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实验室”视频录制现场。
“宽街夜话”直播现场。
本报记者 王坤文/摄
范志武熟练地架起手机,很快调整好直播镜头的角度。在哈尔滨道里区西十三道街的东和昶1917宽街文化复合体,她与搭档林子敬,把这座百年老建筑里的文化IP“宽街夜话”,一路从今年夏天做到入冬。
他们的视频访谈直播,从每周末晚7点半开始,每期平均时长接近两小时。每一次直播前,他们需要花比正式直播多一倍的时间,对嘉宾进行前期深入采访。57岁的范志武是哈尔滨媒体记者出身,56岁的搭档林子敬是一名走南闯北多年的商业策划人。“我们俩年龄加起来都超过110岁了。”林子敬说,他管他们这个“60后”新媒体组合叫“百岁搭档”。
一部手机、两个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拍摄,无数个深夜剪辑……今年3月,从探访老建筑到为城市献策,“百岁搭档”创立了视频号“创意城市实验室”,用脚步丈量家乡。不到一年时间,从无人问津,到流量与话题影响力的双重破局——他们以每周一期甚至更高频率,将短视频做成“冰城智囊”,为哈尔滨城市发展发声助力。
“做到第二条就爆了”
在范志武和林子敬的视频号“创意城市实验室”一共近90期视频中,第一条“炸街”的是今年3月16日推送的标题为《新市街·1898步行街区,能否成为哈尔滨旅游文化新地标》的视频。
在这条时长近10分钟的视频里,和很多关于哈尔滨城市人文历史的视频讲述有所不同的是,范志武和林子敬通过一路出镜,操着一口带着点儿东北味儿的普通话,一边讨论、一边体验,为花园街文化街区文旅融合提出新构想:以“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官邸”为起点,向西大直街、红军街延伸,至海关街和马家沟河合围区域,将这个街区定位为以“俄罗斯园林”为特征的花园式文旅空间,打造成一个有故事的中东铁路主题步行街区;同时联动哈工大中俄校区和马家沟河生态带,使其成为南岗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步行街。
当时,正值哈尔滨春季文旅方兴未艾,这条令人耳目一新的视频推出次日,流量就突破20万+,一下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网友,对哈尔滨城市文旅展开上千条大讨论。令范志武和林子敬意外的是,相关部门很快联系他们,在对视频表示关注的同时,邀请他们一同参与文旅相关工作的讨论。
半年后,备受关注的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彩。
“当时怎么也没想到,视频做到第二条就爆了。”范志武和林子敬回忆,“现在其实也总结不出来是为什么,有点儿措手不及,也有点儿茫然。”
“创意城市实验室”账号的前身,最早是范志武和闺蜜创办的“岁月投影”。最开始,两个老建筑迷,把她们第一次试水新媒体短视频的内容核心,放在了“讲述老建筑”上。当时,初衷特别简单:“年轻人都玩视频,我们也试试,别落后于时代。”
她们很快就发现,“哈尔滨以老建筑闻名,这是我们这座城市的骄傲”,但是,做老建筑视频的人非常多,同类账号同质化严重,“我们泯然众人”。范志武意识到,自己虽然是媒体人出身,可作为短视频“新兵”,技术难免生疏。同时,史料掌握有限、内容空间单一,难以把老建筑讲“出圈”。
但范志武不甘心——在高度同质化的困境中,试图寻找“精神花园”。
转折出现在范志武与林子敬的老友重逢。他们俩认识30年,林子敬早年在商场做经理时,范志武曾采访过他。后来,林子敬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做商业策划,为了照顾老人,才回到哈尔滨发展。“当时一听范老师在做短视频,我想,不愧是范老师,有那个劲儿。”林子敬佩同时也有些兴奋,“我们高度默契,这是很难得的。”
做一个为城市发展献策的“短视频智库”
为了给视频内容“迭代升级”,范志武和林子敬找来各行业的朋友,凑在一起开了几场“座谈会”。其他人相继退出,只剩下范志武和林子敬,但他俩觉得,大家的思想火花不能浪费”。
为了实现一直以来的梦想,林子敬更加积极主动。在他看来,拍城市人文历史的视频很多,但“能够输出观点的很少”。他和范志武一拍即合,决定将账号“岁月投影”升级为“创意城市实验室”——不作雷同介绍,也不讲故事,只作观点输出,做一个能为城市发展献策的智库型视频号。
当时已进入3月,哈尔滨天气仍旧很冷,但两个人就选题热火朝天地讨论、又跑到街上试拍。“当时很多朋友好奇我们两个个性超强的人怎么能合作下去?”林子敬回忆,“我们几乎天天吵,方案经常推翻了一个又一个……但很神奇,吵完了居然还能继续合作。”
每拍一期视频都像一场“拉锯战”:林子敬负责前期考察和选题,范志武补充思路,两人反复争论。在道外头道街的拍摄中,两人为“该建天桥还是地下通道”争论了一个月,甚至一度停更。最终,林子敬拉着范志武实地走了3遍街巷达成共识:“先不讲桥,只讲这条街的历史价值……”
这种较真贯穿于这对“百岁搭档”合作的始终。账号转型后,第二期视频意外爆火。在范志武看来,正是大量“没有被看见的努力”才使得很多视频某些方面虽然看起来有些粗糙,但内容深度与影响力远超类似题材。
