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玉梅
入冬后,寒意染得盲人小张(化名)家的院子,萧萧瑟瑟。看不见院中景色,加上空气中的冷意,让小张感到无比失落。可今年不一样,前不久,那场为他和父母举办的晚会,时不时在他脑海浮现,像一簇小小的火苗,驱散着深秋的瑟然。
小张家住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他的母亲患有智力残疾,父亲也因年岁渐长,一只耳朵完全失聪,另一只耳朵只保留微弱听力。几年前,作为家里顶梁柱的小张外出务工,也因一场意外导致双目失明。
这些年,身体和生活上的双重痛苦,像大山一样压得小张看不见前面的路。就在小张以为,今年的秋冬还是一样难捱时,青海七彩梦残疾人艺术团带着青海省“一个人的晚会”助残文化服务项目来到他家,让清冷的小家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家中回荡起悠扬的乐声,小张挺起肩膀,微微侧首,循声静静聆听。那动人的歌声与赞美母爱的朗诵,像一股暖流沁入心田,让他不由得眼眶发热。待演出余音落下,他胸中的激动再难抑制:“我也给大家唱个‘花儿’!”
虽然,小张唱得断断续续,但演职人员不停地鼓励他,帮他打着拍子唱完了整首“花儿”。“你的声音很好听,别放弃要一直坚持练习,以后唱给更多人听!”作为朗诵表演者,66岁的申冰新拄着拐,上前给了小张一个鼓励的拥抱。
演职人员离开时,小张的母亲带着笑意,再三挽留大家吃顿便餐再走。“这正是我们当初策划‘一个人的晚会’时的意义所在。”告别时,看着小张一家三口脸上的笑意,青海七彩梦残疾人艺术团团长贾国强感慨道。
作为青海省肢残人协会副主席,贾国强下乡时看到不少一家多残,重度残疾的群众,这一群体走不出家门,比其他人更渴望文化上的交流和精神上的抚慰,他想是不是可以通过艺术团,给大家带去不一样的色彩。
2024年,“一个人的晚会”成形,由青海省总工会、省残联牵头,联合省文联、团省委、省妇联等群团组织协同推进,由青海七彩梦残疾人艺术团具体承办。今年10月份,贾国强带着青海七彩梦残疾人艺术团,前往8个县区,为重度残疾人和一户多残家庭,在炕头、床前献上一场场特别的文艺演出。
“一个人的晚会”以“家门口的艺术温暖”为核心主题,聚焦重度残疾人出门难、观演难痛点,融合入户定制演出及市州大型汇演双形式的助残文化服务项目。
看着换上演出服画着妆的演职人员,给自己带来一场场赏心悦目的表演,家住湟中区西堡镇高位截瘫的小高(化名),眼里满含热泪。得知她卧床近六年,患上了压疮,贾国强他们告知她,压疮可以申请免费的治疗项目。
“你的手可以动,平时多锻炼手臂肌肉,手有力量可以帮助按摩身体部位的肌肉……”青海七彩梦残疾人艺术团演职人员基本都有残疾,节目表演结束后,大家围在小高床头,给她传授锻炼方法,和她讲一些各自走进艺术团的故事。
“这么多年,我一直没能从受伤的阴影里走出来。可今天你们来了,我好像看到了希望。”大家暖心的话语,仿佛为小高注入力量。小高在家人的帮助下慢慢坐起身,憔悴的脸上,光彩正在复苏。她深吸一口气,声音不大却坚定:“我也要勇敢地‘站’起来!”
“每一场演出,我们同基层残联做了调研,演出前社区工作者会上门调研,一本《家庭需求表》记录下每个家庭的喜好。”贾国强解释到,通过明确残疾人艺术偏好、身体禁忌及特殊愿望,据此定制三到五个轻量化节目,并准备入户慰问的艺术关怀包。
从温馨的“暖心开场”,到精彩纷呈的节目表演,再到激动人心的“愿望实现”,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与此同时,专业的医护人员在一旁默默守护,确保安全。
谈及初衷,贾国强表示:“‘一个人的晚会’精准聚焦个体需求,我们希望它传递的,不仅是精彩的节目,更是党对人民‘一个都不能少’的深情关怀——让每一个微小的愿望都被看见、被懂得、被实现。”
演出的余音未散,社区的关怀便已开始延续。一周之内,工作人员会再次上门,倾听这个家庭对节目的心声,收集每一个宝贵的建议。这不仅仅是一次回访,更是一份长情陪伴的开始:演员将与残疾家庭结成对子,每月一次通过屏幕相见,或是教唱一段悠扬的“花儿”,或是一起比划一段温暖的手语。
与此同时,从回访中了解到的康复、物资等更深层需求,会被精准反馈至残联,让帮扶从一场演出,延伸为一项项具体的服务。演出已落幕,关于未来,贾国强已有了新的打算:“未来,我们期待和基层残联更紧密地联合,不仅送去演出,更要深挖和培养更多的残疾人演职人员,争取在每个县都组建起文艺小分队,把更多、更好的‘精神盛宴’,送到重度残疾人和多残家庭的身边。”
下一篇:冷资源变成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