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区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县域根基。
在双城,“科技种地”从愿景变为现实。
科技成为粮食单产提升的“金钥匙”。
技术集成应用,改写传统种植模式。
双城区通过种业农机协同,夯实科技硬支撑。
■郭兴东 本报记者 王东
在北纬45°的黄金种植带上,双城区350.19万亩耕地目前已覆上冬雪,进入“冬养”模式。这片珍稀黑土带,正诠释着“藏粮于地”的深刻内涵。
田间渠网纵横;圈舍内,智慧养殖系统守护着“奶瓶子”“肉案子”的安全;村屯里,农民正为科技种田积蓄能量。
在“十四五”即将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作为全球三大黑土带核心区、全国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示范县,双城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坚守,用产业融合、乡村和美的实践,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三农”高质量发展答卷,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县域根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黑土藏金 田间地头种出“国之大者”
“这黑土攥一把能出油,种啥长啥!我们守着全球三大黑土带之一的宝地,就得让每一寸土地都产出‘金疙瘩’。”双城区委书记刘启嘉说出了全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
北纬45°的黄金种植带、年均600—650毫米的降雨量、135—145天的无霜期,大自然的馈赠让双城成为粮食生长的“天然家园”,而政策护航与辛勤耕耘,则让这份禀赋转化为“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的坚实底气。
面积产量双稳,筑牢供给硬支撑。清晨的同心乡治安村,种粮大户关文和早早起来忙活了,他可没有冬闲的概念。他告诉记者:“2020年我种500亩玉米,现在已经扩到4000亩。以前种粮靠经验,风调雨顺才能有好收成;现在政策给得实、技术送上门,还有农业保险托底,种4000亩比以前种40亩还踏实。”
乡亲们的这份踏实来自双城区对粮食安全的执着坚守。应对不利天气挑战,双城始终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在核心位置,将播种计划精准分解到村屯、地块,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2024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330.666万亩,总产量42.9349亿斤,创下2020年洪涝灾害后最高产量,亩产1298.4斤位居哈尔滨市前列;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进一步增至331.488万亩,玉米、水稻、大豆种植结构持续优化,经济作物与饲料饲草面积达18.702万亩,形成“主粮稳固、杂粮优化、经济作物提质”的多元格局,实现“面积稳、单产升、总产增”的良性循环。“种粮不亏、种粮光荣”,让越来越多农户回归土地。
政策精准滴灌,激活种粮内生力。“近1 亿元农业补贴,145万亩粮食作物投保农业保险。”双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徐世英手中的政策落实清单格外醒目。“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就是让种粮农民不吃亏、得实惠。”他展示补贴发放记录,“从种粮补贴到农机购置补贴,再到‘价格+保险+补贴’三位一体保障机制,每一项政策都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化解农民的后顾之忧。”在西官镇鑫富村,村民赵文成算了一笔明白账:“每亩地有16.73元生产者补贴,玉米亩产潮粮平均2000斤,按市场价算,再加上农业保险兜底,一亩地净收入能到300多元。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政策托底、技术护航,农民种粮的劲头能不足吗?”
政策红利不仅体现在种粮环节,更延伸到产前产后。针对大豆产能提升工程,双城区通过“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双轮发力,培育大豆示范主体3个,组织农技人员上门指导;为种粮大户提供贷款贴息、农机租赁等服务,解决生产资金难题。
“政府帮我们对接收购企业,粮食收割后直接拉走,不用愁销路,还能卖个好价钱。”基地负责人李忠良说,2025年他刚收获的玉米,已通过订单销售给了本地加工企业,回款比往年快了近一个月。
科技赋能 让黑土地长出“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我们双城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让科技成为粮食单产提升的‘金钥匙’。”双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冷玲站在铧镒农机合作联社的试验田前,指着连片的玉米田介绍。作为全国首批、东北地区第一个区县级国家农业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基地,双城正以科技创新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时代命题。
技术集成应用,改写传统种植模式。今年,乐群乡友好村的大麦大豆复种示范基地,60亩试验田呈现出“一年两收”的喜人景象。“头茬大麦青贮6月末收获,亩收获大麦青贮料2吨,有效解决了北方牧区7至10月饲草短缺的难题;二茬大豆10月收割,亩产402.4斤,亩纯收入1024.32元。”基地负责人吴忠说,“这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区里的农技专家全程指导,从品种选择到播种密度,每一步都有科学依据,科技就是咱农民的‘定心丸’。”
玉米示范田里,一项项“黑科技”正在颠覆传统种植认知。铧镒农机合作联社负责人杜伟点开手机App告诉记者,种植季能实时显示土壤湿度、作物长势数据。“以前浇水施肥是‘大水漫灌’,现在用浅埋滴灌,水肥直接送到作物根部,节水节肥30%以上,玉米每亩能增产300斤。通过手机就能开关阀门、调节用量,一亩地能省2个工时,规模化种植太省心了。”
科技赋能让农业生产更高效。2024年,双城建设玉米“万亩创建片”2个、“千亩示范方”10个,推广玉米、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29.23万亩,实施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面积6万亩,较2022年增长37.58%;2025年,大垄密植技术种植面积扩至30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达4个,基层推广体系示范基地和主体12个。
种业农机协同,夯实科技硬支撑。“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好种才能出好粮。”双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长城介绍,双城与省内外几十家种业企业合作,建立育种试验站,每年筛选适合本地气候的新品种10余个,目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农机化水平的跨越式提升,让“科技种地”从愿景变为现实。2025年,双城争取国家和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007.5万元,重点扶持大马力拖拉机、大型收获机、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等装备,全区农机总动力达103.9万千瓦,农业机械保有量7.58万台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至99%。凭借在粮食单产提升方面的突出成效,双城先后承办全国粮食作物单产提升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培训班、东北四省区保护性耕作现场会等重要会议,相关经验在全国推广。
