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十五运会上,北京的年轻运动员在乒乓球、网球、女子柔道、竞走、滑板男子街式赛等诸多项目上取得了亮眼成绩;在十五运会开幕式前进行的男足U16组比赛中,北京队勇夺冠军,创下北京队在全运会男足项目上的最佳成绩。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葛军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这不仅是运动员个人能力的体现,更展现出北京市在构建新型竞技体育青训体系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果,标志着北京在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北京乒乓球队选手祝启慧庆祝夺冠。
防人才断档 构建新型青训
本届全运会上,许多北京青年运动员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女子乒乓球18岁以下团体决赛中,13岁的北京小姑娘祝启慧一人拿了两分。网球青年组男团决赛中,北京队男双小伙子拼到最后,“抢10”赢下比赛,打出了北京队的精气神儿。这些在全运会赛场艰难取胜的经历,不仅能提升青年选手的技战术水平,也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是全方位的提高。
其实,去年巴黎奥运会结束后,北京市整体竞技体育面临人才断档的情况,在奥运会上夺得的五枚金牌,基本来自老将,北京选手在参加人数、项目上也比较薄弱,反映出后备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北京市体育局根据本市竞技体育人才梯队的结构现状,立足国家体育强国战略全局,紧扣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教育、国际人才交往优势,着手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待相匹配的新型青训体系。
北京滑板队选手王腾赫在男子街式赛决赛中获得亚军。
以赛事引领 造自主赛事IP
北京市构建新型青训体系的第一个重点是以赛事为引领,带动青训体系建设。依托建设国际赛事名城的契机,积极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体系,激发青少年参与竞技体育的热情,拓宽后备人才培养渠道。例如,“长城杯”广纳国际精英运动员;排球大师赛为全国青少年搭建交流平台;篮球俱乐部联赛覆盖U8至高中全学段。这些赛事不仅让青少年在参与中锻炼身体、磨砺意志,也为北京体育储备了后备力量。
北京市青少年锦标赛今年升级为自主赛事IP“北京TOP”,北京青少年三大球公开赛则扩大了足、篮、排青少年参赛人数,涵盖U6至U18年龄段。这些变化都吸引了更多青少年走上赛场。市体育局将以足球为突破口,与市教委合作,打造班超、区级比赛和市级比赛三个级别的足球赛事,让青少年足球爱好者周周有比赛。
赋能传统校 引高水平外教
赋能传统校是本市新型青训体系建设的另一个亮点。目前,本市有国家级体育传统校25所、市级200多所。北京市体育局不仅为传统校提供经费支持,还委派专业教练员人才,特别是刚退役的青年教练员到传统校执教,进一步带动校园训练和教学水平,更好地发掘后备人才。青训的根基在学校,这个根基扎实了,才能提高。
引进高水平外籍教练员是北京青训体系的显著特色,参加本届全运会的不少青少年队伍,都有外籍教练参与指导。率领北京队夺得网球女子青年组冠军的是澳大利亚知名教练大卫·泰勒,他曾执教多位大满贯冠军选手,把最先进的训练手段带给了北京小将。北京青年女排也有来自塞尔维亚和意大利的高水平外教助力。这些外教不仅带来了先进的训练方法,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临场指挥艺术也得到普遍认可,在提升运动员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本土青年教练员的成长。
没有青训,竞技体育的发展就像无源之水。北京市在十五运会青少年赛事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进一步坚定了构建新型青训体系的信心。葛军说:“我们要坚持首善标准,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新型青训体系建设,既要培养能够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的优秀运动员,更要通过体育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北京力量。”本报记者 陈嘉堃 赵晓松 新华社供图