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桃花源街市。民和县委宣传部提供
民和县杏儿乡乱石头新村避险搬迁安置点。
马乙买驾驶饲料小车给牛喂饲料。
和塔。李景鹏 摄西海新闻记者 吴予琴
崭新的安置点里笑语盈盈、规模化的种养基地硕果累累、现代化的工业园区机器轰鸣……“十四五”期间,地处青海东部、河湟谷地核心区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生态保护建设持续强化、产业发展优势不断凸显、城乡融合发展有序推进、民生福祉得到长足发展、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步伐更加坚定。
11月初的民和县杏儿藏族乡乱石头新村内,暖阳洒在整齐划一的民居上,村民谢忠海正和家人一起收拾着小院。身后80平方米的新房里,崭新的沙发、衣柜摆放有序,厨房的吸油烟机、卫生间的热水器一应俱全,处处透着新生活的温馨。
“以前住山顶土房,吃水困难,雨天出门泥一脚水一脚。现在拧开水龙头就有水,出门就是柏油路,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谢忠海眼角的笑意藏不住对新生活的满足。
杏儿乡乱石头村是典型的山大沟深、交通闭塞村落,117户村民分散居住在山顶,耕地稀少、吃水困难是长期困扰村民的“心头病”。“12·18”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民和县迅速将避险搬迁列为民生工程重中之重,全力推进群众安居大计。
乱石头村党支部书记陈录介绍,安置点房屋分80平方米、100平方米、120平方米的户型,80平方米的可免费入住,其余户型村民按需补差价给施工方。从今年2月动工到村民全部乔迁,仅用8个月就完成了房屋建设、管网铺设、道路硬化等配套工作。
不仅是乱石头村,整个杏儿乡的群众都曾受困于大山阻隔。作为距民和县城最远的乡镇,杏儿乡辖7个行政村,1039户4615人。村子均位于大山深处,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相距甚远、交通不便,村民出行困难重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杏儿乡党委、政府全力推进避险搬迁工作。今年,杏儿乡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涉及乱石头、日扎、胜利、卡洒哇、协拉5个村的162户722人。搬迁工作采取集中安置、统规统建模式,目前162户居民均已入住。
如今的杏儿乡,一条条平坦道路串联起各个安置点,一座座崭新民居错落有致。7个行政村的群众彻底告别了大山阻隔的困境,从偏远险地搬到宜居福地,在崭新的家园里开启了“住得稳、能致富”的幸福新生活。
特色为径 兴“民和”之业
午后,位于民和县西沟乡麻地沟村二社的民和瑞兴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内,村民马乙买驾驶着装满青贮饲料的小车缓缓驶入棚舍,养殖场内,一头头体型健硕的黄牛发出此起彼伏的“哞哞”声。
“这些都是纯种西门塔尔繁殖母牛,每天要按时喂料、检查健康状况,一点都不能马虎。”马乙买一边熟练地操控机器卸料,一边笑着说。
民和瑞兴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以繁殖母牛养殖为主。合作社负责人王昌瑞说,立足于当地资源和产业优势,合作社打造绿色养殖链条,不仅为市场提供优质肉食品,还通过“合作社+养殖户”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调整产业结构。目前,合作社年出栏肉牛100头,年销售收入达180万元。
同一时间,在民和诺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冬小麦种植基地里,负责人马豪杰正蹲在田埂上,小心翼翼地将薄膜下的小麦苗扶起。“这是我们今年重点试验的穴播小麦技术。比起传统种植模式,穴播小麦亩产能提高不少。”捏着一株青翠的麦苗,马豪杰满是自豪。今年,合作社流转800亩土地后,构建起玉米、小麦、黄豆规模化种植基地,通过推广膜侧沟播、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实现粮食产量连年稳步增长。
农业科技赋能,让民和县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据民和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民和农作物播种面积达4.42万公顷,总产量首次突破20万吨大关,较上年增幅达7%,实现历史性跨越。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基础上,民和县积极引进农作物新品种35个,推广绿色高效技术4项,建成各类种植示范基地超533.33公顷,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干旱浅山地区落地生根。
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民和县特色产业也多点突破、亮点纷呈。蔬菜种植领域,上半年民和县蔬菜播种面积达2473.33公顷,产量达3.64万吨,实现产值1.09亿元。重点推进供港蔬菜基地建设,种植143.33公顷露地供港(出口)蔬菜,培育1557栋设施温棚蔬菜和781栋拱棚蔬菜。成功向泰国等东南亚市场出口土豆232吨,货值10万美元,一举打开国际市场。持续深化淡水鱼养殖基地产学研合作,优化陆基养殖桶水体循环系统,养殖规模稳步扩大。目前,民和县有冷水鱼养殖企业5家,建成陆基冷水鱼养殖桶140个,有效养殖水体达9000立方米,虹鳟鱼存塘量达20万尾,产量达50吨,成为特色农业新增长点。
集群为势 聚“民和”之力
今年以来,民和县将稳经济、稳增长放在发展首位,牢牢抓住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双引擎”。上半年,109个重点项目加力提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2亿元。县委主要领导带头外出招商,带动相关单位开展招商活动20余次,成功签约项目7个,签约金额超70亿元,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在民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走进民和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企业——青海玖裕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身着统一工装,在现代化生产线上各司其职。拌馅、包制、打包……一个个饱满圆润的牦牛肉馅饺子经过速冻、包装,即将搭乘物流快车发往全国各地。
“依托青海本地优质牦牛肉资源,公司研发出多种口味的速冻饺子,收获不少好评。我们会持续改良,让纯正的高原味道香飘全国。”公司负责人徐东丽说。
为助力企业发展壮大,民和县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新开办企业手续免费寄递、免费刻章等服务广受好评,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绿卡制度、专班化服务。高效办结政务服务事项18.62万件,新增各类经营主体1755户。减免企业税费909万元,清欠企业账款2569万元,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同时,民和县在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东西部协作帮扶下,在全省率先打造县级东西部协作产业园,为26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孵化基地和发展平台。建成全省首个淡水鱼养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助力冷水鱼养殖产业发展,招商引进9家东部企业落地民和,助力民和工业提质增效。自2017年牵手协作以来,滨湖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868.39万元,落实江苏省财政统筹帮扶资金3.83亿元,为民和产业振兴注入了活力。
如今的民和,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在河湟大地徐徐展开。向着“十五五”新目标,民和县将持续砥砺前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中展现民和担当、贡献民和力量。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西海新闻记者 祁晓军 摄
下一篇:勇担责任 善润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