林子敬回忆,为了录制第二期的视频,他调研了五六次,范志武则翻阅大量史料。他们经复盘认为,这个爆款深入分析了哈尔滨众多历史建筑的改造潜力,提出将文化保护与商业运营结合的新思路——这种内容,容易引发网友共鸣。
截至目前,他们账号发布的将近90条视频里,有40余条是深度观点内容。“不是心血来潮,我们的每个观点背后都有大量调研。”林子敬说,他们的选题都是围绕城市热点:道外头道街的交通规划、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连通方案……其中,很多是林子敬多年来作为一个热爱哈尔滨的普通市民,亲自踏查过、用心调研、论证并保留下来的方案——最后在多年后的今天,与搭档共同呈现出来。
不背词不摆拍,真实且近乎“原始”
或许是因为曾经作为媒体人的经历,范志武拍视频的方式近乎原始——不背词、不摆拍。即使实地考察了五六次,开拍时手里只有一个拍摄计划。“不用脚本,即兴对话,没有提词器,没有后期配音”。“背不了一点词儿,”她最初想发挥媒体人优势,直接写条稿,但“一背稿就像背台词,状态不真实”。
即兴发挥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吸引了越来越多粉丝关注,也增加了后期剪辑的难度。一开始,范志武对技术一窍不通,全部用手机剪辑,把两小时素材剪出七八分钟的成片,经常熬夜到凌晨两三点钟,一条视频得剪好几天。最初素材拍得很粗糙、有口头语儿,但她很快学会加字幕,用各种剪辑技巧弥补拍摄遗留的问题。
很快,她和林子敬越说越顺、越来越默契,只要到拍摄现场一开录,“感觉就全来了”。
目前,“创意城市实验室”每条视频的自然流量都稳定在几万以上。在林子敬看来,他们以长视频为主,流量不是他们追求的唯一目标。账号的粉丝画像清晰:政府机关人员、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学者和热心市民。随着作品越来越多,他们走在街上会被市民认出来,也开始以短视频博主的身份受邀参与很多部门和团体的座谈会。
在范志武看来,“好选题是拿腿跑出来的,只要是对哈尔滨好,跑再多路也值得”。她和林子敬讨论后进一步打开思路,开始自费去国内其他城市拍摄,调研“他山之石”。这个思路体现在短视频作品上,受到了更多粉丝点赞,留言热情似火。
“互联网给了个体发声的机会。我能把策划观点释放出来,是一种幸福。”林子敬说,常有很多粉丝直接跑到拍摄现场,鼓励他们说:“两位老师制作的视频很有意义,你们一定坚持下去。”
从个体理想到城市文化共筑者
在东和昶1917宽街文化复合体全面开放一个月后,今年8月,范志武和林子敬受主理人宋兴文邀请,为这座百年老建筑做一个文化IP。
初衷源于宋兴文对哈尔滨夜晚独特的文化观察与深厚的“院子情结”。在宋兴文看来,夜晚,月光与灯光洒在中央大街的面包石上,百年老建筑的红砖泛着温润的光,喧嚣过后的城市宁静与沉淀,展示出哈尔滨的魅力与魔力。这种独属哈尔滨的浪漫,让宋兴文决定在宽街花园打造一个线下围坐、线上同步直播的对话空间,让夜晚的庭院成为“打捞哈尔滨未完成故事”的精神居所。他希望为老建筑注入“当下的呼吸”,希望营造一种“沉浸式对话场域”,通过“空间叙事+实物展示+口述历史”的三维呈现,让历史建筑成为“内容发生器”。
林子敬说,真正打动他和范志武的正是宋兴文的理想主义。他们初期定位是寻找这座城市里有趣的人、有故事的人。做了几期后,他们意识到,话题可以始终围绕“如何让城市更美好”,但不止讲故事,更要寻找宏大时代中的个体叙事,要有社会共性,让嘉宾为城市赋能。
这种转变,让他们的内容更具公共价值。选人标准也从“有趣的人”转向“有深度的人”,如冰雪文化专家、历史学者、建筑学者……访谈的内容逐渐从讲述个人故事转向探讨城市发展议题。例如,在初雪后启动的冰雪文化这期夜话中,他们通过嘉宾的讲述还原冰雪如何从生存挑战转化为文化资源。这种尝试实现了历史与当代的对话,让时空折叠产生的张力成为哈尔滨冰雪传统与国际基因的证明。
直播前,范志武和林子敬要花几个小时与嘉宾深聊,并制作一条预告片——工作量比单纯直播多三倍。“直播和视频互相支撑,为城市赋能、为城市发声,才是核心。”
哈尔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与人文资源。这为包括范志武、林子敬、宋兴文等在内的无数本地创作者,提供了发展空间。目前,越来越多粉丝会专门跑到直播现场看线下、线上同步直播,传播闭环既保留了传统沙龙的深度,又利用了新媒体的广度,让城市文化的生命力,可以不仅存在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更蕴藏于每个个体对家乡的深情与洞察里。
在哈尔滨文旅爆火的背景下,宽街夜话IP正在借新媒体之力,勾勒出一幅民间智慧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生动图景。范志武和林子敬这对“百岁搭档”打破了年龄与技术的壁垒;而百年老建筑中的夜话,也让深沉的城市记忆在当代生活中重新流动,成为连接城市过去与未来、穿越时光的力量。
上一篇:房山区274部智能阻车器安装完毕
下一篇:印象中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