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口城遗址出土瓦当
近日,记者从白口城考古队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的文章中获悉,白口城遗址考古发掘获重要成果。白口城考古队发现了白口城外城南门三次大规模营建的情况,以及城门两侧的城墙、相关道路和地面等遗迹,首次明确了白口城外城南门的准确位置、形制结构和相对年代。
白口城遗址位于吉安市泰和县塘洲镇洲头村,北邻赣江,地处吉泰盆地的中心地带,是江西境内目前所见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汉六朝时期地方城市遗址,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自20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时被发现,为深入揭示白口城的形制布局和历史沿革,2024年10月至2025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白口城考古队,正式启动考古发掘工作。
白口城外城城墙大部分保存完好,其中南墙现存2处豁口。于是,考古队在此布方,发现白口城外城南门(MZ1)位于外城南墙中部,主要经历了三次营建。按考古发掘顺序和营建年代,由晚及早依次编号为MZ1A、MZ1B、MZ1C。其中,MZ1A门址为一座单门道过梁式城门,现存门道、墩台、疑似马道等遗迹,门道进深约11.4米、宽约2.2米。MZ1B门址为一座乌头门,结构较为特殊,由乌头门和两侧墩台组成。城门整体略呈“凹”字形,南侧窄,北侧宽,城内形如广场。MZ1C为白口城外城南门的始建城门,直接在生土上营建而成,门道进深约8米、宽约6.2米。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对外城南墙的解剖发掘,考古人员确认城墙同样有三次大规模营建和修缮,且与城门的营建时间基本一致。结合文献记载初步推定,白口城外城可能始建于东汉晚期,废弃于隋唐之际。
据了解,此次发掘出土的遗物大部分来自叠压或打破门址遗迹的地层或灰坑中,仅少部分出自门址倒塌堆积、城墙、墩台夯土或城墙、门道基槽等。主要包括瓦当、花纹砖等建筑构件,罐、钵、盏等陶瓷器,以及少量的铜钱、铁器等。
此次的发掘是白口城遗址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收获,对推动江西乃至长江中游汉六朝时期城址研究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