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蟹是我国诸多佳肴美馔中的珍品。《晋书·毕卓传》云:“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蟹也是历代画家们青睐的中国画题材。古人画蟹,无非二法,一工一写。到了齐白石手上,却达到一种妙境。齐白石生于农家,年少时期,湖南湘潭水塘中的螃蟹就是他的玩伴;至其40余岁,在余霞峰下建置“寄萍堂”时,更经常观看房外井边的螃蟹,总结其行进步法规律;直到定居北京后,依然买来螃蟹放在屋中使其爬行,以便观察。正如齐白石自己所说:“余细观几年,始知得蟹足行有规矩,左右有步法,古今画此者不能知。”晚年,他画蟹壳的技艺不断精进——50多岁时只画一团墨,后来把一团墨改成两笔;60多岁时改画三笔,不分浓淡,仍少甲壳感;70岁后,用“竖三块”画壳,墨色富有变化,黑白灰过渡自然,蟹壳质感明显。他在画蟹腿时运笔尤为爽快、挺拔,节与节笔断意连,水墨稍稍晕开,将蟹腿上的纤细绒毛墨
展现得惟妙惟肖。此外,齐白石还喜欢画熟蟹——煮熟的蟹,呈赭红色,故用笔蘸朱磦、赭石画之,熟蟹盛于盘中,软沓沓的样子,往日的威武骄横之气顿失。他在画上的题款幽默而风趣:“何以不行?”
徐渭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的鼻祖。在作品《黄甲图》中,他以奔放精练的笔墨,描绘出了螃蟹的爬行之状和荷叶萧疏的清秋气氛;其上的题诗更是高标逸韵:“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那份傲气,那身傲骨,正是他颠沛一生的缩写。
郎葆辰是清代书画名手,以水墨画蟹著称于世,人称“郎螃蟹”。郎葆辰曾画有一幅《蟹菊图》,并在画上题诗道:“东篱霜冷菊黄初,斗酒双螯小醉时。若使季鹰知此味,秋风应不忆鲈鱼。”不过郎葆辰性情耿直,有时有点不识时务,他在担任御史时,为了维护“风化”而上书,请求皇帝降旨禁止妇女外出看戏,结果招致妇女们的咒骂,于是有人写诗讽刺道:“卓午香车巷口多,珠帘高卷听笙歌。无端撞着郎螃蟹,惹得团脐闹一窝。”
徐悲鸿嗜蟹也画蟹,并有妙语:“鱼是我的命,螃蟹是我的冤家,见了冤家不要命。”现代画家吴茀之画蟹颇有造诣,曾绘有一幅珍如拱璧的《螃蟹图》,并在画上方题了一首十分有趣的咏蟹诗:“九月团,十月尖。潇洒水国天,有酒非尔不为欢。”诗画合璧,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