畜牧升级 让“奶瓶子”“肉案子”撑起增收天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我们双城立足‘北纬45°黄金奶源带’优势,推动畜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让‘奶瓶子’‘肉案子’更稳更优,让养殖户的钱袋子更鼓。”双城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姚宏鹏说。
2025年,双城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技术赋能,让畜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奶牛养殖场里,养殖户吴忠正在查看牛舍的通风设备。“多亏了政府的贷款贴息政策,我才能扩大养殖规模。”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25年申请到900万元养殖贷款,享受贴息27.43万元,新增奶牛存栏121头,预计年增收367万元。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让养殖户底气十足。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双城为20家畜牧业经营主体审核贷款33790.6002万元,申请贴息额度475.30万元;为11家养殖场的24410头奶牛补贴冻精44435剂,申请补贴资金157.347万元;为飞鹤(哈尔滨)乳品有限公司争取生鲜乳收购补贴和增量补贴185.94万元,全方位降低养殖和加工企业负担。
数据见证成效:2025年1—10月,双城生猪存栏23.2474万头,生猪出栏33.1922万头,奶牛存栏7.4668万头,牛出栏5.4615万头;活家禽出栏780.2937万只,牛奶产量30.3527万吨,各类畜禽产品供给充足、价格平稳,为百姓餐桌提供了坚实保障。
智慧转型与特色突围并举。在黑龙江雀巢奶牛养殖示范场,智慧养殖系统让传统牧场焕发新生。奶牛佩戴的电子耳标实时监测体温、采食、产奶量等数据,挤奶效率提升20%;粪污处理系统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年产有机肥0.4万吨,实现“变废为宝”。“智慧牛场建成后,每头奶牛年产奶量能提高500公斤,养殖成本降低9%。”场长指着监控屏幕介绍。
2025年,双城成功申报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计划总投资3668.77万元,其中现代智慧牛场建设投资2697.87万元,申请补贴资金2567万元。同时,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推广“秸秆青贮+精料补饲”等技术,助力养殖户提质增效。
打破传统养殖格局,双城在特色养殖领域开辟新赛道。公正街道国兴村的816亩“稻虾共作”基地,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收获小龙虾4.896万斤、虾稻米97.92万斤,利润250.32万元,一亩地比单种水稻多赚800—1500元。目前,全区“稻虾共作”面积近5000亩,油豆角示范基地、瓜果出口备案基地同步推进,让双城农产品远销国内外。
良田筑基
把“望天田”变成“丰产田”
“双城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破解建设难题,把‘望天田’变成‘高产田’,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双城区委常委、副区长、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挥部负责人赵云鹏说。2024年,双城计划投资50695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20.4万亩,面对初期困难,双城区委、区政府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项目加速提质。
高位推动破瓶颈。双城创新推行“双组长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乡镇成立工作专班,形成“区级统筹、乡镇主抓、村屯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指挥部前移至田间地头,现场解决协调难题;创新“资金跟着进度走”机制,合同签订后3日内拨付30%预付款,每半月支付进度款,最高达80%,彻底解决施工企业资金周转压力,施工效率提升40%。
严苛管理保质量。双城制定“史上最严”施工条款,节点逾期解除合同并扣留保证金,总工期每延期1天扣违约金2万元;推行“一图三表”倒排工期,每日工程量通过微信小程序上报。依托电子围栏、移动哨兵、GIS+MAP技术实现智慧监管,管理效率提升50%以上。
创新举措促落地。双城组织村屯、施工单位、项目管理单位“三方见面”,二次落位协商细节;提前预制混凝土构件应对冬季天气;内业外业同步推进,确保工程完工即达验收标准。截至2025年10月,前两批项目完成投资占合同额68.8%;第三批项目完成招投标,即将进场。“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每亩能增产300斤,还省200元成本,亩增收240元左右,全村年增收超60万元。”联兴镇安家村村民们说。
和美乡村
绘就宜居宜业幸福图景
“我们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让农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双城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魏博告诉记者。2025年,双城从产业、治理、人居环境多维度发力,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治理有效聚合力。双城推行“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开展书画创作、理论微宣讲等活动,让政策宣传接地气、有活力。环境改善提颜值。2025年双城新建农村公路,维修灌排渠道,实现“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畜禽粪污资源建有机肥生产基地,实现“生态循环、变废为宝”。“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垃圾分类有人管,住着比城里还舒心!”公正街道国兴村村民说。
从331万亩金色粮田到智慧养殖场,从高标准农田到和美乡村,双城区以实际行动交出了亮眼答卷:粮食产量稳定在40亿斤以上,畜牧业产值同比增长4.5%,先后荣获“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百强县”等称号。双城将继续锚定“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坚持稳面积、提单产、增总产,强化科技赋能、项目支撑、政策保障,让黑土粮仓根基更牢,让乡村振兴画卷更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县域支撑,向着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奋勇前进!
上一篇:中国步手枪射击队吹响军训集结号
下一篇:“妃常好”增值化改革成功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