司,成为一名算法工程师。
今年以来,成都以“就业、稳岗、实用”为导向,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行动,推动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
具体如何实施?成都按照“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技能培训模式,采取“大数据+铁脚板”方式,通过网格员摸排及常态化帮扶采集等渠道,细化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人才需求和重点群体培训需求,健全成都职业培训网络学院、“三班制培训”(行业重点班、企业订制班、区县品牌班)等“线上+线下”的培训供给体系,启动“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截至今年10月底,成都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2万人次,发放培训补贴1.02亿元,成都职业培训网络学院提供在线免费培训超580万人次。
打造“三位一体”创业生态
今年9月,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总决赛上,成都国科容远科技有限公司参赛选手在集成电路与低空经济赛道比拼中获得金奖。赛事期间,由四川省组织推荐的成都衡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新一代战略性新兴高端膜材料项目”同样引人关注——获得6家投资机构共计1.85亿元的投资意向,创下此次大赛签约金额最高纪录。
赛事的双重收获,折射出成都良好的创业环境。今年以来,成都打造“政策扶持+金融支持+服务保障”三位一体的创业生态,建成创业服务站点976个,创业指导员队伍共543人,推动公共创业服务“进网入格”,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10.06万人次。
如何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成都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优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支持体系,完善“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体系,激发创业动能,释放就业潜力。
例如,成都市温江区打造的“鱼凫企业家成长营”品牌,通过向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引智借力,为中小微企业家提供公益性、系统化的商业发展支持。3年来,“鱼凫企业家成长营”培养188名中小微企业家,学员企业平均营收增长65%,累计创造直接就业岗位超2400个,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超4000万元。
目前,成都市已建成2个国家级、35个省级、41个市级孵化基地和孵化器,入驻企业和在孵项目7728家(个)。同时,市民在“家门口”创业更加便利。成都利用闲置空间打造微创园,建设“喜树路”等创业社区41个;聚焦创意创新消费场景,打造“三色路”等创业街区16个、“蒲江箭塔村”等创业乡村8个、“望平街江畔市集”等创客集市26个、“上善国际”等创业楼宇57个。全市创业带动就业人数已达43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